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直播
15:08:00主持人宣布开始大会第三项议程,审议通过有关人事事项。
15:01:00市政协副秘书长丁顺清通报昨日小组发言情况。
15:00:00余向红:(五)进一步健全港城联动的体制机制。加强武汉新港区域合作交流,建立“一江两岸”地区领导、企业负责人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究区域发展、产业对接、生产协作等问题,策划启动一批“一江两岸”联动发展的项目,实行产业要素跨区域流动和对接,争取在区域协作、产业发展、市场开拓、基础设施等方面开展更充分、更广泛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14:59:00余向红:(四)进一步加快港城联动集散疏运体系建设。打破行政区划,由市政府主导尽快建成江北快速路;利用阳逻电厂专用铁路线,协调铁路部门,开通阳逻至武汉主城区的城际铁路,使铁路运输与内河航运全方位对接;打通阳逻水港与天河空港快速路,对接四环;对两岸过江车辆收费予以减免,促进东部新城组群的扩园升级。
14:59:00余向红:(三)进一步加大核心港区建设支持力度。武汉新港横跨五地市,辐射带动华中地区,阳逻核心港与武汉火车站、天河机场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相同的地位和作用,其建设应举全市全省之力,实施“省市主导、部门主推”的建设模式,推进阳逻核心港区建设。加快申报和规划建设阳逻保税港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阳逻港区的拆迁安置给予补助。
14:59:00余向红:(二)进一步倾斜“一江两岸”的项目建设。按照“一区一主业、一区一集群”的产业布局要求,市政府应在重大项目上给予适当的引导,避免搞无序竞争。注重引进中央直属企业进驻,争取国家、省级重大项目布局在“一江两岸”的工业基地;立足产业资源优势,策划一批对经济拉动作用大的重点项目,向江北地区聚集和倾斜,推动港口资源、临港产业与大型企业合作,促进武汉东部新城组群实现“区港联动、产业联动”。
14:58:00余向红:三、打造武汉工业第四极的几点建议。(一)进一步完善“一江两岸”发展规划。在发展定位上,按产业联动、优势互补原则,利用长江岸线资源,进一步明确区域发展方向,合理规划产业园区和港区功能,加快形成一批带动力强的经济增长板块。在产业布局上,江北地区重点布局重型装备、船舶制造、钢铁加工、精细化工等项目,适当调增建设用地指标,承接80万吨乙烯项目的上下游产业。在管理模式上,阳逻开发区、青山区和武汉化工区联手申报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对“一江两岸”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布局。
14:58:00余向红: 三是阳逻核心港区的建设工程量大与资金不足矛盾突出。阳逻港区建设拆迁涉及面积1.5平方公里,预计拆迁费用将超过50亿元,作为武汉东部新城组群大动脉的江北快速路建设费用约60亿元,已耗用阳逻黄金工业地段土地储备1万多亩,仍不能满足港区建设资金需求。   四是“一江两岸”的联动性还不够。青山区内有造船厂,钢铁产业优势明显,武汉化工区内的80万吨乙烯项目即将建成投产,江北地区也正在重点抓船舶制造业,做大做强钢材深加工、桥梁钢构等产业,布局精细化工项目。还有“一江两岸”新城的建设发展,都需要进一步对接、联动,以利优势互补。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必备的保税港区还没有建立。全长26.5公里的江北快速公路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阳逻与武汉中心城区的快速交通及轻轨还未开通,阳逻与青山区、化学工业区仅有阳逻长江大桥一条通道,与大港口、大产业、大交通相适应的大物流尚未形成。
14:55:00余向红:二、打造武汉工业第四极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统一规划统一布局落实不够。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每个工业板块应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按产业定位来布局重大项目。但就目前的情况看,各个工业板块之间在项目引进上还存在无序竞争现象,如不按产业定位的要求,竞相给出不同的优惠条件,影响了全市工业的整体布局。   二是江北地区缺乏大项目支撑。武汉化工新城已布局国家级80万吨乙烯项目。按照全市工业总体布局,阳逻港口工业新城定位为全市重型装备制造基地,近年我市引进的诸如通用、北汽、北车等重大装备类项目,无一布局阳逻。去年全市过千亿元产业达4个,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13个,在江北地区没有一个,对该区域经济发展未能提供强劲的拉动力。
14:55:00余向红:(三)武汉东部新城组群将依工业和港口而兴。综观世界著名的特别是亚太地区重化工、重装备基地发展,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港口与工业区紧密结合,在产业选择上,重化工、重装备业集聚发展;在产业规模上,以水、土地、能源等要素支撑发展。按照武汉市“十二五”期间“1+6”城市发展部署,正在编制规划的武汉东部新城组群以武汉化工新城、武汉新港为核心,将武汉新港南北两岸连成一体。其中阳逻临港新城是武汉东部新城组群的核心组团,规划面积401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超过80万,工业产值、服务业产值双超千亿元,形成物流、钢材、化工、能源、造船、新型建材、光电通信和现代制造业等产业集群,成为中等规模的发达城区。这些工业基地和城市组群建成后,必将成为武汉东部的经济重心。我们认为,只有将区域内各种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各种发展要素有机衔接,才能取得最好的发展效果。武汉东部新城组群的港口、产业、新城建设优势和发展基础,决定了打造武汉工业第四极必须走工业化和城市化融合发展之路,以工业发展推动港口发展,以港口繁荣带动城市繁荣,大力促进重化工产业发展规划与新城建设规划的衔接,做到以工兴港、以港兴城、港城联动、共促发展。
14:54:00余向红:(二)“一江两岸”产业布局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位于江北的阳逻开发区、古龙产业园已累计引进投资项目130多个,协议投资额600多亿元,初步形成了港口物流、桥梁与钢结构、机械装备、船舶制造等六大支柱产业,正在着力培育以武钢、武船、一冶、重冶等企业为龙头的涉钢产业集群,以西门子、阿尔斯通和国网南瑞智能设备产业园为龙头的输变电产业集群。青山区与阳逻开发区隔江相望,“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明确青山区着力发展钢铁、石化等特色产业。武汉化工区80万吨乙烯项目预计年底完工,其产业配套需求巨大,配套的上下游产品和产业转移正待布局。在我市工业发展“6+3+3”整体布局下,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依托武汉新港、武汉化工区,联合青山区、新洲区建设重化工基地,阳逻开发区与武汉化工区将形成一条千亿元产业“重化工重装备走廊”。
14:54:00余向红:一、打造武汉工业第四极呼唤港城联动。(一)武汉新港建设为发展重化工重装备产业创造了新机遇。岸线和港口是发展重化工、重装备产业必不可少的资源。正在规划建设的武汉新港,发展目标为“亿吨大港、千万标箱”,其核心港区——阳逻港是长江中游天然的深水良港,按规划,南北两岸的林四房港区和阳逻港区将连成一体。目前,阳逻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顺利实现“江海直达”、“汉台快航”,集装箱吞吐能力提升至140万标箱,成为长江中游最大的集装箱港区;武钢、亚东水泥等码头相继建成运营;白浒山北湖港,作为武汉化工区的专用深水综合码头,正在加紧建设。武汉新港的快速建设为该地区发展重化工、重装备产业,促进港口物流,建设临港新城提供了便利条件和有效保障。
14:54:00余向红:推进现代工业的强劲增长,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必由之路。依托武汉新港、武汉化工区、新洲区和青山区规划建设的重化工、重装备基地,是武汉工业的第四极,是武汉东部新城组群发展的支撑。抢抓黄金十年机遇,打造好武汉工业第四极,实施“以工兴港、以港兴城、港城联动”战略是关键。
14:53:00市政协委员、新洲区政协主席余向红发言,主题:实施港城联动战略打造武汉工业第四极
14:52:00李海波:4、完善风险创投体系,发挥资本支撑作用。 一是发挥资本的纽带作用,建立科技人员、创业投资与孵化平台的联动机制。通过孵化器与创业投资联手,实现“优势互补、孵化接力”,支持科研孵化实现高速增长,走向资本市场。   二是探索“投贷联盟”业务创新模式,构建“创投+银行+企业”的合作平台。通过股权、信贷方式一揽子解决创业企业的资金问题,提升企业融资能力,拓展融资渠道和空间。   三是设立地方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风险救助专项资金。建议由市政府统筹安排专项资金,设立具有政策导向的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并设立武汉市创业投资风险救助专项基金,用于补偿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因投资中小高新技术项目失败而清算或减值退出所发生的损失,引导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种子期、起步期、初创期的高新技术创业企业的支持力度。
14:51:00李海波:3、实施“两个结合”战略,加大高新企业引进力度。 一是结合未来发展战略择优引进。根据武汉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框架,应以新兴信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为引进重点,明确引进这些产业的政府责任主体。与此同时,加强现代高端服务企业的引进,提升现代服务业的规模与能级,构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二是结合行业类属实施产业链配套。结合目前引进企业的主导方向,将企业引进集中于武汉目前发育较为充分、企业集群具有相当规模、产业竞争拥有一定优势的光电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中,同时,根据产业未来发展的进一步需要,在引进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引进零部件和其他相关配套企业,努力构建完善的产业链。
14:50:00李海波:2、以“横向群集、纵向链集”为目标,构建产业运行机制。 一是依托龙头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横向群集、纵向链集。要以龙头企业为支撑,通过放宽对外投资额度、简化审批程序、提供安全至上的金融服务、逐步建立完整的补偿机制等举措,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在国内、海外建立研发、销售与生产网络,运用现代资本手段实施企业并购、参股投资、上市等手段,提升企业规模和竞争;支持拥有自主技术标准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和标准化的国际推介,提高国际影响力。   二是在招商引资时,要根据目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避免引入高新技术企业“分厂经济”的不良循环,促使外来企业与地方企业加强联系。只有通过这种联系,引入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才能“当地化”,地方也才能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消化、吸收,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使引入企业真正与产业集群相融合。
14:49:00李海波:三、现阶段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几点建议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优化发展软环境。   一是发挥制度创新主体作用。依托政府的力量,构建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环境,即通过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基地或平台的创新,从地理上创造集群集聚的条件。二是发挥政府资源平台优势。充分发挥政府沟通联系的作用,利用华创会等招商引资平台,吸引关联企业、关联资本进入产业集群内部。三是优化产业发展软环境。进一步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重点归集税务、环保等信息,提升信息质量。大力推进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推进企业信用评级的市场化。强化失信惩戒机制,在银行授信、政策优惠方面实施限制,使企业、个人失信成本提高到其不可承受。
14:49:00李海波:4、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武汉市的中介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不论是服务实体的组织、形式,还是服务的范围、质量还不能跟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还不能支撑产业的发展。
14:48:00李海波:3、融资障碍依然存在。我市目前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正处于成长期阶段,企业以无形资产为主,可抵押资产缺乏,融资只能依靠风险投资基金。而武汉的风险投资机构大部分来自外地,或者资金来源于外地,风险投资与本地高科技产业的融合度不够,与此同时,创投市场规模也明显偏小。以一家中等规模的风险投资公司为例,其一年的投资额仅为4-5亿元,对于大量嗷嗷待哺的企业以及需要转化的高新技术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14:48:00李海波:2、产业集群融合度不高。如东湖高新区的生物医药、能源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聚度、规模等方面距离产业集群还有相当距离;蔡甸区的通讯电子产业、江夏区的重工机构产业、新洲区的钢铁制品产业,处于传统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之间,产业集群虽有雏形,但更多的是企业空间上的聚集,产业链不完善,企业之间的产业和技术关联度不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不强。
