吴晓红

2014-09-19 15:15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吴晓红同志,1994年分配到建港中学任教师,她怀揣教育梦想,脚踏实地,勤奋努力,开拓进取,连年担任班主任,连续六年任教毕业班,取得了优异成绩,得到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家长的高度认可,2000年担任教学副校长,2002年任武汉第二十三初级中学校长,2012年调任武汉第三寄宿中学,任校长至今。

  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可歌可泣,有的只是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孜孜不倦,无私奉献精神;有的只是平凡岗位上默默地坚守,矢志不移教育理想。“一生为一大事来”——为了她热爱的教育事业,她甘当铺路石、引航灯。作为校长,她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她依法办学、依法治教,将人民满意始终作为评价学校发展的依据;她改革创新、精细管理,发展教师,服务学生,短短的几年将武汉市第二十三初级中学将一所整合的薄弱校转变为省安全文明校、市先进学校、区名学校;她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打造品质教育特色,使一所传统名校焕发勃勃生机,短短两年学校声誉雀跃,教学质量取得历史性突破,课改经验影响全国。先后被评为:省先进女教工,省绿色学校创建先进个人,市劳动模范,市优秀校长、市廉洁勤政好校长、市优秀共产党员、区名校长、区拔尖人才、区十大女杰等。区内设立名校长工作室。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论文十多篇。新华网、中国教育报、武汉晚报、武汉晨报等报道了她办学事迹。

  一、一所薄弱校浴火重生。

  1.筚路蓝缕,艰苦创业。02年,教育局将原大桥中学、国棉子中、第八职业中学、23初中部等四所薄弱校整合,更名为“武汉市第二十三初级中学”。7月,她被任命23初中校长。校舍正在建设,九月一日正式开学,不到两个月,她与学校一班人要完成督促工期、招标设备、美化环境、招收生源等开办前的所有准备。 整个暑假顶烈日、冒酷暑,那是怎样的高强度脑力+体力?夙兴夜寐,2次病倒,医院输液拔完针头又回到岗位。凭着一股冲劲,学校如期开学!

  办学之初,23初极贫极弱,校园环境、办学条件零起点,教师由四所弱校合并,长休、退休教师达58人;在岗教师78人中没有一名具有区级以上称号,教师平均年龄44岁,年龄老化在区内校中属罕见的。生源合并后不到600人。经过五年的努力,07年学校各项工作进入良性循环: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管理规范、质量一流。07年中考,三中上线48人,省示范高中上线138人,普高上线率69.27%,语文、英语、政史普高上线率均居区同类校第一位。 08年中考再创辉煌,省示范上线154人,普高排名区同类校第一。

  2.理念引领,创新发展。02年提出:“面向全体,一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立足每位学生都有不断发展的潜能和动机,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大力实施情感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了使先进的办学理念转变成教师教育的具体行为,大胆改革、创新。校内实施了“人事、工资、管理、课程”四项改革,实施“文化、创新、队伍、评价、质量”五大工程。即:一是文化建设工程:强化共同的价值观,共建发展愿景,营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工作氛围,构建和谐幸福的学校家园;二是创新工程;三是队伍建设工程:骨干教师定位培养、青年教师的青蓝工程、教职工师德建设工程等;四是评价工程: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班级管理、教学质量量化评价体系;五是质量工程:建立素质教育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

  3.教学改革,生机勃勃。随着质量的提升,学校声誉与日俱增,生源爆满,一位难求,然而我清醒的认识到我校高质量背后仍然是一般学校的常规做法,干部教师学生高强度的付出,效率并不很高。09年起,为主动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要求,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学校提出“导学-反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实践高质量下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实现了学校发展华丽的转身。经过三年多的课改摸索总结,取得了阶段成绩,改革成果得到市、区教育局的高度肯定并被推广。来自重庆、南京、宜昌、同城江汉区、武昌区、高新开发区等地学校领导教师来校参观学习。

  课改促进了学校的腾飞,2012届课改学生毕业,中考成绩以高出第二名近10%的高中上线率居区同类校第一名。其中,市重点高中上线率60.1%。

  学生素质教育成绩斐然:科技环保特色凸显,2010年,学生实践课题《莲花湖水质长效治理研究》获全球中学生“Think Quest 英语叙述竞赛” 一等奖,中国地区中学唯一,填补了此项湖北省空白,受邀赴北京颁奖并大会发言;2011年全国水科技发明暨斯德哥尔摩中国地区选拔赛获全国一等奖,受邀赴青岛颁奖。市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60多人次获一、二等奖,中考加10-5分。省市无线电制作竞赛均获团体第一名。近30人被评为市科技小人才,获中考加5分;3名学生的小发明获国家专利。省第26届科技创新大赛获9个一等奖,占一等奖数40%,成为单个学校获一等奖之最。艺术教育百花齐放:在市区艺术小人才竞赛中,有68人次获奖,其中市一等奖8人、区一等奖23人;合唱队获区比赛一等奖。学校连续获得区广播操比赛一等奖、眼保健操一等奖;全市中学生校园集体舞比赛一等奖;先后被评为省校园课间操二等奖、市学校体育快乐园地建设先进校、市学生假期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区科技特色校。

