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增强武汉自信:不要等别人做了我们才做

2014-05-21 09:22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网友︑企业家热议增强武汉自信︓

  不要等别人做了我们才去做

  陈东升见习记者胡冬冬摄

  易鹏

  魏后凯

  谢丹阳

(长江日报 记者康鹏)昨日,本报刊发评论《自信者更清醒——一论为什么要增强武汉自信》,提出越是追求非凡,越要接受检视,最不可取的是畏首畏尾。武汉应在“聚光灯”下保持清醒,有包容和接纳的胸怀,无论毁誉,都是鞭策。这一文章引来网友和企业家的热议。

  “一座城市没有奋斗目标,就如同没有灵魂一样。”微博网友“6213010037”表示,“今天的武汉比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发展。更应埋头赶路,不畏人言。”

  外地网友“王晓娟2013”表示,到了武汉,仿佛掉进了时间的缝隙,这里城市化的车轮正滚滚向前,不可阻挡。

  “这两年资本、人才、信息突然都在向武汉聚集,我每次出去推介武汉都感到有底气。”在光谷从事招商工作的公务员李猷感受很深,“很多过去10多年从没来过的500强高管,现在都来到武汉,公司扎根落户后,一般都会买房。这两年经我介绍卖出去的房子如果算成业绩,足够让我当个地产公司副总了。”

  “3年前我回到武汉,看到一面巨大匾额写了五个大字,‘敢为天下先’,当时心里非常激动。”昨日,美国泛亚公司董事长方李邦琴表示,今年以来,武汉这个名字经常出现在美国的报纸和网站上。而在2000年左右,美国知道武汉的人不多。“作为武汉的荣誉市民,我很骄傲。”

  武汉传神信息技术公司副总经理傅强认为,敢为天下先,就是自信的一种,“认准了就去做,不要跟风,不要别人没做过我们就不敢做,等别人做了我们才做就晚了。”

  “湖北女婿”、美国商会中国区主席葛国瑞表示,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机会、透明高效的审批程序,可以吸引更多外国投资者,“一个经济更开放的城市,将更有自信。”

  企业和城市需要这样的坚定

  泰康人寿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陈东升

  我好像没法不回来,每年至少一次以上到武汉。年纪再大,这份与家乡的联系也割舍不掉。

  从1979年到武汉大学念书,我见证了武汉的成长。毕业到现在,我心里依旧在跟武大的一草一木对话。

  后来我到了北京,下海了,目睹改革开放从沿海到内陆的梯级式推进。现在,武汉又逐渐站到了国家战略的舞台中心。从中部崛起到中三角,再到长江经济带,发展机会很好。商人是最敏感的。昔日“东南飞”的孔雀开始回巢。

  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楚商开始反哺家乡,前提就是对湖北武汉的发展有信心。我想在这里建一座楚商大厦,打造一个楚商之家,让全球的楚商都愿意回来置业、投资,跟我一样有亲切感。

  当然大家也有反思。“九头鸟”是不是太聪明了?其实,从传统社会走向市场经济,再重拾传统的信义文化,这需要一个过程;塑造一个城市的自信,一个城市的美誉也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对于骂名,也需要明辨;如果是建设性意见,更要包容。

  关键是行动,是去努力改变,而不是埋怨。所有的埋怨都是一种借口。不管身处什么环境,我从来没抱怨过,这是不是也是一种企业家精神?一旦定下来做某件事,那就全力以赴。正确判断,用心做事,做成几件实事。

  我想,一个城市的发展也需要这样的坚定。不管是武汉的工业倍增、城建攻坚,看准了对城市有利,就要坚定干下去,需要这样一种自信。(记者蔡木子林敏)

  在正确时期选择最正确方式

  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

  易鹏

  “武汉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在最正确的时期选择了最正确的方式。”昨日,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盘古智库首席研究员易鹏说,如果不抓住这个黄金10年快速发展,武汉恐怕要错过最好的历史机遇。

  既要敢于称头,也要勇于吃亏

  记者:“未来更远的时间,武汉可能重构中国经济版图”,你最近这一判断的依据何在?

  易鹏:历史表明,经济调整期之后都会出现新的增长点、新的需求点和投资点。目前,沿海城市已经开始转型升级,这个过程大概要20年左右。这就给武汉等中部城市带来巨大的机会,如果不抓住这个黄金10年快速发展,恐怕将要错过最好的历史机遇。

  抓住当前机遇,10年内武汉超过沿海一些排名靠前的城市可能性很大。随着武汉崛起,中三角腾飞指日可待,未来就有可能重构中国经济版图。

  在区域合作中,武汉既要敢于称头,也要勇于吃亏,更大程度地推动区域发展。只有长江中游城市群各个城市互相妥协,才能共同进步。

  打造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交接点

  记者:不少人认为武汉区位优势独一无二,你怎么看?