14:48:00李海波: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型龙头企业。目前,我市还缺乏产值千亿元级别的大型企业,在影响力、集聚力方面难以承担构建一个较大规模产业集群的能力。如邮科院2010年产值已经超过百亿元,但要使所在行业成为较大的产业集群,块头仍偏小,与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的目标不相适应。武重、武锅、长动等装备制造企业,目前的产值也是几十亿元级别,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千亿元级别的企业相比,影响力、集聚力太弱,难以承担构建一个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的能力。
14:47:00李海波: 6、一批重大科技产业专项落户武汉。目前,“智慧城市”和“三网融合”等“863计划”重大专项落户武汉。2010年,实施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450个,实施市科技计划项目665个。   7、科研发明成果丰硕。“十一五”时期我市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02项,专利授权10165件,其中发明专利1731件。
14:47:00李海波:5、科技融资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2010年,50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获得贷款近6亿元,5家企业获得1000万元的贷款担保。科技保险为14家重点大型高新技术企业和19家科技型企业提供了67亿元风险保障。技术交易市场实现各类技术合同成交额88.87亿元,是2005年的2.48倍。
14:47:00李海波:4、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增加。“十一五”末,我市研发(R&D)经费支出118.26亿元,是2005年的2.65倍,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2.58%。在市级地方财政支出中,科技、教育支出86.99亿元,是2005年的3.35倍。市级创新基金资助百星企业近2亿元。
14:47:00李海波:3、龙头企业、特色产业基地和研发平台不断增多。我市目前有武汉邮电科学院等过百亿元企业10家,科研机构发展到10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5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1家,建成了光电、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光纤传感技术等18个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了国家植物基因工程、脉冲强磁场等20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4:46:00李海波:2、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1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60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200亿元,是2006年的2.9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74.1亿元,是2005年的3.67倍,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3.7%。
14:46:00李海波: 一、武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1、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目前,我市已基本形成了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核心,以建设该区的光电子信息产业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为支点,以武汉经开区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吴家山食品轻工业产业、武汉化工区化工新材料产业、青山区新型金属材料及现代工业设计产业、武昌、洪山区科技研发服务、海洋装备制造产业等为基础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域。
14:46:00李海波: 当前,我市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应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为重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与此同时,我市较为传统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基础更加雄厚,在技术创新和升级改造的过程中,同样应当按照集群化的思路来发展,也能形成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工业倍增,不单单是工业自身发展而实现的,同样也要依靠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自身就包含了研发服务、金融保险、中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内容,产业集群的发展必然带动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大发展,将会为工业产业升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要推力和重要抓手。
14:46:00李海波:合则共赢,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一个共识。作为当代产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态,产业集群在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制度创新、营造产业生态环境、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新技术产业是当今产业发展的主要导向,其发展呈现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产业发展的集群化。通过集群化的思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板块,既依靠自身的高技术特征提升了产业能级,也迅速提升产业规模,正契合了工业倍增计划的主旨要义,应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14:45:00民建武汉市委员会代表市政协常委、民建武汉市委员会副主委李海波发言,主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建议。
14:44:00张敏:(七)多措并举,提升水平,实现城市营销新突破。一是进一步完善武汉城市形象定位,联手世界知名策划推进机构,加强城市宣传营销,提升世界关注度和美誉度,提高在中部地区吸引国际投资的首位度。二是精心筹办好光博会、机博会等特色展会,打造更多有影响力的国际会展和贸促活动,强化“大事件经济”效应。三是精心策划并善于用好“商会资源”、“航线资源”、“领馆资源”和“友城资源”,有效助推对外开放和工业倍增。
14:44:00张敏:四是加强政策法律服务平台建设,设立对外开放网站,反映发展动向,汇聚开放信息,及时、全面介绍我市发展规划、办事程序、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企业发展提供公平、可预见的政策环境和服务。五是加快“大通关”环境建设。全面提升水、陆、空口岸的通关能力,加快商务(口岸)、海关、边防、检验检疫、海事、港航、机场等相互协调配合机制建设,实行外贸企业的对口服务,在重点关口、行业、企业和重点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六是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杜绝对外资企业的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行为。七是加强对我市商务成本的监测和调控,切实优化社会服务成本。八是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在市民中积极倡导创新精神、开放心态和包容胸怀,营造改善软环境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社会氛围,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14:43:00张敏:(六)软硬兼施,狠抓落实,实现开放环境新突破。加快武汉国际化城市建设步伐,基本建成先进制造业高度发达、现代服务业全面繁荣、城市文化特色鲜明、经济功能领先卓著的综合型国际化城市,成为中部地区外资汇聚产业、资本、人才的首选之地。一是着力打造具有国际优势的生产服务环境。重点是要构建长运距、大容量、低成本、高速度的国际国内物流链条和产业配套基础。二是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品质的生活服务环境。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品牌的教育、医疗、餐饮、健身机构,在高新区等外企集中区加快建设国际生活社区。三是着力打造遵循国际惯例的政务服务环境。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有利于外商投资发展的环境上来,加快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做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14:43:00张敏:三是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在对外开放中的先导、支撑和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科学规划能力、集聚要素资源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建设,打造新龙头,发展新业态,增创新优势,率先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四是设立对外开放工作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招商引资、对外贸易和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五是加强经济外事工作的推进力度,建立多层次、宽领域、多样化、常态化的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在日本和欧洲中心城市设立代表机构,支持发挥好合作交流的桥梁和窗口作用;积极争取港澳台同胞、华人华侨和海外友好城市的支持,形成共同推动对外开放的强大合力。
14:43:00张敏:(五)加强领导,优化机制,实现开放体系新突破。一是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工作的领导,对招商引资、出口贸易、对外合作、环境建设、政策落实等实行目标责任制,施行“首问负责制”和“服务承诺制”,把开放型经济工作实绩纳入政绩考核。二是以我市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四大工业板块、六个新城区工业园和国家综合保税区为主体,以东湖示范区、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东湖综合保税区等为先导,构建工业领域开放平台,打造环境优越、外资密集、技术先进、内外结合、各具特色、优势突出、协同发展的开放型工业经济发展载体。
14:43:00张敏:(四)完善规划,强化服务,实现实施“走出去”战略新突破。一是强化政府作为“走出去”战略的制定者、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职能,制定和完善实施“走出去”战略规划和促进政策,制定规划要与拉动经济增长结合起来,与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将其列为武汉工业倍增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境外投资项目在数量、规模和质量上有更快的发展,在促进体制和服务环境上有根本改善。二是加强和改善“走出去”宏观管理,建立由市政府各有关部门、海关、税务、工商、银行、商会等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和完善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体系。三是加强走出去信息咨询和指导服务,建立投资环境信息库、境外合作项目库资料库,实现国内外投资促进的资源共享。
14:42:00张敏:二是大力推动“科技兴贸”、“质量兴贸”战略。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以自主品牌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比重,实现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加快我市九个出口基地的建设,成为中部地区最重要的工业产品贸易出口制造基地和创新基地。三是大力推动出口企业、出口商品、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深度开发美、欧、日、韩及东南亚等市场,积极拓展中东、南美等新市场,不断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四是推动外贸体制创新。统筹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实现内贸、外贸的相互促进。改变长期以来偏重于提供优惠政策方式,重点在资金扶持、业务培训、参展参会、品牌打造、国际认证、信用体系、反倾销预警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服务与支持。
