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社会戾气,须走群众路线
最近一段时间,社会接连发生了一些令人震惊的恶性案件:6月7日,厦门发生快速公交燃烧案,涉案者陈水总以一己之私报复社会,让47人魂断归途,另有34人受伤,8名学生下落不明;7月20日,首都机场T3航站楼B口发生爆炸,身患残疾的冀中星因有意见诉求,在现场发放传单被阻拦,随即他便引爆了手持的自制炸弹;7月26日,黑龙江海伦市联合敬老院突发火灾,11名在这里养老的院民不幸遇难,另有2名院民轻微烟熏伤,犯罪嫌疑人王贵被烧死在现场,而放火动机,仅仅是为了不知去向的200元钱;等等。
我们的社会怎么会变得如此暴戾?某些人为了一己之私就置他人生命安全于不顾,公然作出危害社会、报复社会的暴力事件呢?
我国已踏入改革深水区,经济社会处于黄金发展期的同时,也步入了矛盾凸显期的关键历史节点,各种社会问题集中出现,社会上的戾气益发深重。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消解社会戾气便成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工作。明朝宰辅张居正在《论决重囚疏》中说:“寃愤不泄,戾气不消”。因此,要消除社会戾气,最主要的是加快建设好阳光政府,落实好群众路线。
落实好群众路线,依靠群众是消除戾气的前提。“权为民所倾”,在贯彻依法治国过程中,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切实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让群众参与到政府行政中来,使群众对政府“看得透”的基础上达到“信得过”的状态。当下,不少地方政府的施政信息仍不肯完全公开,有的甚至以“涉及国家机密”加以搪塞,这让群众怎能不受伤?可以讲,只有依靠群众,让群众成为政府的知心人,群众才能和政府真正心连心,这样也才能在理解信任中消除戾气。
落实好群众路线,亲近群众是消除戾气的关键。党的群众路线,要求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在各自的岗位上要真心和真诚地面对每一个前来办事的群众,给他们“家”和“亲人”的感觉。而在某些地方,仍有部分公务人员上班漫不经心,有的甚至上网打牌玩游戏,出现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状况。党的群众路线,也要求党员干部要多接地气,多走进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真诚倾听群众的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党员干部只有做“温度计”,在亲近群众中第一时间了解群众的冷暖,第一时间把握群众的意向,第一时间体恤群众的情绪,这样才能很好地消除群众中的戾气。
落实好群众路线,服务群众是消除戾气的保证。一方面,走群众路线应拓宽群众诉求渠道。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拓宽群众诉求渠道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也取得良好成效,但由于群众诉求太多,群众诉求渠道仍不够畅通,许多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或回复,致使当事群众心生不满。另一方面,走群众路线应多向弱势群体倾斜。弱势群体也有做人的尊严,他们亟需政府的人文救济,所以政府要以春天般的温暖,去抚慰他们簌簌发抖的心灵。而某些地方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爱明显不够,推诿、扯皮甚至置之不理,这就很容易让一些弱势者走上极端道路。惟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浓浓的爱意,才能消除戾气。
当然,消除社会戾气须多管齐下,不过从根本上讲,还是要求党员干部多走群众路线,因为群众路线是社会和谐的减压阀和连心桥。(长江网 钱桂林)
编辑: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