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位“市民园长”登台讲述 为了公园文明看我们怎么拼

2015-03-08 10:04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长江日报记者 唐煜 罗斌 余坦坦)他们不是公园管理者,但管下了公园里不文明“顽疾”;他们是普通居民,但有非常的号召力;他们付出了很多劳动和心血,但不拿一分钱报酬。他们就是武汉的一群“市民园长”。

    昨日,由长江日报、武汉市民之家联合主办的市民大讲堂第62期,邀请宝岛公园“市民园长”刘智修、中山公园“市民园长”谈东林、沙湖公园“市民园长”马建华,登台讲述背后奉献的精彩故事。
    去年9月,武汉公园管理率先尝试“市民当家”,28位“市民园长”上岗,监督、管理公园事务。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市民园长”在推进文明城市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点评嘉宾、市社科院博士杨瑜娴说,3位“市民园长”的故事真正诠释了志愿精神。
    为治噪音 77岁婆婆以身阻陀螺
    “三四名老人在公园内打陀螺,噪音大,居民有意见,甩鞭子时也会偶尔将公园内的游人打伤,劝说没效果,我就站在场地中间不动,他们看到我是一个老太婆,就不敢甩鞭子了。”宝岛公园“市民园长”、77岁的刘智修说,当他们换一个地方继续打陀螺时,她跟上前继续站在打陀螺场地中间,30分钟、1个小时、2个小时……这些打陀螺的人只好离开。
    第二天,这些人又到公园打陀螺,刘智修继续采取“用自己身体治噪”的方法,让打陀螺者离去。“坚持了一个星期,再也没有人到宝岛公园里来打陀螺了。”
    5年前,宝岛公园内的噪音从清晨5时多闹到晚上10时多,“令人发疯”。“改善环境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我们普通居民的社会责任”,从那时起,刘智修组建银发护湖队,目前队伍已从七八个人发展到100多人。
    “在中山公园,每天早晚锻炼的有2万多人、近百个团队,如何制止噪音呢?”中山公园“市民园长”谈东林说,她在母亲创办的中山公园内“东林学堂”待过50年,对中山公园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当遇到噪音超标时,她会召集团队负责人座谈,以亲身感受给他们讲述“公园就是自己的家”、“公园是大家的后花园”的故事,以理服人。
    公园晨晚锻炼、广场舞、吹拉弹唱引起的噪音,去年在沙湖公园时有发生。针对这一现象,沙湖公园“市民园长”马建华主动找这些群体的牵头人谈心、交朋友,并尽力为他们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提供方便,噪音扰民等问题“慢慢消失”。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