14:42:00张敏:(三)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实现对外贸易新突破。一是大力推动贸易升级战略。加快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基本实现外贸出口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转变。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突破性引进上游生产制造和关键部件制造企业,超越与其他地区在大批量低附加值产品生产中的竞争;积极探索和发展“一头在外,多头在内”的内陆加工贸易。继续大力发展一般贸易,强化对品牌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在融资、税收、结汇、通关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继续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基本确立武汉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地位,建成中部转口贸易中心、国际采购中心、外包服务中心和国际货物调配中心。
14:42:00张敏:五是加强“引资”与“引智”相结合,鼓励和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科研机构优势互补,共同研发、共享成果,合作申请国家科技开发项目,扩大技术的溢出效应;组织有实力的企业和投资机构与“3551人才计划”、“黄鹤英才计划”有效对接,强化跟踪和服务,提高项目成功率。六是建立和完善以各开发区和区为主体的横向配合、纵向联动、统一对外的大招商工作机制,实行项目资源有偿共享,规范利用外资政策,杜绝无序竞争、重复招商、盲目引进和资源浪费。七是提高策划实施水平,实行精细化招商,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方案、一位领导、一个团队、一抓到底”。当前要突出抓好对日本震后产业外迁动向的关注和研究,制定项目跟踪和引进计划,成立工作专班,深入开展信息和项目对接工作,引进一批日本半导体、汽车零部件和消费电子大项目。
14:41:00张敏:(二)加强统筹,优化结构,实现利用外资新突破。一是认真研究和积极探索通过有效利用外资带动工业倍增、结构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方式和新途径,显著提升我市工业领域利用外资的规模、质量、结构和水平,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利用外资从注重产业资本向注重金融资本并重转变;从注重规模增长向注重质量效益及功能提升并重转变;从注重生产性集聚向注重创新性集聚并重转变;从注重政策优惠向注重综合环境优势转变。二是聚焦我市四大工业板块、六大支柱产业和九个产业集聚发展计划,重点突破对世界500强、国际行业50强以及我国百强企业中的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招商引资,实现今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5至20家,大幅提高高新技术项目在引进外资中的规模和比重。三是突破性引进金融业、信息业、运输业和创意产业等高端领域现代服务业,成为中部地区金融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和创意设计中心,为工业倍增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建立政府产业招商引导资金,强化工业园区、产业基地主题项目引资,大力引进龙头企业、投资机构和发展商,突破产业边界,带动集群开发。
14:40:00张敏:三、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现开放战略新突破。确立开放水平决定发展水平的发展理念和武汉以外都是“外”的开放观;确立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工业倍增、促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业倍增发展思路。重点在利用外资、对外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对外开放环境等方面突破性地提升工业领域开放水平,以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工业竞争力为重点,以改善和优化开放环境为支撑,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并举,促进内生型增长与外生型增长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引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并举,加快构建和完善“全方位开放”与“外资外贸外经外事”双轮驱动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
14:40:00张敏:(三)对外开放环境建设亟待加强。一是缺乏明确的武汉国际化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国际化城市建设有待加快。二是招商引资工作有待改进。在一些单位和部门仍然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招商、轻服务”,“重签约、轻落实”,“重承诺、轻兑现”,各自为政、盲目招商、无序竞争等现象。三是我市缺乏为主导产业和外企服务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配套条件,生产组织和交易成本偏高,不少外企远在沿海地区配套产品,既增加了成本又降低了效率。四是口岸通关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航空、铁路、港口、公路、电子“五位一体”口岸联动格局尚待形成和完善,保税、加工、物流综合保税功能区建设有待加快实现。五是政府行政审批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促进政策未能及时落实到位。有的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不高,诚信缺失、乱用职权等现象依然存在。
14:40:00张敏:(二)武汉开放大格局有待完善和强化。在一些部门和领导中仍然存在着把对外开放仅仅看作是众多经济工作或政府工作中的一项工作的思维定式,思想解放不够,使命感和紧迫感不强;在制定和推进工业倍增计划中,开放工作特别是工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工作有待进一步全面、统筹和充分的体现及落实;开放战略和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加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工业倍增的推进机制和开放合力尚未形成。
14:39:00张敏:(一)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一是我市经济外向度不高。2011年虽然回升达到21.97%,但低于金融危机前水平,也大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8.66%),还低于成都的34.85%、南京的58.79%,内生型、内陆型城市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改变。二是利用外资有待进一步加快,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十一五”期间我市实际利用外资增幅低于全市GDP、全部工业增加值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的增幅。实际利用外资的增幅低于郑州,而重庆、成都、沈阳实际利用外资分别是我市的2.8倍、1.74倍和1.46倍。高端产业、带动作用强的核心技术利用外资项目总体不多,其技术溢出及综合效应作用还未能充分体现。三是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2011年,我市工业主要行业产值平均仅有10%左右是通过出口实现的,我市汽车、钢铁、化工、高新技术等支柱产业优势尚未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四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成效不大,境外投资项目太少,大都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差,贸易合作和工程承包的出口带动效应不高。在宏观管理上缺乏完善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促进政策及配套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14:39:00张敏:二、主要问题。   应当清醒地看到,以利用外资、对外贸易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等为主要内容的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对照工业倍增目标要求,我市工业领域对外开放的优势和巨大潜力还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总体上看,我市在开放意识、发展思路、推进力度、服务环境和实际效果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工业倍增计划的实施效果和发展后劲。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亟待加强,对外开放需要新突破。
14:38:00张敏:(四)对外经济合作取得新进展。2011年,我市境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取得新进展,全年新批境外投资企业39家,投资总额达3.3亿美元,行业涉及制造业、能源设备和医药等高端领域。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加快发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复杂的国际局势,我市加强了信息服务和政策支持力度,取得良好效果。
14:38:00张敏:(三)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出口结构不断改善。一是对外贸易实现翻番。过去的五年,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762.4亿美元,年均增长23.25%。2011年对外贸易实现双突破,进口突破200亿美元,达227.9亿美元;出口突破100亿美元,达117.3亿美元,位居中部地区省会城市第一。二是出口产品结构优化。2011年,我市机电产品出口86.13亿美元,同比增长35%;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8亿美元,同比增长12.1%。以外资企业为代表的重点企业、重点产品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服务外包发展迅速,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外贸出口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增强了我市出口产品竞争力。
14:38:00张敏:(二)利用外资持续增长,带动作用日趋明显。一是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制造业成为主要行业。过去的五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148亿美元,引进30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汉投资项目34个。2011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7.6亿美元,引进外资制造业项目41个,实际到资16.61亿美元,为工业倍增计划的实施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投资领域不断拓展,利用外资方式多元化。房地产、商贸、研发和中介服务等成为外商投资服务业的主要方面;外资并购、境外上市、企业增资成为利用外资新亮点。外资企业增资势头良好,增资额达19.3亿元。三是外资经济拉动作用增强。2010年度全市外商投资企业实现经营收入4531亿元,纳税总额308亿元,占同期全市财政收入的22%,实现净利润466亿元,吸纳就业人数32.74万,在为我市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同时,还带来先进的经营理念,推动了我市经济和企业的市场化。四是三大国家级开发区成为外商投资入驻武汉的首选地和集聚区。2011年,我市引进的140个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中,东湖、沌口和吴家山三大开发区分别吸引了56个、10个和14个,占全市实际利用外资的53.1%,发挥着吸引外资的主力军作用。
14:37:00张敏:(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工作。市委市政府将对外开放作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制订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促进政策和法规,大力推进、稳步实施,形成了对外开放政策环境和基本格局,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利用外资环境不断改善,为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奠定了基础。
14:37:00张敏:为此,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会同对外友好界别组成了联合调研工作专班,就“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促进我市工业倍增”课题开展了调研活动,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自2011年市委市政府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战略决策以来,我市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主要指标快速增长,投资增幅创历史新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利用外资持续增长,对外贸易稳步发展,有力促进了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城市面貌的不断改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武汉加快发展、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动力,是武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14:36:00张敏:当前,我市实施工业倍增计划进入关键阶段。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工业领域对外开放水平,是实现工业倍增计划和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是不断提高武汉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认真研究工业领域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及时把握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任务和新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构建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工业倍增的发展新格局,以加倍努力促工业倍增,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4:35:00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代表发言
