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彼得堡离不开茶 汉口出现面包房

2014-08-18 10:36 我要评论
分享到: 0
调整字体

  

两街交会的巴公房子,威武雄壮,像一列巨大的火车头 记者刘斌 摄

  (长江日报)

    核心提示

  1861年汉口开埠,至20世纪初,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集散地。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大多数人每日饮用的黑茶和红茶,都来自汉口。

  当圣彼得堡人离不开茶时,在万里茶道的起点汉口,因为俄茶商云集,茶叶贸易兴盛,俄租界成了当时汉口的高级住宅区和娱乐商业中心。

  品读“万里茶道汉口文化遗存”,我们眼前似能浮动出一幅进行时的城市进化图景,似是一片片茶叶推动了汉口近现代外向型商业,进而如多米诺骨牌般产生连锁反应——先是武汉史上第一家外企工厂,产与销带动洋行、银行,各类人口的涌入再推动地产,再然后林林总总的生产又派生出西餐厅、酒吧、夜总会,甚至教堂……

  1902年,武汉第一家外企工厂——顺丰砖茶厂的老板李凡诺夫,在现今江岸区洞庭街88号修建了公馆,这是一栋三层高的红色俄罗斯风格建筑,砖木结构,红砖清水外墙,屋顶高低错落。

  20世纪末,这座公馆的右边部分建筑,曾是武汉红极一时的别克·乔治酒吧。2007年,在别克·乔治酒吧喝咖啡的著名画家冷军,相中了这处极具欧洲艺术气质的老建筑,将其租下改造成画室。

  冷军说:“它既包含浓厚的欧洲风格,又不缺少东方艺术元素,与我的油画创作非常对路。”

  据考证,李凡诺夫公馆落成后,引发了租界内的建房潮。

  许多俄茶商、包括李凡诺夫本人在内,在现今的鄱阳街与洞庭街一带大兴土木。当年从沿江大道到洞庭街,从黎黄陂路到车站路,大部分房地产都为李凡诺夫所有或为其夫人所有。

  1910年,俄茶商巴诺夫兄弟在鄱阳街与洞庭街交会处,建成了当时规模最大的公寓,房间多达220套,总建筑面积近5000平方米。

  不止是俄租界,其他四国租界也大肆建房。

  至1917年,各国租界规模已经达到顶峰,租界内的建筑项目覆盖几乎所有类型。

  资料显示,这一时期租界建筑形式主要以新艺术运动风格为主,兼有大量古典主义风格。时至今日,这些老建筑大多保存完好,构成了一条条极具欧式韵味的特色风情街。

  夜总会从俄租界兴起

  1910年,俄茶商巴诺夫兄弟修建的最大规模公寓,就是如今人们所称的“巴公房子”。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雨侵蚀,今天的巴公房子已经显出苍老之态,步入院内三角中空的天井,满目是斑驳的砖墙。

  “老武汉”王炎生自小在这一带长大,他带着记者围着巴公房子转了一圈,记者数了数,这栋老房竟然有9个门。

  王炎生说,这在当时应该是“较高规格”了,按照传统,“九”为大,能拥有9个城门的城池,一般是皇城才够资格,可见这栋公寓主人当年的显赫。

  专门研究武汉老房子的作家胡榴明介绍,虽然李凡诺夫在汉口开设了第一家砖茶厂——顺丰砖茶厂,但规模最大的却是巴诺夫开设的阜昌砖茶厂,它的规模宏大,设备完善,工人达数千人之多。

  “巴公房子”的住户,除了巴诺夫兄弟外,还有许多在汉经商的俄国人以及在砖茶厂工作的高级员工。

  在当时人们的眼中,能住进巴公房子的洋人都是有钱人,以巴公房子为核心的这片区域,也成为俄国茶商聚集的“社区”。

  胡榴明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阜昌、顺丰、新泰、源泰四家砖茶厂的老板,被公认为汉口租界最富有的洋人。

