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中感悟群众路线

2013-08-09 09:45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8月7日上午,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杨卫泽,市委副书记、市长季建业,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绍泽,市政协主席沈健,市委副书记靳道强等市领导集体观看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上了一堂生动的群众路线教育示范课。(8月8日南京日报)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真正深入群众?摸到实情?《周恩来的四个昼夜》影片中,周恩来敢于听真话,善于听真话,动员群众讲真话的作法,让人深受启发、深有感触。1961年,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困难,周恩来深入革命老区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县伯延公社,认真调研四个昼夜,向毛泽东提出建议,伯延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集体食堂的公社。

  但在那个年代里,群众不敢讲真话,也害怕给敬爱的周总理增加麻烦。为此,周恩来最初的调研也没有听到一句真话,没有摸清真实情况。在感觉总有些不大对头的情况下,周恩来采取的办法是挤出4天时间与群众在一起,沉入群众,也赢得了群众的心里话,最终搞清了真实情况,并让群众反映的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当前,领导干部掌握基层情况、与群众沟通明显不存在那种政治环境了。但是,基层群众的真实生活状况和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也同样存在难以及时让党员干部了解的现象,干部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的调研工作同样需要时时抓好、时时抓紧。对此,党员干部就是要学习周恩来的做法,真正做到胸怀宽广、闻过则喜,敢于听真话,善于听真话,动员群众讲真话。也只有这样,群众才会与干部为生疏,才会拉近与干部的距离,才会向真正深入群众当中的干部吐露心声、敞开心扉。

  为了切实摸清伯延的真实情况,周恩来带着这要一些疑问:集体食堂到底好不好?大家到底愿不愿意吃?为什么有人不加入?在伯延开展了连续四个昼夜的访贫问苦、开座谈会、吃食堂、和村民一起种红薯等调研工作。随着调研的一天天深入,周恩来看到了让他揪心的实情。村里的孩子饿得走不动远路,上不了学,只能在农民夜校补课;壮劳力吃玉米芯做成的“代食窝窝头”,有人吃了后肠道堵塞。周恩来痛心地说:“我有责任啊!国家就像一个大家庭,家里的日子过不好,心最痛的是家长,责任最大的也是家长!”真是这份真诚,周恩来引来了张二廷的“放炮”,也打破了村民的沉默。深入群众、真心为民,周恩来终于了解到了当地的真实情况。在他的建议下,毛泽东指示,伯延的集体食堂还办不办,由村民说了算。伯延也因此成了全国第一个取消集体食堂的公社。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不是用来挂在嘴上的,而是用行动、用实践干出来的。《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为新形势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榜样和标本。新时期,改进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关系,必须坚持问心于民、听老百姓讲真心话,坚持问需于民、真正了解群众所需所思所盼,坚持问计于民、发挥群众的创造力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坚持问政于民、保障群众在决策过程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同时要坚持还政于民、动员老百姓参与、依靠老百姓参与政府的各项工作和政策的落实。(长江网网评员 吕立)

  编辑:宗夏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