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回味引出刀尖上的战争
维多利亚时代,饮用下午茶在英国贵族家庭开始流行起来
波士顿倾茶事件
(长江日报)
核心提示
一片原产于中国的茶叶,飘洋过海改变了欧洲人的饮食习惯。这是茶作为食品之一种对世界的贡献。
还是这片产于中国的茶叶,在其全球化贸易的始端,茶叶贸易的博弈,最后点燃阵阵硝烟。
生长于印度阿萨姆茶园的英国社会学家艾伦·麦克法兰在其专著《绿金:茶叶帝国》中提出颠覆性观点:“茶叶改变了一切。”(Tea changed everything)。他认为,日不落帝国崛起和美国独立与茶叶贸易关系密切。一片起源于中国的茶叶,把英、美、俄等影响世界格局的国家贯穿起来,为今日世界政治格局奠定基础。
中国茶最早在荷兰药店出售
“茶叶生长界限为北纬37度,再往北走,温度和日照已不适应茶叶种植需要。”湖北省社科院相关课题组专家刘晓航如此解释近代历史中茶叶的稀缺性。在茶叶成功移植印度大吉岭之前,中国是西方人所知的唯一茶叶出产国。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人就开始种植茶树,但直到16世纪中叶才为西方人所知。
1517年,葡萄牙人开辟了经大西洋、绕非洲好望角、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至广州的“黄金水道”,首次将中国茶叶带入欧洲。
1559年,威尼斯商人拉莫修在其《航海记》中首次提到了茶叶。1607年,荷兰人从印度尼西亚万丹将茶叶输往欧洲。1640年,荷兰著名作家康斯坦丁·惠更斯(Constantijn Huygens)为首的“莫伊登圈子”里的少数贵族阶层开始尝试这种来自远东的奇特饮品。由于17世纪荷兰著名医师尼克拉斯·迪鲁库恩在《医学论》一书中力荐茶的药用效果,当时茶叶仅在药店出售,一磅茶叶价格约折合今天100美金。
英国绅士风度养成源于饮茶
1658年,英国《信使政报》上出现一则前所未有的广告:“这种美味的中国饮料在中国被称为‘Tcha’,而在其他国家被称作‘Tea’,这种饮料在伦敦皇家交易所附近的桑特尼斯·海德咖啡屋有售。”这是中国茶传入英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刘晓航介绍,学界普遍认为,英国人最早接触的茶叶,于1609年左右由荷兰进口;1662年,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与葡萄牙凯瑟琳公主结婚后,公主用嫁妆中国茶叶招待贵族朋友,让茶的名声不断流传开来。当时茶叶价格保持在每磅16-50先令,而一名服务生的年收入仅120先令,茶被视为富人的特权。
英国直接进口中国茶叶从1664年开始。这一年,英属东印度公司经理将从中国广州运入的一筒重2磅2盎司的茶叶作为贵重礼物献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随着进口量增大,贵族妇女有幸试用这种东方“液体黄金”,可她们一直担心茶叶有毒,饮茶之后要喝白兰地排毒。
1706年,托马斯·川宁(ThomasTwining),世界著名茶叶公司“川宁”的创始人,在伦敦离海滨大道不远处开了一家托马斯咖啡屋,提供冲泡的散装茶叶。这被认为是以茶室为代表的英式饮茶文化的起点。
英国社会学家艾伦·麦克法兰认为,英国人引以为豪的绅士风度养成、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都是饮茶的成果。
18世纪中期,英国传统的晚餐不会早于8点半前,为了在午饭与晚饭之间补充体力,贝德福特公爵夫人安娜发明了红茶配点心的下午茶。这种餐单从英国很快风靡整个欧洲,又随着旅居法国的俄国贵族传入俄国。
久而久之,英国下午茶发展成为英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06年英国广播公司进行的“英国国家标志”调查中,“茶”获得最高票数当选英国人心目中的国家标志。
如今,在英国仍可找到传统茶室。在伦敦以传统英式下午茶著名的丽兹(Ritz)酒店,下午茶菜单从450元人民币每位起步,价格不菲仍宾客盈门,需提前至少1个月预订。
