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负责任地为城市作一个选择
(长江日报评论员 付小为)要不要提高中心区行车成本,其实是一道选择题,一边是交通拥堵带来的隐性成本,一边是为了城市通畅需要有车者付出的显性成本。
推行油品质量较好的汽油,提高停车费,对进入中心城区车辆征收拥堵费,少建大型公共停车场等,以经济杠杆抑制车辆在中心区的聚集,以及随之而来的拥堵,有车者要付出更高的行车成本,这种成本是具体到个人的、直接的,会让人有明了的“代价感”。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一任拥堵继续甚至加剧,并非不存在成本问题。实际上,时间损耗、能源浪费、环境污染、情绪烦躁、城市低效率、出租车等行业收益下降,都是成本。只不过这些成本是所有人共同担负,人们的感受不直接不强烈。但对城市而言,这种成本更高,并且大家共同受害而无人受益。
长远来看,城市空间毕竟有限,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周期,还会有相对的完成时,城市不可能无边无际地摊大饼,也不可能无休无止地修路,把整个城市弄成大停车场。同时,城市人口数量增加是必然趋势,我们绝不能指望小汽车成为大规模人流运输的主要方式。提高中心区行车成本,并不直接限制人们的出行行为,而是通过经济杠杆使人们理性选择出行方式,选择权仍在每个人手中。
武汉正处在大建设时期,这一轮大建设之后,城市基础设施会有一个相对饱和、固定期,如果不抓住这个时期,在交通治理上做出选择,道路很快就会不堪重负。那时候,不仅每个人都要付出出行低效的代价,城市发展也必然会被大大拖累。
每一种选择,肯定都会有反对者。这就需要我们以一种公共责任心,理性地分析两种成本,判断哪种选择更有利于城市长远发展,更有利于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作为决策者,不能因分歧停滞不前。问题是复杂的,规划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城区一级政府都应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共同研判利弊,把握多数民意,作出最好选择,既解决当前的问题,又能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选项一旦作出,相关部门就要制定周详的政策,并为政策解释和推行负起职责。
毋庸置疑,拥堵问题已经横亘在城市发展的今天与明天之间,我们大家都要负责任地作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