14:33:00主持人宣布会议开始。主持人宣布下午的会议议程。
11:46:00主持人:上午的议程结束。下午2点半继续召开会议。散会。
11:26:00市政协委员、常务副市长贾耀斌发言。
11:13:00谢受贵:(四)加大协调力度,加强各新城区与融资银行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督促融资银行确保授信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简化手续、降低利息,加快放款进度。各新城区在与相关银行开展长期合作的同时,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经营。在确保国有控股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适当开放融资平台的股权结构,吸引社会投资。   (五)支持各新城区盘活现有资产存量和整合区属国有资产。对于各新城区所属的城投公司等现有融资平台和区属园区地域范围内现有的存量资源和项目,原则上作为当地融资平台的资本金来源。指导新城区清理全区国有资产状况,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以国有资产(不含学校、公园、医院等公益性资产)产权抵押融资。
11:11:00谢受贵:三、几点建议。(一)出台规范区级政府融资的行政规章,明确区级政府在融资工作的规模、担保、偿还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各新城区政府对融资债务实行总量控制,切实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对于由区政府主导的融资贷款,实行“政府统筹、财政监管、园区使用”,经区政府审批后由区财政统一管理,按计划、按用途、按进度拨付。   (二)增加新城区经营性用地指标,支持新城区土地招拍挂力度。加大储备土地尤其是经营性用地的招拍挂工作力度,对各新城区给予5000-8000亩经营性用地指标。(三)对各新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资金支持,市区各投入50%,分担区级财政压力。或者给予土地规划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奖励补助资金,为各新城区偿还到期债务提供财力支撑。
11:09:00谢受贵: 二、融资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融资平台小、力量弱。如江夏区城投公司资产14.6亿元,实际资产2亿元,其它账面资产权属未过户,事实上不易调度使用,资产的赢利和变现能力严重不足。(二)融资政策紧、成本高。宏观上国家为控制投融资平台负债风险,融资平台的政策要求进一步严格,加大了江夏区融资工作难度。实际工作中,金融部门对融资资料、信息要求很高,办理手续十分复杂,加大了融资难度。且银行自授信当日即计利息,而放款速度太慢。(三)偿债期限短、压力大。2009—2011年期间每年30-50亿土地出让收入的时代基本结束。今年的土地出让收益又比去年有较大幅度下降,且今后几年的土地出让金收益将逐年下降,而园区在短期内提供的税收有限,如果政府代园区融资的规模过大,将会增加财政运行风险。
11:07:00谢受贵: 一、江夏两大核心园区融资测算情况和融资现状。   目前江夏的融资压力,主要在大桥新区和金港新区两个核心园区。据初步测算,两个园区建设资金总需求53.2亿元,江夏计划融资60亿元。已拨付资金12.97亿元,后段还需资金40.23亿元。(一)大桥新区。大桥新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核心区面积8平方公里,共需资金30.5亿元。目前已拨付资金6.3亿元,还需资金24.2亿元。(二)金港新区。金港新区现有面积31.28平方公里,共需22.7亿元。目前已拨付6.67亿元,还需资金16.03亿元。(三)融资现状。根据两个园区的资金需求情况,目前,江夏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融资。一是银行贷款,以储备土地为抵押,从区农商行、工行等金融机构取得贷款授信35亿元,预计需要经营性土地指标3000亩。二是企业债券,拟以区城投公司为融资主体,由天风证券公司代理发行企业债券10亿元。三是通过发行基金、BOT及企业垫资等形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需筹措资金15亿元。
11:05:00谢受贵:2012年是全市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的第二年。为落实工业倍增计划,我市积极建设新型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各新城区作为实施工业“倍增计划”的生力军,更是抢抓机遇,迎头追赶。江夏目前发展的主战场是金港新区和大桥新型工业化示范园核心区,两个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征地拆迁还建急需大量资金,融资问题是摆在江夏区当前的首要问题,也是各个新城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以江夏区当前的融资问题作为案例分析,希望各级领导予以重视并支持。
11:05:00市政协委员、江夏区工商联主席谢受贵发言。
11:03:00李春洋:(二)完善产业结构。一是完善产业链结构。健全产业配套体系。推进园区建设,提高中小企业集聚度,发展专业化产业集群。引进一批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的配套企业,充实完善产业链。发展总部经济,促进工业设计、工业物流业发展,把产业配套延伸到更大范围。完善产业链公共服务体系。二是完善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企业通过并购、联合、协议转让、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优势企业兼并重组落后企业、困难企业。鼓励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实现一体化经营,提高规模效益和抗风险能力。鼓励行业龙头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股并购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进一步提高工业对外开放水平。三是完善空间结构。按照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新城区新型工业化战略的总体要求,以“产业新城+工业组团”为基本布局方式,进行工业空间布局优化与调整,形成“四大产业集聚区+环城工业带”的布局。
11:02:00李春洋: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针对武汉市的困难和不足,我们从两方面提出10条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   一是系统整合财政扶持资金,逐年提高市、区财政资金对产业园区建设、优势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平台创建等方面的扶持。   二是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小企业发展、节能减排和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等方面的财税政策支持。   三是积极引导银行资金、民间资本通过银行信贷、融资租赁、探索设立股权投资基金等方式,支持工业重点项目。   四是鼓励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探索建立创新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建立健全企业再担保扶持体系。   五是提供专项资金,加大政策采购力度,通过各种方式投入巨额经费支持企业开发先进制造技术,鼓励和支持重大或关键制造技术的研发和突破。   六是开展管理体系认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提高制造业现代化管理水平,为先进制造模式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七是积极构建以市场为基础,以大项目、大工程为载体,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互动的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开放集成创新平台与创新机制,加强培育先进制造技术专业中介服务的市场化体系。
11:02:00李春洋: (三)创新不足   一是制造业R&D投入不足。根据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报告,武汉市R&D支出63.48亿元,低于青岛、杭州、南京,远远落后于深圳、苏州等工业发展先进城市。二是专利申请量少、转化率低。2010年,我市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均低于广州。
11:00:00李春洋: (二)竞争力不强   从武汉目前制造业情况来看,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新型支柱产业仍在形成之中。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计算,2011年武汉市的比重26%,广州提出到2015年将达到65%以上。根据测算,作为先进制造业中心,一般标准值在50%左右。另外,在西方发达国家先进制造业结构中,如美国的高端前沿技术衍生制造业已经占到整个先进制造业的60%以上。
11:00:00李春洋:武汉市先进制造业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一)规模不大。与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相比,武汉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偏缓。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武汉制造业占全国制造业的2%,名列第四;90年代占1.2%,排第8位;2000年只占1%,下滑到13位。从GDP排名来看,排在武汉前面的杭州和青岛两市,GDP分别高出武汉500亿、100亿,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高出武汉4840亿、5272亿,2011年武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在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仅居第14位。根据《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1》,武汉制造业城市综合发展能力仅居13位,落后于长沙。
10:59:00李春洋:(三)模式创新。 从发达国家制造业近年来的发展特点来看,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正转型为某种意义上的服务业,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应高度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在先进制造业中的作用。   美国苹果公司的成功并不全因为技术上创新取得重大进展,主要是得益于商业模式的创新。苹果公司突破以往电子产品单独作为商品出售的模式,通过自建的iTunes平台开创了“终端+软件+应用+内容”的商业模式,创造了现代工业产品的神话。
10:59:00李春洋:(二)重视智造。先进制造业的高技术特点,决定了发展先进制造业必须注重研发投入和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总的来说就是以新求进。
10:57:00李春洋:探索先进制造业城市演进和成长规律,借鉴其有益的经验,对于致力打造国家级制造业中心的武汉而言十分必要。 (一)政策支持。   首先是战略先行。工业发达国家将先进制造技术作为国家级关键技术和优先发展领域,世界各国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纷纷制定了发展战略。 美国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 德国政府出台名为“生产2000”的制造业战略计划,以促进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法国推出了光电子技术发展计划、国家创新计划、国际合作创新计划等,并成立了工业创新署,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其次是政策扶持。
10:56:00李春洋:先进制造业不仅包括高新技术产业,还包括应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部分传统制造业。将先进制造业中心作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三大支撑之一,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战略决策。制造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首席产业”、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先进制造业更是引导和代表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从城市发展史看,世界上的重要城市无不都是或曾经是一国先进制造业的中心。作为工业化中后期的武汉,工业仍然是武汉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通过借鉴经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对于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中心城市,增强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0:56:00市政协委员、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副教授李春洋发言。