饮茶在欧洲具有仪式感
英国学者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认为,茶叶成为全球性的饮料,与它的特性有关。茶叶容易种植和比较快的生长,从而能保证足够的产量;好茶入口有回甘,口味容易为大部分人所接受;而且茶叶的诸多药效也已为今天的科学所证明,而其他饮料如牛奶在冷冻设备发明以前是非常不安全的,酒则不适宜畅饮。
中国学界补充了另一观点:茶叶的输出不仅是贸易输出,也是强势文化的对外输出,容易得到各国的仰慕和效仿。通过来华学佛的僧侣和遣唐使,茶文化传至日本;通过唐代茶马交易,茶叶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而在英国、俄国等国,通过派出的使节将茶作为贵重礼品馈赠给皇帝,更增添了饮茶行为的尊贵感和仪式感。
咨询公司“欧睿信息”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每年消费的茶叶量是16亿磅,位居世界第一;不过按人均每年茶叶消费量来看,欧洲国家占据头筹,堪称最爱喝茶的地区。世界上每年人均茶叶消费量最高的国家是土耳其,6.961磅;爱尔兰和英国分列二三位,俄罗斯紧随其后位居第四。中国人每年的人均茶叶消费量是1.248磅,排名第19。
欧洲人偏好红茶源于茶叶重税
1784年以前,茶叶重税与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让茶叶成为上流社会炙手可热的稀缺品。在民间,茶叶黑市交易繁荣。中国学者普遍认为,欧洲人喜喝红茶的习惯,是因避免买到更易掺假的绿茶做出的“优胜劣汰”的选择。
17世纪,为了满足不断增加的茶叶需求量,形成了一个从荷兰走私茶叶到英国的黑市。参与走私人员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包括政客和牧师。为了使有限数量的茶叶能获得更多利润,茶叶经常被掺入干草和杨柳叶,所用的叶子经过干燥,并用糖浆或粘土进行染色,而后掺入茶中。绿茶颜色、气温与叶子更相似,比烘焙过的红茶更易掺假,因此,欧洲消费者偏向选择红茶;且红茶能中和大量食肉后的油腻感。为了适应外国市场需求,明代时期的中国茶叶种植者开始大规模生产、出口红茶。
18世纪80年代,走私活动威胁到了岛上经济。1784年初,24岁的英国首相威廉·皮特(William Pitt)为打击茶叶走私,将茶税从119%降到12.5%,茶叶价格应声下降,从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变成百姓饮品,茶叶销售在降税4年后增加了两倍。
英国大盗终结中国茶叶垄断史
到了19世纪,中国茶叶通过英国庞大的殖民地风靡欧洲、东南亚和北美,又通过丝绸之路输送饮茶习俗至土耳其及阿拉伯半岛。英国一直在考虑另辟茶叶生产地,提高产量以从茶叶贸易中获得更大利润。1848年,印度公司派苏格兰最成功的植物盗窃犯福琼(Rorbert Fortune)来到中国,寻找茶种和茶工。如今回看,这一年是中国茶结束欧洲市场垄断地位的分水岭。
福琼在自己第二本书《茶国之行》中详述了这次冒险经历。他将头发剃去,穿着长袍大褂做中国人打扮来到武夷山。在一家小旅店的花园内,他发现了一株从未见过的植物——茶树。吃完饭,福琼对店主说:“这些树真漂亮,我从海边来,在那里看不到这些树,给我一些种子吧。”善良的店主满足了他的请求。福琼从福建、浙江获得大量茶树种子和茶树标本。在1851年2月,他将23892株小茶树和大约17000粒茶种带到了印度,同时带走8名中国制茶专家到印度的加尔各答,不久,这种植物在印度的阿萨姆邦和锡金枝繁叶茂,茶园陆续出现。
到19世纪下半叶,茶叶成了印度最主要的出口商品。1854至1929年的75年间,英国的茶叶进口上升了837%,在这一惊人数字背后,相对应的是茶叶原生地中国国际茶叶贸易量的急剧滑坡与衰落。1950年之后,印度和斯里兰卡的茶叶足以供应欧洲,中国茶叶在欧洲市场的垄断地位一去不复返。(记者刘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