  教师队伍发展壮大,学校培养了: “全国优秀教师” 1名、市“学科带头人”1名、区学科带头人7名、市“优秀青年教师”8人,市优秀教师5人,区名师3人、“优青”、“骨干”共21人,研究生学历教师有33人 。

  学校先后被评为:“国培计划—农村校长(教师)挂职跟岗培训基地校”、省安全文明校园、省绿色学校、市示范家长学校、市综合办学水平先进学校、市“两型学校”示范校、市规范管理先进学校、市园林式学校、市标准化初中、市德育“六有六创新”先进学校、市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学校、市学校体育快乐园地建设先进校、市女职工建功立业示范岗、区第三、四届名学校、区示范文明单位等。办学事迹被凤凰网、京华日报、东方电视台、长江日报等媒体报道20多次。

  23初中正在成为一所理念先进、管理创新、师资优良、质量一流的群众满意的优质学校。

  二、一所传统名校破茧化蝶。

  2012年7月,她调入三寄宿工作。该校创办以来以高升学率得到社会的认可,但同时又因只追求升学率,管理墨守成规,而越来越被社会诟病。如何让传统名校焕发活力,实现转型发展。这是摆在吴校长面前的当务之急。经过深入调研与思考,她提出:以文化为核心、以质量为根本、以改革为途径、以特色为抓手,实现学校创新发展。大刀阔斧地实施了课程、德育、教学、管理“四项改革”,使传统名校焕发青春活力。

  1.完善了理念文化。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她提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享有品质人生”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学校“实施品质教育,奠基品质人生”,积极探索品质德育,开展品质课堂改革,开发品质课程,打造品质教师,培养品质学生。与全校师生一道为品质教育系列理念文化进行了内涵解读。凝聚了全校师生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

  2.实施了课程改革。开发品质课程,实施学分制管理,形成了校本课程特色。组织教师开发了75门校本课程,目前已开设必修与选修共50多门,学生根据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自由选择,走班上课,受到学生的喜爱。学分制课程改革,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2012.10.26,长江日报、晨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武汉商报、武汉教育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海外频道等进行了专题报道,随后,凤凰网、新华网、中国教育文摘周刊等进行了转载,2013年2月8日CCTV-4进行了新闻报道。2013.5.17《中国教育报》进行了报道,徐定斌局长进行了重要的批示,“三寄宿学校的做法很值得学习和推广……”

  3.探索品质德育新途径。品质德育内涵为;育情育理、育德育能、寓教于乐。克服了德育的枯燥的说教,开展系列的特色德育课程与活动,每月一主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内化、升华。如:每年5月主题为“感恩教育”,学生成立了爱心社,开展了系列爱心活动,受到社会好评。九(10)班曹明睿同学被诊断为白血病,爱心社发动全校师生捐款共计31.2083万元;通过爱心义卖,筹集了3万多元爱心基金与学校共同为浠水绿杨乡鸡鸣小学捐赠了价值12万元的图书馆,在当地反响很大,得到浠水县政府的大力响应。

  4.品质课堂改革提升了质量。课堂教学实行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以“预习感知-共研释疑-评测拓展-反思作业”四环节、九步骤为基本教学流程,变革了教学方式。品质教学课堂模式被评为市先进教学模式。教学改革促进了质量的进一步提升:2013届中考,540分以上105人,全市排第一;500分以上536人,全市排第一;369人达到三中录取线,占录取比例82%。2014年中考更是取得历史性突破:章爱虎同学勇夺全市状元,3名同学进入市前十名,省市示范高中上线人数888人,全市排名第一。今年高考省文科状元陈君仪亦为我校11届毕业生。学生多次代表中国参加世界中学生科技竞赛屡获佳绩,全国中学生机器人大赛多次获得冠军、亚军,省无线电竞赛近百人次获一等奖,学生体育、艺术连年获市区一等奖。

  5.开办国际班,拓宽办学途径。通过市教育局外事处,与英国沃尔伯特学校结成了友好学校;获得省厅批准的聘请外教资格,在初一年级试行国际班,满足家长多样化选择的需求。

  三、她廉洁自律,甘为人梯。

  她为事业,身先士卒,严以律己,铁腕治校。《武汉晨报》以“女校长‘垫底初中’变名校”,《武汉晚报》以“‘铁人’吴晓红七年办好一所名校”为题报道了她的事迹。她被评为武汉市教育局首届“廉洁勤政好校长”。她为教师,侠骨柔情,甘为人梯,助推发展。作为汉阳区名校长,区教育局为其开设“名校长工作室”,她先后带过的干部2名成长为校长, 2名成长为书记,4名成长为副校长;作为“国培计划”校长跟岗指导老师,指导了崇阳、襄樊、宜昌、荆门、黄冈等10多位校长在校挂职一到三个月。担任“国培计划——管理者培训师”,培训全省中学副校长600多人次。担任三寄宿学区的学区长,组织学区骨干教师山东学习、名优教师课堂教学交流、学区资源共享等,促进了学区校的发展,学区质量不断提升。

责编:王维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