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可面包房:武汉西餐的俄式启蒙

2014-08-08 12:24 我要评论
分享到: 0
调整字体
(长江日报 记者李炜 通讯员祝丽芳 王奇 张艳华)邦可面包房,武汉最早的西餐厅,1930年由俄罗斯贵族创立,主营俄式西餐、西点。

 

  武汉解放后,邦可面包房不再由俄罗斯人经营,但依然保持着原有的风味特色,享誉大武汉。在老汉口人记忆中,邦可面包房开启了大武汉接触和接受西方饮食文化的一扇门,至今仍让人感怀不已。

邦可面包房,房还在,门脸换了(记者刘斌 摄)

  “高大上”的约会地

  从汉口沿江大道往黎黄陂路方向走,在鄱阳街一栋俄罗斯建筑风格的房子对面,紧邻“八七会议”旧址的鄱阳街149号,就是传说中的邦可面包房。

  邦可已成记忆。原来的二楼西餐厅,变成了棋牌室。一楼的面包房,挂上了“碳烤生蚝”的大招牌。经营生蚝店的老板姓袁,洪湖人,去年7月接下这家餐厅。

  对于这座房子的传奇往事,袁先生知之甚少。他甚至不知道这里曾经是大名鼎鼎的邦可面包房。去年接手时,前任开了一家中餐馆。袁先生说,烧烤店开张1年多,生意冷清。

  39岁的王嘉住在邦可面包房对面的巴公房子里,她说:“前几年邦可关门后,换了几任老板,都没做起来,还是以前邦可的味道好。”

  王嘉是70后,却对邦可面包房了如指掌。她的爷爷解放前在三教街卖水果,专做俄罗斯人生意。王嘉和她的爸爸,都是吃着邦可的西餐和面包长大的。王嘉说:“小时候幼儿园放学后,经常假装肚子疼,不肯吃饭。爸爸就给我买邦可的三角蛋糕,那个味道真的太好了!”

  那个年代,能吃得起俄式西餐和糕点,是件很风光的事情。

  80岁的孙昌贵家住江岸洞庭社区,见证了邦可面包房的兴衰起伏。孙昌贵说,解放前,邦可面包房的人气并不旺,基本都是外国人消费;解放后的1953到1958年,才是餐厅最热闹的时候,“年轻人谈恋爱约会,要是去邦可吃顿炸牛排,就是现在所谓的‘高大上’了”。

  当时,邦可面包房的牛排,要花五六角钱。

  闻着邦可面包味长大

  上世纪50年代末,居住在武汉的旧俄贵族获赦免返回苏联,此后邦可面包房改为国有企业。虽然不再由俄罗斯人经营,但制作出来的面包依然让人们津津乐道。

  在老汉口人记忆中,每逢家有喜事,都会上邦可面包房吃顿西餐。如果觉得西餐太贵,就会在此订制蛋糕,这个“习惯”沿袭了很长时间。

  家住一元街双合村的王质斌,今年72岁,他在面包房附近住了64年。“我是闻着邦可面包香味长大的。”

  62岁的洞庭社区居民刘女士说,当时邦可的面包、糕点汉口市民推崇至极,十分精致美味,“我在对面的幼儿园上学时,每次父亲过来接我,我总期待他会带着邦可面包一起来。”

  那段时间,周围的巷子里,都能闻到面包的香味。王质斌说:“我还记得一九五几年的时候,面包厂房还在运作,每当面包出炉时,附近的大街小巷里都可以闻到那种甜甜的香味。”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邦可面包房的生产车间藏身在小巷之中。在“八七会议”旧址的正后方,离面包房门店大约200米的一栋两层楼房,建筑风格奇特,它就是邦可面包房的生产厂房。

  该楼四面墙上,建有近2米长的大窗,透过窗子往里望,里面并无隔间,可以想象当年面包生产车间的规模与盛况。

  当地居民介绍,邦可面包房停产后,这里曾被改造成一个证券公司的食堂,后荒废至今。

  俄人开启武汉西餐历史

  据《江岸区志》记载,邦可面包房的前身是1906年浙江罗姓商人开办的。

  1930年,两个俄国人邦可和扬格诺夫买下这家餐厅,命名为邦可面包房。扬格诺夫是个面包师,自做俄式糕点,有大列巴、油炸牛肉面包、开面点心等,还做很地道的西餐,此举开启了武汉人品尝俄式西餐的历史。

  1949年武汉解放后,邦可面包房收归国有,改为国营邦可食品厂。1987年、1989年,其产品分别获得“全国儿童食品展览会”和“全国食品西点大赛”优质奖。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深入,传统名店受到冲击,邦可面包房也不能幸免。

  2004年,邦可西餐荣获“武汉名菜”称号。大概,这是它最后一次荣光。2010年,邦可面包房关门。

  但它并没有被人遗忘。武汉专门研究老房子的作家胡榴明,在她的著作《夕阳无语——武汉老公馆》里,如此描写邦可:“上二楼,房间内空很高,灯光幽暗,铺着淡黄色台布的小方桌中央放着带锃亮金属勾环的玻璃作料瓶,牛排和罗宋汤,地道的俄式口味。”

  这是胡榴明2007年到邦可面包房吃西餐的回忆,也是外界对“邦可”为数不多的文字记录。

  2012年,邦可面包房被武汉市列为一级工业遗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按照相关法律,将建筑原状、结构、式样进行整体保留,在合理保护前提下进行部分修缮。距邦可面包房200米外的生产车间厂房,也被列入保护范围。

  胡榴明说,政府重视邦可面包房,主要因为它象征着当时的俄式文化。它开启了武汉人了解西式餐饮文化的历史,浓缩了几代人对于一个时代的深厚情感。她认为,仅仅保护老建筑还不够,希望能在原址重建面包房。

  邦可建筑不姓俄

  邦可面包房与巴公房子、东正教堂等建筑不同。巴公房子和东正教堂,属于典型的俄式风格,是俄国人在汉口自建的;而邦可面包房虽然地处俄租界区,却属于英商怡和房子的一部分,为英商怡和洋行所建。

  1910年,俄国人将三教街(现在的鄱阳街)靠近黎黄陂路口的一大块地皮出售给英商怡和洋行。怡和大班杜百里在1910年至1927年间修建了街面楼房30栋以及珞珈山路的小洋楼27栋,邦可面包房是街面楼房30栋中的3栋。

  邦可面包房上下3层,为砖木结构。红砖清水外墙和大拱券门廊设计十分有特色。房子的临街面近期被粉刷一新,房子背后仍是裸露红砖,上面刻着“阜成”二字。阜成砖厂以蒸汽机为动力制砖,是当时先进技术的代表。

  据《汉口租界志》记载,怡和房子住宅均为3层混合结构,底层设有汽车库和杂物间、佣人室等。侧面有露天台阶通向二层,为门厅、客厅和餐厅,第三层为卧室、书房等。室内卫生设备齐全,建有烤火壁炉。房屋平面及三面墙身不规则,上下错落;清水红砖外墙,红瓦坡顶,略带西班牙建筑风格。

责编:宋菁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娱乐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