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称本轮大部制改革更注重政府职能转变

2013-03-13 16:47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法治周末)

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

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

3月10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开启新一轮大部制改革。按照这一方案,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

这一方案一经全国人大批准并公布,新一届国务院组成部门也将最终确定,各自职能和人员编制也将明确,从而开启第二轮大部制改革大幕。

这已经是我国政府机构的第7次改革。

尽管此次机构改革是2008年中国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延续,但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的代表和委员们都认为,相较上次而言,此次方案更注重政府职能转变,顺应民意,而不是单纯地减少机构数量。

5年前,同样是大部制改革方案出台,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王名并没有像这次这样激动。“2008年的方案拿到手,一看就是部门博弈的结果,能够解读出来的东西不多。”王名说。而这次,刚刚参加完政协的小组讨论,十几页纸的报告空白处已经被王名写满了笔记。

此次改革涉及计生、铁道、食药安全、新闻出版等行业,受访专家表示,新一轮“大部制”改革,机构调整与职能转换同步进行。

“新大部制”框架

“大部制”全称为“大部门体制”,即将职能相近的政府部门、业务范围趋同的事项合并,由一个政府部门统一管理,从而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大部制”改革实质是政府机构改革。1982年至2008年,国务院先后进行了6次机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等痼疾。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接受法治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改革开放至今的机构改革,可以划分四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的精简机构;上世纪90年代的为市场经济奠定基础;2003年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基本定位;2008年和今年的“大部制”改革。

国务院层面的第一轮“大部制”改革,始于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

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一次“大部制”改革之前国务院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国土、交通、水利、铁道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更是涉及14个部委。

此次改革的重点是,紧紧围绕转变职能和理顺职责关系,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加强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和广播电影电视、海洋、能源管理机构。

在这个方案中,正部级机构减少4个,国务院组成部门减至25个。有媒体称这是个“大动筋骨”的方案,表明中国新一轮国务院机构改革即将启动。

与首轮“大部制”改革不同,本轮“大部制”改革始于习近平、李克强主政的第一个任期。社会公众可以期待:未来会有更长的时间来全面、持续推进“大部制”改革。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