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磊

2014-09-19 14:57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今年45岁的何磊,是武汉市实验幼儿园书记、园长。1991年,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的她被分配到一线。从那时起,她立足一线,创立“童本”教育理念,从那时起,她陪伴着孩子和老师们27年,从未离开过幼儿教育。

  别人提到实验幼儿园,最关注的是他们的课程建设、科研成果,而最让何磊引以为傲的,却是她的团队。“作为一个园长,我最大的成就,是带出了一支队伍,这是我们童本教育理念办园实践的最大成效”何磊说。

  别人看是歪瓜裂枣,我会视若珍宝

  5月15日,实验幼儿园足球队在深圳跟当地幼儿园比赛,担任教练的橡树园国际部助理汪磊不断给场上的队员发出指令。何磊提醒,是不是有点过于严格了。汪磊大眼睛一瞪:“足球就是要血气方刚!”

  比赛结束后,何磊在酒店的电梯里遇到一个队员的家长。她对何磊说:“何园长,你不要把老师管得太严,要让他们保留个性。老师有个性,孩子才有个性。像汪教练那样,很好。”实验幼儿园老师的个性,大家都是看在眼里的。

  “每一个人,只要你有满足基本生长的养分,哪怕别人认为是歪瓜裂枣,我也会视若珍宝。”何磊珍惜她的每一个教职工,而且会根据他们的特点安排在合适的岗位,尽可能的提供舞台和机会,帮助他们成长。在实验幼儿园,每个老师都有一堆这样的故事可说。

  教研主任骆萍,跟风风火火的何磊不同,性子温和,不急不慢。她记得自己当年刚来实验幼儿园时,有点“愤青”,而且爱抱怨。何磊到她班上去,看到孩子忙忙碌碌,有的在洗头,有的在喂鱼,有的观察蚱蜢……每个人都是高高兴兴的。何磊看到了她教研方面的才华,“这个人有才!带班不适合她”。刚好幼儿园发展需要这样的人,何磊成立了教研室,让骆萍主管4个园区的的教育科学和教研工作。如今已是湖北省名师的骆萍,是实验幼儿园教研的领头羊。

  “又怕又爱”是何磊手下很多老师对她的复杂情感,怕的是她对工作的高标准,爱的是她真诚直爽的性格。何磊的高标准要求,引领着这个队伍迅速的成长,其实这条路,曾经也不是那么顺畅。

  从“大满贯”到“归零”

  从2001年开始,何磊带着实验幼儿园的队伍,过着一穷二白的日子,却以奔跑的速度发展,截至2007年,他们开了3所分园,承担了十几项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科研课题,出版了两套园本课程……这些为她的个人职业生涯带来一系列荣誉:36岁成为武汉市名师,39岁被评为特级教师,还有省名师、省督学……一堆耀眼的荣誉。有人开玩笑,叫她“大满贯”。

  喧闹中,何磊也曾有有过一丝沾沾自喜,但很快,她就警醒,开始审慎自己。“我有那么好吗”,她反复问自己。实验幼儿园7年多的快速的发展,让她感觉自己被“掏空”了。外界的目光,更多地放在她的身上,有人说,离开何磊,不谈实验幼儿园。她很清楚,这不是好事儿。这个事业总要有人来传承,她队伍里的人也有这个潜力,可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她和团队都找到合适的定位呢?

  就在何磊感觉到艰难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机会摆在她面前。那是2009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挑选20名优秀教师到澳门支教,何磊入选了,一去就是两年。回想起来,何磊觉得自己太幸运了,在澳门的两年重新“归零”,能够有距离、时间地看待这所幼儿园。虽然人没在园里,但却时刻关注着这个园所,而且围绕园所的发展进行了更深入地思考。她用了两年时间,想清楚了一件事:教育是细水长流,需要休养生息,所以有时候需要把步子放慢一点。

  从澳门回来以后,骆萍敏感地发现,何磊变了。“比以前更淡定了,不那么急了。”甚至会提醒团队的其他人,“慢一点,慢一点。”何磊也发现团队变了:“他们自信了,知道自己能行,知道自己也是实验幼儿园的人才,不是只有何磊才是人才。”

