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霍金斯:城市未来取决于市民所想所做
(长江日报 记者耿尕卓玛)
约翰·霍金斯 东方IC供图
28日,英国经济学家、“世界创意产业之父”约翰·霍金斯在京演讲创意生态趋势。从伦敦出发前后,他与记者连续3天来往9封邮件,其绅士风度彰显无遗。
他生活在伦敦海德公园附近的皮卡迪利。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霍金斯把武汉比作其喜欢的皮卡迪利,“有历史,也够现代,市民应该为历史骄傲,更应该为武汉的今天和未来自信,每个市民的所想、所做将重塑这座城市。”
武汉有历史,也够现代
霍金斯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访问武汉的细节。他回忆说,2008年受邀参加“光博会”期间,曾参观“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抚摸过“汉阳造”大炮,看了很多珍贵的历史图片。
“我知道,武汉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这座城市有历史,但也够现代,在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霍金斯说,武汉应该为历史骄傲,更应该为武汉的今天和未来自信。“武汉人用历史名人张之洞做文章,这是有创意的。”
“在投资贸易领域,武汉有着极强的优势。”但他更看好武汉的服务业,“它植根于武汉这座城市的文化与科技,从过去的汉口码头到如今的科技光谷,有着丰富的内涵”。
霍金斯说,他喜欢武汉的气质,用宾至如归来形容很贴切,“1979年到中国访问后,我去过很多城市,武汉人的激情和友好深深打动了我。”
从历史里找现在,从文化里要经济
“历史影响了这座城市,但只是部分。它能为这座城市加分,而非减分。”
霍金斯说,中国乃至一个城市的未来取决于开发与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武汉从科研创造到现代服务业,都有惊人的飞跃。
“历史不是发展的包袱,相反,应该思考如何用历史更好地为现在服务。”
他更看重文化,“文化影响着这座城市,而且是绝对的影响”。
他认为,武汉乃至世界的进步史正是无休止地解读和挑战文化。“人们乐于给经济下指标,却忽视为文化画张蓝图。事实上,从文化发展的经济,才是柔中带刚的硬实力。”
“创意经济”是两者的结合点,他频繁受邀可以知晓国内对创意经济的觉醒与看重。“创意并不被艺术家所垄断,科学家、商人甚至是经济学家都可以有创意。”
霍金斯说,要把创意发展为产业必须打破贵族式创意的定位,创意主体应该平民化。
“新点子”改变这座城市
2012年,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发布“2025世界最有活力的城市”,武汉排名第11位。
霍金斯说,人们都称赞并希望生活、工作在世界上真正有创造力的城市。“这样的城市亲和友善,当人们有新的点子的时候,也在改变着这座城市。”
他认为,一座城市的未来,取决于市民的所想、所做。
“我很幸运,居住在伦敦市中心的皮卡迪利(Piccadilly)”。他说,一名裁缝因制作销售一种很流行的皮卡迪利衣领,而逐渐发家。从此,“皮卡迪利”这个词在英国乃至全球声名鹊起。
他说,如今的皮卡迪利保留着不少百年历史的服装店、鞋店、皮包店。“一件机器加工西装可能只需几十英镑,而纯手工可能需要一千英镑,这是对手工工人劳动的尊重,更是对文化和历史的尊重。”
“武汉也是一座这样的城市。”他说,人们每天做着成千上万的决定,而这些决定则塑造了城市的日常生活、文化、社交与商业,形成了细微到街道和街区的城市品质。
武汉汽车业拥有创意契机
“创意产业也是‘失意’产业。但驱使创意有两个重要特性,一是自信,二是热情。”霍金斯说,创意的生产原材料为“创意”,产出新产品也是“创意”。
“但视野还可以更宽,每个工种都需要创造性。”他判断,未来创意产业很有可能在数字行业和产品设计中得到长足发展。“武汉汽车行业正在成为产业巨龙,这一领域的产品设计将是一个不错契机。”
这位创意大师并不排斥模仿,他在最新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人模仿的动因和技巧与欧洲和美国在实现工业化时一样。二十世纪,欧美开始产出最伟大的艺术、文学和设计作品。”
霍金斯说,武汉的未来需要有勇气的创意和有自信的推销,“我期待着下一次对武汉的造访”。
责编:胡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