  在汉口俄人社区里,俄国茶商的休闲娱乐丰富多彩。

  王炎生说,听老一辈人讲,俄国人最喜欢去的地方叫“波罗馆”,就是今天的夜总会。那个年代,俄国人特别爱玩也特别会玩,俄租界里,美容院、西餐厅、花园、酒吧……各式各样的休闲娱乐场所比比皆是。

  王炎生感叹,转眼百年即逝,一切都成为沧桑往事,但仍然幸存的巴公房子,却见证了一个多世纪前俄茶商在汉口的经济文化生活历史。

  开启武汉人吃西餐历史

  武汉人吃西餐的历史,已有84年了。

  1930年,在巴公房子的对面,两个俄国人邦可和扬格诺夫开设了邦可面包房,这是武汉最早的西餐厅。

  武汉解放后,邦可面包房不再由俄罗斯人经营,但依然保持原有的风味与特色。因菜品颇受武汉市民喜爱,2004年,邦可面包房荣获“武汉名菜”称号。

  但此后日渐式微,四年前餐厅关门倒闭,现在已面目全非——二楼西餐厅成了棋牌室,一楼面包房成了烧烤店。

  虽然邦可已成记忆,但在老汉口人的记忆中,它开启了大武汉市民接触和融入西方饮食文化的一扇大门,至今仍让不少人怀念不已。

  39岁的王嘉住在邦可面包房对面的巴公房子里面,她说:“前几年邦可关门后,换了几个餐饮老板,都没做起来,还是以前邦可的味道好。”

  虽然是个70后,但王嘉对邦可面包房了如指掌。王嘉的爷爷解放前在三教街卖水果,专门做俄国人生意,王嘉和她的爸爸,都是吃着邦可的西餐和面包长大的,王嘉说:“小时候幼儿园放学后,经常假装肚子疼,不肯吃饭,爸爸就给我买邦可的三角蛋糕,那个味道真的太好了!”

  那个年代,能吃得起俄式西餐和糕点,是件很风光的事情。

  80岁的孙昌贵家住洞庭社区,他见证了邦可面包房的兴衰。孙昌贵说,解放前,邦可面包房的人气并不旺,基本都是外国人消费,解放后的1953年到1958年,是餐厅最热闹的时候,“年轻人谈恋爱约会,要是去邦可吃顿炸牛排,就是现在所谓的‘高大上’了!”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去邦可面包房吃块牛排,要花五六角钱。

  教堂婚礼源起东正教堂

  在江岸这个近代各国建筑荟萃之地,位于鄱阳街与天津路交会处的东正教堂,以它独具一格的造型,成为武汉人心目中的胜地,留有它身姿、内景的各种书籍、画册、杂志、明信片数不胜数。

  汉口东正教堂始建于1876年,该堂单层砖石结构,面积约220平方米,是武汉市惟一的俄国东正教堂,也是俄罗斯东正教在俄境外现存最早的东正教堂。

  据考证,鸦片战争后,东正教开始传入武汉,主要信徒是在汉的俄侨,而中国籍神职人员亦多为华俄的混血后裔,所以,在武汉信仰东正教的中国人很少。

  资料显示,1904-1954年期间,共有160名俄侨在汉口东正教堂受洗,60人在此举行婚礼,这里也成了武汉最著名的教堂婚礼所在地。

  2009年,家住二七路的王先生与爱人刘小姐在这里举行了婚礼,场地租金花费2000元,刘小姐说:“在神父和宾客的注视下宣誓,不管是不是信徒,正宗的教堂婚礼,都别有一番纪念意义。”

  2013年,国务委员杨洁篪与俄罗斯总统全权代表在武汉签署《长江中上游地区与伏尔加河沿岸联邦区合作议定书》,汉口东正教堂列入重要的文物维修建筑。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和省政府要求,武汉市政府决定对汉口东正教堂进行修缮。

  目前,汉口东正教堂修缮方案已报审通过,拟按“整旧如旧”进行修缮,恢复建筑历史原貌,工程现已开工实施。(记者李炜 通讯员祝丽芳 王奇 张艳华)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娱乐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