  除了淡定,何磊还有一个变化,就是不再愿谈教育的各种问题,而是更愿意把精力放在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上面。她更愿意去跟老师讨论教学的细节,去教室里关注老师和孩子的状态。2012年2月,她跟教学管理团队用不通知、不定期的方式,进入4个园区的27个课堂了,听了52节教学活动,写下了三四千字的教育笔记《关注教学,聚焦孩子》,给老师们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用自己的力量,影响身边的人,何磊的这个职业梦想,从来没变过。只是最初,她觉得自己能从小班到大班带10轮,每个班30个孩子,用30年影响300个孩子和他们的家庭,让他们变成一个个小的教育生态环境,就是很了不起的事。

  直面现实,向上生长

  面对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何磊并不回避。她只是希望用建设性的工作取代空洞的谈论。在她看来,从事教育,就是要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完善社会,“表达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热爱”。热情,积极,向上,是何磊性格中最为突出的一点,骆萍称之为“红色性格”。

  跟其他幼儿园一样,实验幼儿园也会遇到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各种挑战,有时候甚至是责难。2008年老师们遇到过一次突发事件,正在外地送教的何磊得到消息,立刻写了一篇文章安抚大家,她把教育比喻成煤炭的形成,埋下去很多树木,也许最后只得到一点点,这的确会让人沮丧,话锋一转,她鼓励大家认识到这点没什么不好,“只有直面现实,才能减少梦幻,才能更坦然也更有力,才不会轻易让自己陷入失望乃至放弃的情绪中去。”

  这就是何磊,在别人都觉得很糟糕的时候,她仍然能迸发出向上的力量。说她是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也许更为贴切。执着于理想,但却脚踏实地地往前走。

  何磊觉得,自己的性格和处世,更多地是受到了妈妈的影响。何磊小时候,妈妈是人民公社的高中数学老师,看到班上的孩子交不起学费,就把自己的工资拿出去。生活上并不宽裕,何磊清楚地记得那时候妈妈有双布鞋都快烂成拖鞋了。家里经常只是一点米饭拌上一点盐,就凑合一顿。

  能帮就帮,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妈妈的为人热情一直持续到现在。她经常给何磊的同事们做些吃的,看到这个老师脸色不好,琢磨着邀请她来家里吃顿饭,牵挂着那个老师的孩子下雨天没菜吃,卤些鸡蛋带给她……

  何磊39岁才做了母亲,毫不掩饰自己对儿子的爱,总是希望有时间尽量陪在他身边。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她接受了到农村培训教师的任务,舍不得离开,忍不住发了几句牢骚。妈妈坐下来严肃地跟她谈,说,中国本质上是一个以农立国的国家,中国人往前数三代都是农民,我们都是农民的孩子。接受了任务,就得好好地完成,不要说那些无意义的话,伤害感情。临走的时候,妈妈追出门,说:“孩子我替你照顾好。”

  何磊有一首写给妈妈的诗,记录了成长中妈妈对她的教育和影响。“她对我的教育是很传统的,我认为也是很好的。”

  面向未来、向下扎根

  童话的结局总是十分美好的,生活的美好却要人们用心去打造。

  幼儿园有一个传统的游戏——老鹰抓小鸡。曾经有一个孩子问何磊“何老师,为什么是老鹰抓小鸡?而不是小鸡是抓老鹰呢?”

  何磊和老师们一起经过一系列的主题探究活动,最后孩子们明白了:

  (一)老鹰抓小鸡是因为动物的本能和生存的需要;

  (二)老鹰有会飞翔的本领,动作速度比鸡要快;

  (三)老鹰飞在空中,眼睛视线看得很宽,很容易发现猎物……所以是老鹰抓小鸡。

  反过来说,“小鸡能不能抓老鹰呢?”显然这是一个假设,从动物学角度来讲,这样的可能性很小,但从人的逻辑推理思考来说,这是能够做到的——只要动脑。

  何磊始终相信,没有一个人是由别人教育出来的,他必须自己教育自己。一个真正受过教育得人,即使在结束所有的教育之后很久,仍能持续不断的学习:因为他具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对于知识的好奇及热爱,不断激发他的学习动机。

  真的喜欢做幼儿老师的人,一般都很有母性,她们喜欢看见生命的生长,喜欢享受生命成长的感动,何磊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有的时候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位农民,她天生就是喜欢看见土地、看见庄稼、看见庄稼的生长,何磊面对生长的宁静从来没有如此清晰,如同光阴走在叶脉上的痕迹,烙在心上。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