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之变:万里茶道衰落 茶叶的中俄海上新路

2014-08-08 14:17 我要评论
分享到: 0
调整字体
(长江日报 记者欧阳春艳 实习生林偲彦) 对已有近200年历史的中俄茶叶之路而言,1905年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年份。这一年,“全世界最长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开始通车,从此改变了万里茶叶之路的走向。

  绵延2万多里的陆上茶路,自此被一条更新、更快的通道所代替:来自汉口的茶叶,经长江黄金水道运至上海;再由上海通过定期海轮运至海参崴;然后,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送到俄国全境。

  “这条路线非常重要,它使茶叶的供货周期大幅缩小,俄罗斯茶叶的价格大幅下降,饮茶得到普及。但这也是一条短命的路线,大概只持续了12年,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爆发,整条万里茶道也就衰落了,”湖北省社科院《中俄茶叶之路》课题组专家刘晓航教授告诉记者,“有关这条路线的研究极少”。

图说:正在建设中的西伯利亚大铁路

  俄皇太子访汉确定运茶新路

  汉口历史上中俄外交的重大事件,还有一个浩大的尾声:

  1891年4月俄国皇太子尼古拉,也就是后来的沙俄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来汉,湖广总督张之洞设宴接待。在一些史料中我们看到,史学家认为,此行最重要的结果是1896年,俄国与清政府签订了在汉口划定建馆土地条约。因为这个条约的生效,武汉兴起一批俄国建筑,如1902年建成的俄国领事馆、俄租界巡捕房、新泰茶厂大班巴诺夫三兄弟的公寓“巴公房子”。

  “其实俄国皇太子尼古拉这趟行程,还跟清政府确定了另一件事情,那就是未来的茶叶将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进入俄国腹地。1891年,正是西伯利亚大铁路开始修建的年份。”刘晓航在查阅了大量史料后这样认为。

  汉口至彼得堡的茶道衰落

  马克思著作《俄罗斯的对华贸易》中有这样一段叙述:“这种贸易,采取一种年会的方式进行,由12家商馆进行经营,其中6家是俄国人的,另6家是中国人的。他们在恰克图进行会商,决定双方商品的交换比例――贸易完全是物物交换,中国的主要商品是茶叶,俄国则是棉毛织品。”马克思谈论的,是恰克图这座传奇城市的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传统的中俄茶叶之路以汉口为起点,经恰克图进行贸易,再到彼得堡和欧洲腹地,恰克图因此成为中俄茶叶交易重镇。有关数据显示,到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前夕,俄国从恰克图进口的中国货物中,茶叶已超过95%。这不仅是一座造就富翁的城市,也让俄国与中国的文化实现了“不可思议的沟通”。

  1905年,随着西伯利亚大铁路开通,中俄茶叶之路从此绕过了恰克图。此后,虽然恰克图仍然是“走西口”中国商人的重要目的地,但它在中俄贸易中的地位却不断下滑,很多商号出现“人去楼空”的景象,整个城市到最后更是沦为地区级的商贸中心。昔日富甲大陆的恰克图,甚至一度变成了军事要塞。

  “俄国人一直致力于采用新的运茶路线,将汉茶至恰克图的传统北线陆路,改为江海水路。运程缩短,运费降低,利润增加。随着海运的扩大,往昔繁忙的中俄万里茶道衰落,成为历史的陈迹。”武汉大学教授、中俄关系学会理事刘再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中俄万里茶道划上句号

  因1905年西伯利亚大铁路通车而崛起的全新中俄海上茶路,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就几乎陷入了停顿,它仅运行了短短12年。

  事实上,20世纪之初,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随后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两个国家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深刻影响了维持200年的中俄茶叶贸易。刘晓航教授告诉记者:“俄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后,不仅宣布放弃沙皇俄国海外一切‘殖民特权’,并同时宣布茶叶为‘奢侈性消费’,俄商在华的茶叶生意自此由盛而衰。”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输俄茶叶贸易日趋衰落,在汉口的几家俄商茶厂相继关闭,其中新泰茶厂为英商接办,易名为太平洋砖茶厂。俄商独占汉口茶市半个多世纪的局面从此结束,长达两个世纪的中俄茶叶之路终于淡出历史舞台。”在《从近代中俄茶叶之路说起》一文中,刘再起教授写道。

  中国茶叶商人并未因此而放弃茶叶贸易,他们想了很多解决办法,比如主动去俄国开设茶厂,或者允许俄国茶商“赊销”。“不过这些尝试都没有挽回中俄茶叶贸易的颓势”,刘晓航教授感叹。

  俄国人喝红茶的习惯,没有因十月革命消失。因为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刘峻周家族为代表的中国茶叶种植者在高加索巴统地区种植茶树,并采用中国的制茶方式,建厂生产红茶。经过多次失败尝试后,他们终于在不同于中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下,成功培育出一种新的茶树,种植面积达150公顷,被当地人称之为“刘茶”。1924年,苏联政府因此授予刘绍周长兄刘峻周“劳动红旗勋章”。

  中俄茶叶交往,以另一种方式存续了下去。

  西伯利亚大铁路与海参崴

  西伯利亚大铁路是横贯俄罗斯东西的铁路干线,总长9332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起自莫斯科,经梁赞、萨马拉、车里雅宾斯克、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赤塔、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奔跑在这一钢铁大动脉上的,共有大约1000列货运和客运列车。车里雅宾斯克以西,于19世纪中建成;以东长7416公里,于1891年始建,1905年大部分路段运营,1916年全线通车。

  海参崴是俄罗斯远东第一大城市,人口70多万,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俄罗斯在远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海参崴原是中国领土,“崴”是洼地的意思。100多年以前,这里盛产海参,海参崴由此得名。

  1860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致使包括海参崴在内的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被割让给沙俄。1862年,沙俄政府将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思为“控制东方”。

责编:宋菁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娱乐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