10:55:00夏感生:第一,对政府已设立的风投机构进行整合,在扩大投入规模的同时引入国际风险管理团队,实施专家运作与管理;第二,引导与鼓励民间风投机构做大做强,充分利用近期国家推进“新三板”扩容、“柜台交易”等场外资本市场发展的有利时机,通过风险投资规模的扩大及运作效率的提高,解决一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高科技小微企业发展初期的融资难题。
10:55:00夏感生:(五)促进地方风投机构发展,利用场外资本交易市场缓解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题。
10:55:00夏感生:(四)支持地方金融机构创新发展,发挥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作用。
10:54:00夏感生:(三)运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扶持作用。
10:53:00夏感生:(二)加强机制建设,促进融资方式多元化。一是建立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和补偿机制。二是促进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发展。三是积极引导民间融资。
10:53:00夏感生:三、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建议。 (一)整合与构建武汉区域性征信系统,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全市统一的征信系统。二是强化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实现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监督社会化。三是引导中小企业培育良好的信用意识。
10:51:00夏感生:二、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主要原因。 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的问题,有企业自身、金融机构、外部环境等多个层面的原因。 (一)企业自身原因。(二)银行体制原因。(三)外部环境原因。
10:51:00夏感生:(三)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一是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取贷款的成本较高。二是信用担保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三是通过其他方式融资的成本很高。
10:50:00
10:49:00夏感生:(一)中小企业从银行融资的主渠道不畅。一是我市银行的信贷品种少,抵押品要求过高。二是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低,难以达到银行贷款要求。三是贷款审批周期长、手续烦琐。
10:49:00夏感生:一、中小企业在融资中遇到的突出困难。与中小企业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比,其获得的“金融资源配置”却极其有限,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问题较为普遍。
10:48:00夏感生:由于环境、体制等多重因素的制约,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普遍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这成了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为此,我们就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与深入调研,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0:47:00市政协委员、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夏感生发言。
10:47:00谢昉:4、强力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努力改善对园区建设的服务。一是健全完善工作协调机制。二是着力加强对工业示范园区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综合协调。
10:46:00谢昉:3、积极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不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一是进一步明确市、区政府各自在工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的职责。建议园区外的主干道路、电力设施、供水设施等,以市为主投资建设或协调相关部门、企业投资建设,园区内的基础设施以区为主投资建设,市、区既各负其责又协同配合,发挥两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引导各区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做大做强示范园区建设投融资平台,健全、完善资金平衡机制和债务偿还机制,增强其融资功能。三是坚持市场化取向,积极创新融资模式。四是进一步加大市里对工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10:45:00谢昉:2、不断完善工业用地政策,确保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一是市国土规划部门应统筹工业示范园区土地储备,并根据示范园区发展规划和实际需要,加大园区土地调规变性工作力度;指导各区采用统征储备的办法,超前做好园区前期用地的收购储备、土地拆迁腾退和被征地农民还建安置工作。二是明确相关区为工业示范园区土地统征储备唯一政府主体,区土地储备中心为园区所有土地唯一储备主体,全权负责园区范围内的土地储备整理工作。三是针对跨三环线中心城区工业园区土地整理储备成本较高、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平衡困难的实际,将相关城区旧城改造土地增值收益的市级所得部分,专款用于支持示范园区土地整理补贴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平衡;同时,调整跨三环城区三环线以外的工业用地类别,比照新城区土地利用政策,相应降低征地价格和有关规费征收标准,减轻其资金平衡压力。四是健全完善工业示范园区被征地农民就业扶持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
10:44:00谢昉:1、严格按照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园区建设规划。一是立足长远,以“产城融合”的理念科学编制工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二是引导各工业示范园区加强与中心城区的功能对接。三是对工业示范园区的产业进行科学布局,提升工业发展档次,完善产业体系,减少同质竞争,避免资源浪费。四是尽可能规整较为零散的园区,走集约节约发展之路,避免基础设施遍地开花、重复建设。五是处理好“6+4”各区工业园区建设与武汉市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的关系。
10:43:00谢昉:三、切实解决工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问题的建议。
10:42:00谢昉:5、具体问题综合协调困难重重。一是涉及垄断行业的问题协调难度大。二是跨区域性问题协调区级政府权威不够。三是涉及市场环境问题区级政府协调困难。四是涉及市区共同推进的工程协调缓慢。
10:41:00谢昉:4、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瓶颈制约现象严重。造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大的主要原因:一是区级财力有限,资金筹集压力较大。二是市级支持资金杯水车薪,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10:41:00谢昉:3、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明显。一是基础较差,推进起来举步维艰。二是项目审批时间长,导致建设工作难以迅速推进。
10:39:00谢昉:2、园区用地矛盾十分突出。一是能够获得的用地指标与用地需求存在很大缺口。二是土地征收储备成本过高,造成园区建设资金平衡压力巨大。三是汉阳、洪山、青山工业示范园区范围内处于三环线以外的村未纳入城中村改造范围,无法按三环线内城中村改造政策将村集体和农民问题一揽子解决好,土地整村征收储备十分困难,客观上影响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从而导致有些已经引入的工业项目难以及时开工。四是园区土地多头储备,影响到园区的整体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推进。
10:38:00谢昉:1、园区建设规划存在一定程度缺陷。一是工业示范园设置得多而散。二是规划缺乏长远战略眼光。三是没有处理好与《武汉市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的关系。
10:37:00谢昉:二、工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10:37:00谢昉:一、工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明显
10:36:00谢昉:为了推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倍增计划的贯彻落实,促进我市工业持续强劲增长,4—6月,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在吴勇副主席率领下,围绕我市区级工业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组织调研专班,对各新城区和跨三环线的几个中心城区进行了深入的视察、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10:36:00市政协委员.市环保局副局长谢昉发言。
10:31:00郭胜伟:五是创建最优工业投资环境,以环境提升促发展加速
10:30:00郭胜伟:四是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10:30:00郭胜伟:三是推进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新城区新型工业化进程
10:28:00郭胜伟:二是开展大招商,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
10:28:00郭胜伟:通报2011年以来大力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取得的成效。 一是围绕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构建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机制
10:14:00市政府秘书长郭胜伟讲话。
10:13:00主持人感谢唐良智的出席并讲话。
09:31:00武汉市市长唐良智讲话。
09:30:00刘珍秀:5、加大名牌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对武汉各类名品名企名企业家展开深度宣传,连续批量推出,使之家喻户晓。对全市特别是主城区广告位进行合理规划,在全市街道及交通路口、商贸区、市中心广场设立广告专栏,在高速公路沿线和市区至机场、火车站沿线显眼处,建立“名牌产品长廊”,突出宣传我市名牌产品。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提高武汉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公信力和影响力,在全市形成“做品牌、推品牌、用品牌、爱品牌”的社会氛围。
09:30:00刘珍秀:4、积极引导品牌聚集发展。截至目前世界500强企业有170家落户武汉。还应加大力度,以3个国家级开发区、4大增长极(大光谷地区、中国车城、临空经济区和临港产业区)、9个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4个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城区为平台,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遵循“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园区”的发展战略,重点扶持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钢铁及深加工、食品等支柱产业,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努力形成一批“产品知名化、市场国际化、企业集群化、经济规模化”的工业产业品牌区域,使我市工业竞争力保持全国领先,实现“武汉制造”向“武汉创造”转变。
09:30:00刘珍秀:积极协调和鼓励商业银行增加对名牌生产企业的授信额度,帮助有条件的名牌企业申请国家各类政策性资金;支持企业依法以驰名商标、著名商标抵押获得贷款,以商标权等无形资产作价出资设立企业;鼓励品牌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融资,吸引国内外企业向品牌企业注入资金,以合资合作等形式参股品牌企业。四是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较多制造企业反映,市场上假冒伪劣产品大量出现,屡禁不止,损害了名牌产品的形象和声誉,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政府要重点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现象,并依法建立高效的长效机制。加强与重点企业、骨干企业、名优企业的联系,对全市名优企业、名优产业、名优产品实行重点保护。
