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互相批评”变成“兔子尾巴
近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做好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工作的通知》,要求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走过场、取得实效。
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我们党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增进团结的有力武器。然而,从过去一些领导班子召开民主生活会的情况来看,自我批评大多都比较深刻,而互相批评却往往沦为“兔子尾巴”,只在发言结束的时候“一带而过”,批评效果十分有限。
古人云,“知人易,自知难”。人往往不容易看清楚自身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而对于他人存在的问题却可能看得清清楚楚。尤其是同在一个班子的领导干部,平时学习、工作、生活接触较多,相互之间对于彼此的习惯、爱好、秉性等大底都有所了解。“互相批评”就是要领导干部之间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相互指出各自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帮助对方不断提高和进步。
然而,现实中真正意义上的“相互批评”却非常少见。有的信奉“多栽花少挑刺,留下人情好办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批评;有的“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矛盾绕道走”,顾虑重重,批评领导怕 “穿鞋子”,批评同级怕“伤面子”,不敢批评;有的甚至乐于看着别人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不及时提醒,不想批评。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领导干部自身面对别人批评时的态度最为重要。“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名领导干部都要有“闻过则喜”的胸怀和勇气,诚恳地接纳他人的批评,主动地从批评中吸取营养,闻者足戒。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不断推动事业和个人的成长进步。
同时,领导干部在开展批评时,要始终秉承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同志负责的精神,“心无杂念”、“心平气和”地指出问题,帮助同志改正缺点、纠正错误,不扣帽子、不抓辫子、不打棍子,尤其要坚决杜绝借批评之名,行挖苦、打击、泄私愤等整人行为之实,真正到达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切实防止“互相批评”变成“兔子尾巴”。(长江网 扬剑)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