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黎明——中国共产党创始之初

2013-07-08 09:38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长江日报)离于众庶,则无英雄

  决非为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足以自乐,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

  肖擎

  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毛泽东后来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840年以后,中国被裹挟进世界洪流,中国社会内部大动荡、大变革。在国门被洞穿的隆隆炮声中,在饱尝屈辱的悲愤呼号中,国家民族最生死攸关的问题,是救亡图存。这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空坐标,也是其登上历史舞台背负的使命。

  俄国十月革命,一个新的国家诞生。这使处在苦闷和黑暗中的中国人民看到新的出路,给中国社会的危亡问题提供了信息,更给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的仁人志士们以新的启示。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开始成长,阶级关系开始有新的变化,这成为诞生中国共产党这一新的政治力量的社会基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发动并且依靠劳苦大众,新思想、新组织、新行为开始萌芽。

  “无论何人,应该认识民众势力的伟大”;“离于众庶,则无英雄”;“决非为一衣一食之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足以自乐,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能享安乐也”……这些声音,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将亿万中国人民团结成一个政治单位的源流。

  “五四运动”见证中国工人阶级表现出来的伟大力量。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往民间去”,到工人中去开办学校、组织工会,创办各种刊物。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所进行的活动,推动初创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群众中生根、开花,一个政党的生命力,开始了走向大地、走向人民的壮阔历程。

  毛泽东

  举办工人夜校

  联系群众开端

  1917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期间举办的工人夜校,成为中共创始人早期联系群众的一个开端。1921年邓中夏在长辛店举办的劳动补习学校,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把马列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大创举。

  翻译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在谈到党最初开始活动的情况时讲到,那时他和茅盾一起,等工厂一放工,就站在厂门口向工人们演讲,结果没有人听。后来,才慢慢找到办法,先办工人夜校,教工人们文化,然后逐渐进行政治教育和组织工作。他和陈独秀、沈雁冰、刘少奇、张太雷等常去职工夜校和平民女学演讲或上课,使这些学校成为传播革命思想和组织工人斗争的重要场所,推动了工人运动的蓬勃开展。

  此种形式其作用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提高了工人阶级的觉悟,发现和培养职工骨干,为实现工人阶级的知识化迈出了成功的步伐,从而也通过他们把广大工人群众组织起来,进行革命斗争;另一方面,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在与工人相结合的革命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壮大做了组织准备和领导骨干的培养。

  各地早期组织

  为劳动者办刊物

  引起工人共鸣

  1920年,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将《新青年》改为党的公开理论刊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年11月7日,以“共产党月刊社”名义,在《新青年》杂志上刊登广告,在中国第一次公开亮出了“共产党”的旗帜。这份新杂志的刊名,是中国有史以来未曾有过的,就叫《共产党》。

  陈独秀在创刊号《短言》中明确主张,“要想把我们的同胞从奴隶境遇中完全救出”。

  各地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都采取了多种方式,有计划地开展对工人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出版工人刊物。如北京的《劳动音》、上海的《劳动界》和广州的《劳动者》等。这些刊物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结合工人生活和斗争的具体事例,深入浅出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刊登工人来稿,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揭露中外资本家对工人的压迫和剥削,诉说工人的要求。

  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创立初期办的刊物,大多具有这样的特征:高度利用大众传媒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文化水平的实际相结合,注意语言的通俗性,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解决最迫切的问题入手,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号召工人的大团结。《劳动界》1920年9月5日第4册载《穷人和富人热天生活比较》,1920年10月23日第11册《中国劳动者可怜的要求》,从这些篇目可以看出,此类文章通俗、明白,贴近性十足,引起当时工人群体的强烈共鸣。

  陈独秀

  指导成立工会

  维护工人利益

  深入到工人中去,了解他们的疾苦,并把他们组织起来,是中国先进分子筹备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一步。

  1920年8月22日,陈独秀在《劳动界》第2期发表《真的工人团体》一文,希望工人赶快成立真正的工人团体——自己的工会。在陈独秀指导下,江南造船厂工人发起组织机器工会,《上海机器工会简章》成为中国的第一个工会章程。

  1921年五一劳动节,长辛店铁路工人举行庆祝大会,通过组织工会的决议。这一年5月5日,汉口人力车夫为反对车行加租,在武汉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举行罢工,提出“奋斗、争自由、争人格”的口号,长沙、济南、广州的一部分产业工人和手工业工人也建立工会,逐步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

  在中共领导的工会成立以前,尽管已经存在形形色色的工会,但没有一个是革命的、进步的、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这种反差的背后凸显的不仅是阶级立场的不同,更是指导思想的巨大差异。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导人对此的表述有所区别,但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这一根本定性却未曾改变。

  先进分子

  深入工人群体

  撰写调查报告

  1920年1月,在李大钊的号召和组织下,北京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就到人力车工人居住区进行调查。工人的悲惨生活状况使他们大为震惊。北京《晨报》报道说:“调查回来,大家相顾失色,太息不止,都现出一种极伤心且不平的样子。”

  1920年初,陈独秀到上海后不久,就开始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先到码头工人中了解罢工情况,到中华工业协会、中华工会总会等劳动团体去做调查。陈独秀除了自己到工人中进行调查外,还约请北大的进步学生和各地革命青年,深入工人中开展调查,了解工人的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新青年》第7卷第6号《劳动节纪念号》。这个纪念专刊共发表28篇文章,其中大部分反映了上海、北京、天津、长沙、芜湖、无锡、南京、唐山等地工人的状况,介绍了各国劳动组织和工人运动的情况。陈独秀本人撰写了《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的文章。

  为了发动工人,提高工人的觉悟,早在1920年春,武汉的先进分子就深入产业工人中进行调查,撰写了《汉口苦力状况》、《武昌织布、纺纱、铜币、银币、麻布五局工人状况》等调查报告。

 

责编:DH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