09:30:00刘珍秀:3、大力支持本地名牌产品拓展市场。一是将本地名优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目前,市政府采购中心只把办公产品(如办公设备设施)和消费类的产品(如汽车)列入了定向采购本地产品,而政府投资建设工程中所需的产品如电梯等未列入,这对本地制造业中名优产品和中小型名优企业极为不公、不利。二是鼓励购买“武汉造”,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落实武政办[2011]66号文件有关规定,市财政每年新增500万元专项资金,对我市工业企业或者其他法人单位采购本地名优创新产品达到一定额度的给予补贴奖励,帮助工业名优创新产品开拓市场。三是拓宽名牌企业融资渠道。
09:29:00刘珍秀:三是大力培育一批“武汉造”名品。在我市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中,重点支持一批消费类产品品牌,扶植一批装备类产品品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类产品品牌,发展一批服务类产品品牌,用5至10年的时间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四是着力壮大知名品牌企业。支持武钢、东风、武烟、武石化、神龙等名牌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加快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步伐,不断壮大品牌企业实力。鼓励名牌企业发挥品牌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一批中小企业配套生产,加快形成以品牌企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培育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有一定影响和规模的名牌企业群。
09:29:00刘珍秀:2、进一步发挥企业在创建名牌中的主体作用。一是进一步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引导企业合理制定创牌目标,准确进行市场定位,着力实施品牌经营,力争培育一大批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二是进一步增强企业质量意识。组织推广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手段,鼓励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制机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产品工艺水平,为创建名牌奠定良好基础。
09:29:00刘珍秀:1、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名牌战略的宏观指导。坚持深入实施名牌战略不动摇,完善《“十二五”武汉名牌产品培育规划》,落实《武汉市推进工业名牌战略实施意见》,按照《武汉市工业名优创新产品遴选与管理办法(试行)》、《2012年武汉市工业名优创新产品目录》等,分年度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点区域的名牌培育工作。市区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年度名牌战略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纳入重点目标任务予以考核和检查。
09:28:00刘珍秀:实施名牌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整合力量创优、财税政策奖优、政府采购选优、打假维权保优、新闻宣传唱优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
09:28:00刘珍秀:三、对我市深入实施名牌战略的建议
09:28:00刘珍秀:5、企业创建、经营、保护名牌的意识不够强。调研显示:我市名牌生产企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低于2%,大大低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3%-5%的投入水平。不少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短缺;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产品开发机制不够健全,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抗波动、抗风险能力差。部分企业经营者质量意识不够强,缺乏将产品做成名牌、将企业做成名企的战略眼光和气魄,导致这些企业发展遭遇“规模瓶颈”,难出名牌。部分取得名牌产品的企业缺乏培育名牌的长效机制,对如何维护品牌、经营品牌、延伸品牌认识不足,缺乏措施。例如,有的企业改制后,商标不确权,在资产重组中未纳入评估体系,造成商标权流失;有的不重视国际注册、防御注册和服务商标注册;有的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其商标专用权。
09:27:00刘珍秀:4、政策激励“重大轻小”、“重后轻前”。虽然市委、市政府实施名牌战略出台了相关的扶持奖励政策,但是政策扶持“重大轻小”的现象较为明显,“锦上添花”多,“雪中送炭”少。调研中,许多企业反映:政府扶持和奖励政策主要针对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和创牌成功企业,而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正在创牌过程中的企业,其创建名牌的动力、能力和潜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另一方面,政府对创建名牌企业的激励重在创牌后的奖励,对企业创牌前期和中期的资金支持、商务活动、专利注册等工作支持不够,没有体现出政策的引导和放大作用。
09:27:00刘珍秀:3、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延伸不够,制约了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发展的工业配套协作能力。名牌产品带动资源集聚、推动关联企业发展、促进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的效应远未显现。2011年,我市汽车整车与零部件工业总产值比仍远低于全国水平。 我市的纺织服装行业、冶金和机械行业同样存在配套协作问题,原材料外购使企业的原料成本加大,优势行业的产业链带动作用没有充分体现。
09:26:00刘珍秀:2、名牌的影响力不大。大部分本地名牌产品规偏模小,市场占有率不高,区域性品牌特征明显。2011年,我市160家省级以上名牌企业中,从名牌规模来看,剔除5家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其余企业平均规模仅4.95亿元,民营企业平均规模为3.09亿元,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名牌生产企业整体规模相比差距明显;从市场占有率看,除东风汽车、湖北中烟红金龙卷烟、武钢的冷轧硅钢片、丝宝的洗发液、长飞及烽火科技的光纤光缆、武汉有机实业的苯甲酸钠、亚太调味食品的大桥鸡精等10家企业的产品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品牌知名度较高以外,其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全国同行业中进入前3位的不多。
09:26:00刘珍秀:虽然实施名牌战略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但与沿海发达城市比较,我市名牌创建工作还相对滞后,在名牌数量、市场占有率、影响力3个方面仍有差距,大部分名牌产品的市场份额在全国同行业中不够突出,能够走出湖北的名牌产品不多,走出国门的极少。 1、中国名牌产品数量不多。截止2007年底(后停止评选),我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9个,只占全国总数1339个的1.4%,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7;截止2012年4月,我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1件,只占全国总数778件的4%,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第11。
09:26:00刘珍秀:二、我市实施名牌战略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09:25:00刘珍秀:4、各类区域你追我赶。东湖高新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城区等15个区域成为全市创建名牌的生力军和重要培育基地。
09:25:00刘珍秀:直接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如本田、雪铁龙,富士康、华润、海尔、TCL、美的、苏泊尔,百威、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统一、蒙牛、光明等,为我市汽车制造业、家电制造业和食品饮料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09:25:00刘珍秀:3、本地品牌与外来品牌产业结构鲜明,共同打造我市优势产业。在自主品牌方面,“武字号”国企的主力销售收入占全市自有品牌企业总销售收入的90%;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如烽火、长飞、华工激光、华中数控等新兴产业有效凸显“光谷”科技品牌。其中在通信设备制造领域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烽火科技诞生了中国第一根光纤,系列产品已规模出口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份额从2006年的1.6%增长到2011年的3.1%,跻身世界十强。
09:24:00刘珍秀:2、以国企为主体,重工业化明显。在武汉具有传统优势的钢铁及深加工、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制造等产业中,一批老国有企业如武钢、武石化、武重、武船、武烟等仍是武汉实施名牌战略的主力军。在全市160家本土名牌生产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有50家,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3888亿元,占90.3%;民营企业达96家,实现销售收入284亿元,占5.9%;其他所有制形式企业14家,实现销售收入131亿元,占3.8%。民营企业生产的名牌产品主要集中在轻纺领域,在我市19个中国名牌产品中,有10个来自民营企业。
09:24:00刘珍秀:1、名牌培育工作不断加强,规模效益不断增长。截至目前,全市拥有中国名牌产品19个(全部为工业产品,2008年以来停止评选),拥有湖北名牌产品232个、武汉名牌产品181个、中国驰名商标31件(制造业29件)、省著名商标243件、市著名商标551件。2011年,在全市160家省级以上名牌企业中,武钢、石化、东风神龙、武烟、邮科院5家企业销售收入过百亿,20家企业销售收入过10亿元,75家企业销售收入在1~10亿元之间。数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的本土名牌生产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431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49%。
09:23:00刘珍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实施名牌战略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不断强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经过多年的持续推进,名牌战略取得一定成效,名牌产品对我市工业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已成为我市实现“工业倍增”、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的重要支撑。呈现以下特点:
09:23:00刘珍秀:武汉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和商贸重镇,工业产品有辉煌的历史。百年前的“汉阳造”成为我国近代工业发韧的标志。改革开放初期,一批“武字头”国有企业凭借良好的工业基础和人才优势,让“莺歌电视”、“希岛冰柜”、“长江音响”、“荷花洗衣机”、“红山花电扇”、“金鹿”针织内衣等一批消费类产品风靡全国,满足了当时市场的旺盛需求,极大提高了武汉产品在全国的知名度。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武汉产品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减弱了、落伍了。
09:23:00刘珍秀:一、我市实施名牌战略的成效
09:22:00刘珍秀:根据市政协第二季度常委会议筹备方案的安排,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在李传德常务副主席的领导下,组织专班,对“深入实施名牌战略,促进我市工业倍增”开展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09:21:00刘珍秀:名牌产品是质量与效益的集中表现,代表着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形象和经济竞争力。深入实施名牌战略,培育发展在国内外具有影响的名牌产品,对于加快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提档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市工业持续强劲增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09:20:00市政协提案委员会代表,市政协常委.市工商联副主席刘珍秀发言。
09:20:00文建东:为园区企业创造良好的用工环境。充分利用部分工业园区周边高校云集的科教优势,促进本地高校与工业园区各企业间的沟通交流,探索形成适宜工业园区企业所需的高级专业人才定向培养和定向实习的长效沟通机制;政府出资开展为工业园区及时输送本土化企业员工的免费职业技术培训。
