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作风,不妨从群众“进门”的那一刻开始
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各级机关干部纷纷走出机关大门,走进群众家门,受到群众的欢迎和称赞。然而,干部进群众家门,群众热心欢迎,而群众进政府部门,却要填写“进门登记”,如此“天壤之别”的接待落差,让群众心理极不是滋味。笔者认为,转变工作作风,不如从破除“进门登记”开始。
面对上访群众,作为信访等部门对来访者进行“来访登记“是工作所需,大众也能理解。而群众到政府部门办点事,都要实行“进门登记”,却让人难以理解。特别是农民群众到机关单位办点事,对于群众而言,是个“大事”,更是“头痛的事”,好不容易在“城市迷宫”里找到相应的政府机关,面得应门卫的“登记”要求,填写诸如姓名,单位、联系电话、家庭住址、事由等繁多的类别,对于着急办事的群众或是不识字的群众来说,简直就是一种“考验”。这样的“入门许可”透露出的衙门官威,着实让群众倍感心酸。再加之,个别门卫狐假虎威、一些值班干部态度恶劣,大声呵斥,要求来访者填这做那,高高在上的“衙门作风”,将群众推向了“对立面”,让办事群众反感,更损坏了政府机关形象。
机关单位本是为人民服务的“办事机构”,接待群众、为民办事本是职责所在。而为何要实行“进门登记”?有何用处?难不成就为了统计来访人员数量?笔者不思不得其解,而面对因设置“进门登记”而所需的人力、财力、物力,更是难逃“浪费”的嫌疑。而这样的“进门登记”又是在为设访?防的又是谁?
话说“细节决定成效”,群众路线是我党的“传家宝”,怎样让群众路线走得更好?尚需从细节上下功夫,寓管理于服务当中,切实转变观念,将“进门登记”变成“进门服务”,用一张热情的笑脸、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杯温暖的茶水,一次周到的服务,为群众办事指明“方向“,指出办事的“途径”,才能得到群众的满意和信任。
群众来机关办事,进门的那一刻,就是政府机关与群众打交道的第一关,也是给群众留下的第一印象,党员干部就应从那一刻开始,给群众当好“服务生”,做好“解说员”,争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搭建起干群的“连心桥”。(长江网 王鸣镝)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