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瑜等学者:武汉正进入新的历史跃升期

2014-05-28 08:46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长江日报 记者林敏)

    “这座城市在近代一直都能浴火重生、触底反弹,始终站立潮头。废则兴、毁则建、衰则起,武汉史折射了武汉人的倔强奋斗。”昨日,本报刊发评论《逆境重生的城市基因》,吸引了多位文化研究者的热烈讨论这座城市历史自信和现实自信。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冯天瑜:在历史舞台上,武汉从未缺席,无论是太平天国时期,还是辛亥革命等,一直都有武汉的身影。1907年,张之洞离开督政了18年的湖北,临行前写下“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多从江汉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将武汉推向了中国近代工业前列。近代的武汉曾一度领先其他城市,到改革开放时,发展开始落后于沿海地区,但武汉现在正在聚集能量。目前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武汉开始进入了张之洞督鄂后另一个跃升期。

    武汉博物馆馆长刘庆平:城市是否自信,来源于市民的脾性和行为做派,武汉人向来一马当先,有创新精神。现在我们谈复兴中华,复兴大武汉,是因为我们已经认识到过去存在的些许不足。以史为鉴,才能开创未来,找到前进的目标,追溯历史,把握历史,就是自信的表现。

    城市文化研究专家涂文学:不止是近代,历史上几乎所有的起义都没绕开武汉。如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岳飞抗金也长期驻扎在武昌。而武汉更是跟三国历史紧密相连,黄鹤楼是孙权建的城堡,汉阳城为鲁肃的部下修建。武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这座城市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而武汉也往往成为经济中心。参与历史事件的重大发展,培养了武汉人的性格。楚人尚武,也有英雄主义气质,在过去便是“以天下为己任”,在今天则表现为“敢为人先”。由于历史原因,武汉人的性格是“不怕死,不怕事”。无论是武汉城市底蕴还是武汉人性格,向来都是高度自信,这种自信无需强调,一直都包含在城市的历史轨迹中。

    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馆馆长万琳:历史让我们了解城市的源流,让我们清楚城市自信心的起源。如盘龙城遗址被称为是“武汉之根”,是武汉这座城市的命脉。盘龙城遗址的发现和挖掘,让我们对城市更加有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的历史无疑会增强城市的信心。这也让我们知道,长江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让我们知道我们的根在何方,我们的流脉向何处去。    

责编:胡晶晶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