09:19:00文建东:积极创新工业示范园区管理模式。赋予工业示范园区区级经济发展管理权限,做到区级审批手续在园区内全部办结,全面推行委托代理制、限时办结制、并联审批制,营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环境。规范工业示范园区机构编制管理,逐步解决园区内人员编制混乱和人才引进编制不足的双重矛盾。对经济效益好、发展质量优、建设速度快、规模总量大的工业示范园区主任实行高配。逐步完善考核评价标准,参照国家级开发区评价体系,对工业示范园区考核指标进行调整,将能够反映土地利用、投入产出率、企业经营水平和发展潜力的指标纳入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强投资目标管理,健全工业投资考核奖惩机制。
09:19:00文建东:要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以各种形式参与投资建设,通过发行园区建设债券、推介园区重大项目上市融资、工业地产与商业地产捆绑运作、打包让利等方式,广泛吸纳国内外各类资金参与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创新拓展融资渠道,积极帮助企业通过抵押、租赁、吸纳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上市、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等多种渠道进行融资。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支持担保机构扩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规模。整合工业投入专项资金,集中有限财力,突出支持重点,每年扶持一个重点园区,实现局部突破,带动全局发展。
09:18:00文建东:推进政府投融资平台整合重组,建立相对稳定的银行对接机制,巩固各大商业银行与各融资平台公司之间紧密合作关系,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拓展融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要处理好工业融资平台与其他公共设施建设融资平台关系,适当向工业倾斜。积极探索园区投融资新模式。要不断完善创新“银园合作”、“银政合作”融资模式,缓解园区建设发展资金需求压力。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设立国有控股的工业园区投资公司,对园区进行实体化运作和投资、融资等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工作。
09:18:00文建东:4、创新体制机制,努力营造一流投资环境
09:18:00文建东:统筹抓好节能降耗减排。要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新建项目环保准入门槛,对符合环保准入条件,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低能耗、低污染的项目,重点予以支持和加快环评审批进度。对列为限制类的项目不予办理核准、备案和生产许可手续。对已有的落后产能项目,充分发挥经济和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大落后产能项目的经营成本,促其关停并转,引导产能落后企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充分依靠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研发与应用,支持企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开展源头治理、过程控制,切实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环境总量指标的需要。
09:17:00文建东:探索制定用地效能评估办法,出台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标准,针对不同类型工业企业建立企业年度效益评估和淘汰预警机制,支持各功能区盘活闲置用地,激活低效用地,用活存量用地。建立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在工业用地出让合同中明确约定项目建设规划条件、产业类型、投资规模、投资强度、开竣工时间等事项或标准,对违反合同约定事项和达不到约定标准的项目实行用地削减或政府收回用地。建议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等相关部门组成工作组,采取收回或限期整改的办法,定期清理占地不开工的企业,对于以项目为名圈地囤地谋利的,要依法收回土地。
09:17:00文建东:统筹协调抓好园区工业用地保障。坚持全市土地规划先行,建设规划在后的原则,用地指标实行动态集中,往园区调整。进一步完善土地储备机制,新城区要建立和发挥土地储备机构作用,完善土地收购、土地整理、土地储备等功能。推进工业用地预征制度,拓宽工业用地供应方式,对分期建设的重大工业项目,预留规划发展用地,根据项目实际投资额和建设投产进度分阶段供地,严禁虚假包装项目圈占土地。加强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严格审查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供地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定额标准和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涉及占用耕地的,要制定耕地补充方案,落实耕地占补平衡。
09:17:00文建东:统筹协调抓好招商引资。引导由“大招商”向“招大商”,从“引”资到“选”资观念转变,根据地域和资源禀赋、产业优势进行选择招商,建立完善全市工业重大招商项目库,发布招商重点产业目录和项目目录。瞄准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长期跟踪了解其发展规划和布局,从中挑选与本地产业、资源相关的企业进行攻关,争取招商引资、聚集资源的主动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通过设立定点招商机构,任用专业化招商人员,开展常态化招商活动,强化招商引资绩效考核,关键时刻大员上阵、主要领导亲自抓重大项目招商,重奖对在招商引资工作中成效显著、贡献大的中介机构和个人等方式,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引进更多更好的项目。加大全市对各示范区招商引资的统筹力度,通过建立合理利益补偿机制,按照产业规划和产业聚焦的原则协调项目落地,切实解决当前在招商引资中,工业园区产业支撑不够、与本地的特色资源和产业结合不够、产业链延伸上不配套以及各园区各行政区无序竞争的问题。
09:16:00文建东:3、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科学合理配置工业发展资源
09:16:00文建东:辩证把握大中小企业关系,一手抓大企业,一手抓中小企业。大力发展骨干企业,引导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大力培育引进壮大一大批技术先进、优势突出、品牌响亮、带动力强的行业领军企业。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我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开一切能放开的领域、行业、资源和要素,破除一切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陈规陋习,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市场主体集中。推进中小民营企业壮大工程,选择一批有核心竞争力、有品牌、有发展空间的成长型企业,引导各项政策和扶持资金重点扶持,跟踪培育,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坚持完善重点民营企业直通车制度和市领导与民营企业家对话制度,加强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信用担保、市场开拓、创业辅导、人才培训、技术创新、信息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体系,推进银企合作,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09:16:00文建东: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武汉科教优势和东湖国家高新技术示范区的政策和资源优势,考虑现有的产业技术和特点,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我市最有基础、最有优势、最能率先突破的产业作为着力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加快产业化步伐,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重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各园区注重加强研究院所、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的引进,积极承接高端产业转移,加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议各园区高新企业共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税收等优惠政策,促进各园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探索一条创新驱动的工业倍增道路。
09:16:00文建东:在实施工业倍增计划中,既要注重提速扩量,又要注重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转变发展方式,做到又好又快发展。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抓好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盘活工业存量助推工业倍增。重视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通过引进、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实现对落后产业和现有企业的更新改造,做大存量,快速发展。尽快制定并组织实施《武汉市工业重点产业集群及产业链规划纲要》,实施培育发展工业大企业大集团的政策措施,促进优质资源向重点产业集聚,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利用信息化时代特征与工业化发展历史进程交融的机遇,从区域、行业、企业三个层面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以重点行业为主体,骨干企业为依托,优化生产工艺为着力点,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渗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改造和倍增作用。加快完善产业链关键环节,力争在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引入一批龙头企业,逐步提高传统工业产品信息化含量,走节能低碳高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09:15:00文建东:2、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工业好中求快倍增发展
09:15:00文建东:各工业园区应规划建设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完善和提升服务配套功能。各工业园区应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等直接为工业园区制造企业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星级酒店、大型连锁经营、购物休闲中心、文化体育设施等直接为园区提供生活设施配套服务的生活性服务业,加快中心城区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向新城区延伸。扩大和提升服务于新城区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服务业态,满足新城区居民及其工业园区创业人员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
09:15:00文建东:支持各区在整体规划基础上,加快配套设施统筹建设。加快新城区之间的开放力度,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根据经济发展需要,构筑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形成整体合力,实现优势互补,加快集约发展。在有条件的新城区加快建设卫星城,扩大公共产品如教育、卫生、道路、水利等覆盖面,加快轨道交通、城市道路、公交线路与新城区的无缝对接,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格局,逐步实现城乡一体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救助等制度,提高保障标准,让新城区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公共服务,为工业发展奠定较好的基础,努力实现新城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09:15:00文建东:市委、市政府应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土地利用集约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群化,园区功能集成化”的原则,做好全市工业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总体规划,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保持协调一致,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等都应遵循总体规划,保持规划的刚性约束力。各新城区要按照构建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明确各工业示范园区的功能定位,确定发展重点和主导产业,实现错位发展,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大力促进新城区产业发展规划与新城建设规划的衔接,做好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相关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产业规划的衔接、协调和配套,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各示范园区协调发展。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纳入新城区示范园区产业规划,成为“工业倍增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09:14:00文建东:为进一步推进全市工业持续强劲增长,全面实现2016年我市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0亿元,工业投资累计达到1万亿元等“工业倍增计划”的系列目标任务,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坚持规划引领,促进新城区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09:13:00文建东:三、促进全市工业持续强劲增长的建议
