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式改作风不是“万能钥匙”
日前,央视报道了两起政府工作人员刁难办事民众的个案:在北京工作的小周为办理护照往返老家6次;江苏丰县小狄为办理营业执照,跑了十几趟当地工商部门。事情曝光后,两地相关部门迅速处理了涉事工作人员及其上级领导。(10月15日 中国新闻网)
小狄和小周的遭遇经过《焦点访谈》的曝光后,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小周的老家衡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连夜赶赴武邑县现场办公,而小狄所在地区江苏丰县也让10余名工作人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理。
3000公里的往返,换来的是无罪犯证明、公司在职证明、公司营业执照、公司外派人员资格证明以及本地身份证。其实按照小周这样的普通公民办理因私护照,只需要提供身份证和户口本及复印件,然后就是照了照片填了表就行了。简单说,小周唯一需要补办的就是一个身份证,只能说“折腾”百姓或许是他们的乐趣,只是不知乐在何处?
基层工作的问题得到媒体的关注,上级针对问题进行严肃处理后,这值得我们的肯定。不过,仅仅把媒体曝光作为整改的力量,只能说那是大大受限,媒介的积极参与是时代的要求,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扩容,媒体已经无力做到全面覆盖,这样的方式就等同于隔墙扔砖,打中了就只能自己倒霉,而这样的小概率事情也造成了作风持续改进,效果不明显的缘由。
政府一再强调要简政放权,让百姓办事更加的便利,而基层一些单位却凭借办事之由,故意刁难我们的群众,设置层层障碍,复杂办事程序,让只需要一个身份证明的护照无缘无故多出了四个毫无需要的证明,与其说是官老爷做派在显威,还不如说是群众意识在退化。
很多时候,我们都喜欢把监督作为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的作用自然是可以警示众人,但是这并不代表是我们唯一可行的办法,想来与其后期监督,还不如提前预防,而最有效的就是干部服务意识提高。不要把群众看成自己的手下兵,吆五喝六的随意指挥,更不要把群众看成权力的“阶下囚”。
谁给群众看脸色,自己就被“脸色”看;谁给群众找麻烦,自己就被“麻烦”闹;谁给群众增门槛,自己就被“门槛”难。这不是一种奢想,而是群众路线需要的结果,也是我们全国开展民主生活会所要达到的一个结果。
希望《焦点访谈》“被点名”的不再是作风的漏洞,而是作风的改进的成果!(长江网 郭艾鑫)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