  易鹏:武汉要注重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打造长江经济带和新丝绸之路之间的交接点,承东启西,南北呼应的交汇点。尤其是长江经济带,我认为未来最有发展空间的当属武汉。

  但要正视的是,武汉带动长江中游的牵动力、影响力还不够。我认为,武汉人口规模还偏小,成都1400万,北京、上海都2000万。武汉应该以城镇化为路径,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抓住契机。但增加绝不是把人往城里赶,而是要有产业支撑。

  复兴大武汉必须要有经济总量

  记者:作为一个城市战略研究者,你怎么评价武汉城建攻坚和工业倍增这两大计划?

  易鹏:要让城市自信更绵延,坚定战略很必要,抓住时机很关键。我个人很支持“满城挖”。目前,武汉大力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在最正确的时期选择了最正确的方式,让武汉的底气越来越足。

  要复兴大武汉,成为一个城市群的龙头,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总量,对周边城市形成辐射力。武汉坐拥长江、汉江,工业优势无可比拟,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契约精神尚需加强

  记者:城市活力源于民营经济,如何让民营企业真正自信起来?

  易鹏:当前,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期,对武汉来说,没有优秀的民营企业支撑,未来很难在新一轮改革中拥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尽管武汉高校聚集,但民营经济发展的滞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武汉科研资源向产业市场化的转化,人才优势并没有有效转化为产业优势。当然,这是一些“历史问题”,民间创业氛围不够,市场契约精神培育不足。

  武汉创业发展的氛围正越来越浓,要给民营企业更大的空间,激活市场的想象力。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信用经济、诚信经济,从一些武汉的实际案例来看,尚需加强诚信、契约的培养,进一步接受现代商业文明的洗礼。当前,光谷正在成为一个吸附人才、机制创新的大磁石,这样的“智谷”应该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见习记者耿尕卓玛)

  在全球视野中勾勒武汉未来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所副所长

  魏后凯

  “更具竞争力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武汉2049》在全球视野中这样勾勒未来武汉的位置——这种城市自信,与魏后凯的研究不谋而合。

  “从长远看,可把长江中游城市群称为世界级的增长区,而武汉最有希望成为这一区域的龙头城市。”昨日,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所副所长魏后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魏后凯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的崛起,中国必定会诞生1-2个世界城市。目前,中国规划确定的5个国家中心城市,到2030年肯定不够,估计需8-10个,“武汉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优势明显,而且方向对头,处于两条国家级重点开发主轴线(沿长江轴线和京广轴线)的交会点。”

  魏后凯说,武汉地处长江中游的江汉平原,不能牺牲耕地去搞城镇化、工业化。要保持空间的底线,不能水泥地连成一片,要创造更多的生态空间。

  城市发展中,武汉不仅明确了“该做什么,做成什么”,也明确了“不做什么,留下什么”。魏后凯说,武汉一城山水半城山,不能污染环境、破坏水体,要坚定生态红线,“有所为,有所不为”。

  魏后凯认为,武汉应着重提高产业的档次,发挥城市更高层次的功能。一般的功能扩散到8个周边城市,以后要做大它们,明确武汉的中心功能。

  他说,武汉要承担起国家使命,不应只耕作8+1城市圈或湖北的“一亩三分田”,而是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乃至中部地区承担更重要的战略功能,重点发展总部、研发、产品的设计、市场营销、技术服务,将加工制造往周边放。

  (见习记者耿尕卓玛)

  武汉有能力成国际化大都市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院长

  谢丹阳

  我更愿意将自己的“武汉情怀”置于国际视野中。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并不是单纯的大,而是经济、文化的多元化,同时兼具特色。

  回顾历史,真正造就“美国世纪”的是各国人才,包括我们很多中国同胞。现在,我们应该让各国人才为中国所用,造就“中国世纪”。武汉有120万在校大学生,居世界之首,可以尝试拓展商业服务出口方面的人才培养。

  武汉地处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从沿海转向内地的关键点,可以通过促进商业服务(金融、会计、法律服务、广告、线上服务、办公室后台服务,以及研究与开发)的出口,提高本地区基本人口的外文交流水平。

  对于商业服务的出口而言,更重要的是交通便利,而高铁时代的到来,正是凸显了武汉在这一点的优势,彻底改变了武汉地位。武汉周边拥有世界级的自然风景,应使之释放吸引力,不破坏其持续力。

  基于此,我相信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到25年后也就是2040年,武汉有能力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国际人才的聚居地,国际友人访华的第一站。(见习记者耿尕卓玛)

  大讨论参与方式

  登录长江网:www.cjn.cn;

  @长江日报官方微博;

  电话59222222

 

 

责编:杨娜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