09:13:00文建东:四是中小民营企业发展问题。我市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滞后,市场主体发育不够,活力不足,成为我市工业持续强劲增长的一大制约因素。其一是总量规模不大。2011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41.0%,而广州为52.6%、杭州为70%、成都为53.1%。整个“十一五”期间,武汉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仅增加了1.5个百分点,广州却增加了20.6个百分点;杭州增加了19.9个百分点;成都也增加了7.4个百分点。在民营企业数量上,武汉市14.55万户,低于广州27.8万户、杭州16.17万户、成都17.8万户。其二是发展环境还不宽松。一些深层次障碍并未完全消除,前置性审批门槛过高,相关产业领域设置“玻璃门”、产业布局未能统筹考虑中小企业承受能力以及对产业链打造等问题仍较突出。其三是融资难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仍有57.5%的中小企业把“资金不足”作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第一因素。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与银行放贷要求矛盾突出、金融产品创新不够、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办理时间过长、手续复杂等问题仍然存在。
09:12:00文建东:三是工业园区发展问题。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功能、聚集要素,以满足发展变化的招商引资竞争的过程,因此需要长期予以重视和关注。当前我市新城区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在加速,但工业示范园区的发展与新城发展相对脱节,与工业发展配套的城镇化建设滞后,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方面显得十分滞后,吃、住、购、行、娱等生活设施配套建设不健全,园区综合服务功能还比较弱。各园区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发展不够,如物流等服务业发展不足,工业企业要自己去解决企业物流问题,导致工业企业的营运成本增加,没能很好的发挥服务业对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各园区产业发展趋同现象较为明显,容易引发工业园区及其所在行政区之间的无序竞争,不利于各园区集中力量发展重点产业,形成错位竞争,形成产业特色。
09:12:00文建东:二是工业投资问题。2011我市工业投资增速较快,达到42%,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但工业投资总规模还不大,仅1202.14亿元。按照2016年工业投资累积达到1万亿的目标,年均投资要达到2000亿水平。目前市财政资金有限,几大投资平台也资金紧张,各区可投入工业园区的财力也不多,多数工业示范园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较大,导致园区内许多配套基础设施不能完善,严重影响招商引资工作开展,签约项目不能如期开工。而且,在“6+3”区域的9个工业示范园区,都在大规模推进各自独立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与相邻国家级开发区形成有机联动的关系,将增加投资建设成本,影响工业发展后劲。
09:12:00文建东:从我市工业长远发展目标和需求来看,推进“工业倍增计划”亟需认真研究解决以下几个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是工业用地问题。2011年,武汉市工业地均产值为38.7亿元/平方公里,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11位,远低于上海(72.7亿元/平方公里)、广州(69.2亿元/平方公里)、杭州(66.7亿元/平方公里)、北京(64.7亿元/平方公里)和天津(62.3亿元/平方公)的水平。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的2016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20000亿元的目标,若以当前工业地均产值为38.7亿元/平方公里来测算,则需要工业用地约516平方公里;若按武政规[2012]9号文件提出的示范园区地均产出标准55亿元/平方公里,仍需工业用地约363平方公里。如此大规模的土地指标需求如何解决需要认真研究。调研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园区还存在项目引进后迟迟不落地、不开工,项目超需求拿地、囤地,土地长期闲置等现象。目前武汉15个区(开发区)中,仅两大国家级开发区工业产值过1000亿元,而上海包括浦东新区在内的19个行政区中,平均每个区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多亿元。可见,我市工业用地效益偏低,用地指标缺口较大,空间还缺乏合理高效利用,区域工业发展潜力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09:11:00文建东:三是竞争力还不强。我市支柱产业的竞争力还不够强,在全国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还不高。作为目前最大的支柱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2011年实现产值1334.2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仅为2.67%,在全国城市排名第8位。排名第二的装备制造产业2011年实现产值1080.7亿元,占全国比重仅为1.1%,远低于上海、青岛、沈阳、南京等城市,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排名12位。其次是钢铁产业,2011年实现产值1028.6亿元,占全国比重仅为2.6%,尽管在全国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排名第3位,但在全国城市排名也在10位以后。由此可见,我市支柱产业还没有形成很强的竞争优势。
09:11:00文建东:二是结构还不优。我市工业发展中,工业结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重化工业发展趋势,日用消费品工业比重过轻;战略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还比较低,传统产业技术水平不高,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任务还很重。同时,产业链配套能力不强。一方面中小企业为重点龙头企业配套能力不强,钢材、轿车、显示器和空调的本地深加工及配套水平低于30%,另一方面龙头企业配套半径过大,如家电产业的零配件配套半径在30公里内仅占10%,配套半径在100公里以内占25%。武汉现有产业集群还有待成长发育,集群内部企业数量和规模还有待提高。
09:10:00文建东:纵向比较,武汉工业的发展与过去相比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从现状看,武汉工业发展水平与全国先进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实现“工业倍增”的发展目标还需下大气力。 一是规模还不大。2011年武汉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390.7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24位,整体水平处于全国第二板块的位置。与五大国家中心城市相比,差距更为明显: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仅为上海的21.3%、天津的35.4%、广州的46.7%、北京的51.9%和重庆的61.4%。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尽管我市工业增加值领先,但郑州工业总产值已超出我市1069亿元,长沙、合肥等市正奋起直追,大有赶超之势。
09:10:00文建东:二、实施“工业倍增计划”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09:09:00文建东:2012年市委、市政府又全面提速“工业倍增计划”,出台了资金、土地等资源要素对工业的倾斜政策,加大对重大工业项目招商奖励、投资项目补贴资金、企业流动资金补贴力度,扩大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规划面积,进一步加大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市工业投资势头强劲,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工业规模快速扩张。1-5月,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321.8亿元,增长14.7%;完成工业增加值1028.1亿元,增长14.7%,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2位;全市工业累计完成投资538亿元,同比增长60.6%,增幅在19个副省级以上城市中保持第一;全市新签约10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8个,其中50亿元以上3个。
09:09:00文建东:201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确立了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支撑”、“两轮驱动”的发展思路,全面启动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市长亲自挂帅,推动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各位副市长对口联系新城区以及相关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及时协调解决工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市上下一心,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建立全市工业重大招商项目库,实施重大项目建设目标责任制,努力扩大投资规模;突出抓好示范园区建设,着力构建工业发展新平台,大力促进生产要素向工业聚集;突出抓好工业经济运行协调,加强工业生产调度和运行监测预测,做好重点企业生产要素保障;突出抓好政务环境,开展治庸问责,切实改善企业发展环境。全市工业保持强劲增长势头,2011年,工业投资规模达到1202.14亿元,工业投资增速达到42.0%,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58.7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390.66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分别达到4个和12个,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09:08:00文建东:一、实施“工业倍增计划”使全市工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09:08:00文建东:3月份以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调研专班,对我市国家级开发区、新城区工业示范园区实施“工业倍增计划”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召开多次座谈会,广泛听取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现就促进全市工业持续强劲增长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09:07:00文建东:推动我市工业持续强劲增长,是十二届市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一号建议案的主题,也是十二届市政协协商的开篇主题。综合经济实力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素之首和重要支撑。从城市发展规律来看,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城市经济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从现状来看,与先进副省级城市相比我市发展差距主要是工业偏弱;从当前宏观调控的大局来看,大力推进“工业倍增计划”是我市落实中央扩大内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战略决策,发掘作为中部中心城市内在机遇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建设“幸福武汉”、承担中部崛起战略支点重任的迫切需要。
09:05:00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代表人就“促进我市工业持续强劲增长的建议”发言。
09:03:00主持人宣布大会开始。主持人通告大会议程。
09:01:00政协武汉市十二届三次常委会议即将开始。感谢您关注长江网政协常委会议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