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琏前瞻十八届三中全会:体制改革到关口

2013-10-30 11:47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每日经济新闻)随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临近,以吴敬琏为代表的多位经济学家在9月14日的读书会上为新一轮改革把脉,直言须 “消除体制性障碍”,尽快构筑市场产权制度,尤其是明确土地产权问题及平衡政府的权力制衡。

  吴敬琏直言,“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已经提出了将近20年,但是到现在尚未成功,它的关键问题还是体制上的问题。”

  体制改革进程中的阻碍,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不容忽视的危机。吴敬琏警示道,以宏观层面为例,主要表现在于我国的资产负债率太高,若这种情况再不改变,将可能爆发系统性的危机。

  经济增长模式20年未破冰

  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的转型,实际上是“九五”计划期间(1996~2000)明确提出的要求。当时这项改革的要求,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进行市场化改革的方案相配合。

  吴敬琏认为,到了 “十五”(2001~2005)期间,我国在“九五”的既有成绩面前有所放松,提出了“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要求“把调整产业结构与调整所有制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结合起来,坚持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

  梳理上述改革路线可以发现,“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已经提出了将近20年,但是到现在尚未成功”。吴敬琏警示道,我国目前的宏观与微观经济两方面正开始显现危机。

  其中,微观方面即表现为基本生存环境出现问题,“经济增长的模式、增长方式并没有转型,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觉到,我们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土地、水、空气,现在都出了问题。”

  宏观经济方面则表现为资产负债率太高,而这种状况若不改变,受到一种外来的冲击或者是内部的某种冲击的时候,就可能爆发系统性的危机,必须防患于未然。

  吴敬琏指出,随着资产负债率的日益攀升,一些地区出现的危机很快传到其他地方,比如温州、苏南等地相继出现的“跑路”事件,包括6月的钱荒,其实都是给人们发预警信号。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