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常态问题的庸

2012-05-05 16:37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五一”放假前夕,市治庸办兵分四路,对25家单位进行暗访。虽然各单位绝大多数工作人员依然坚守在岗位上,但少数人迟到、早退,甚至不务正业的情况仍未能避免。

    暗访发现的“庸、懒、散”情况既有普遍典型的,也有“超常规”的。提前脱岗休假这类的节前代表症状是一种,迟到、上班时间玩手机聊QQ、服务态度不佳这类无关节假的症状是另一种。出人意料的是,极个别工作人员甚至“受邀”外出打麻将。以及更为恶劣的,市水务局门卫强行阻挠暗访人员,市民政局一群男性工作人员欲抢夺摄影机,推拉阻挠暗访调查。

    如果说前一种情况只是一般性“庸、懒、散”表现,那么后一种情况则不仅无视于“庸、懒、散”现状,还试图阻止治庸办日常工作的开展,某种程度上,是行为上的“抵制”治庸。

    暗访被定位为治庸常态化的一种方式,然而,暗访中反复出现的问题却显露出对应的,问题的常态化。极少数极端的反应里,还表现出对治庸行为的“反感”。

    令人不能理解的是,在治庸问责进行一年有余的今天,一些长期存在的行为如故存在,是这些行为本身难以被克服,还是治庸效果不彰?

    可以看到,此前各单位已经做出治庸问责承诺,并开展一系列自查活动。但具体到实际操作层面,显然,各单位的自主治庸机制并未形成。某种程度上,对政府各部门机构而言,态度上、行为上的懒惰、拖延乃至零散的、非频繁的不在岗,没有得到严格的监管和惩治。或者说,它们区别于诸如十大突出问题这类强导向性的窗口问题,作为广泛而不易实时为外界察觉的问题存在。

    落实对政府相关部门机构工作人员的管理,最终取决于各单位自身的,针对从一般工作人员到领导干部问责机制的启动。而治庸的现实困境,恰恰在于单位内部问责的“不便”开启。碍于情面、隶属关系等状况,一些部门在内部治庸工作上的主动性不够,发现问题、揭露问题仍然主要靠外部力量,被动等待治庸,疲于应对问责。

    发生在各单位内部的“庸、懒、散”问题,多半在暗访过程中曝光,意味着治庸机制以治庸办为驱动,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来维持。进一步而言,这样的问责机制是不是只能在常设治庸办的前提下运转?事实上,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即使治庸办长效、常态运作,临时突击式的暗访也只能概率式地抓住小部分问题,力有不逮地漏掉其他问题。

    针对节前暗访结果,外出打麻将的东西湖区卫生局公共卫生法规监督科李科长已被作出撤职处理,但并没有看到有关水务局、民政局阻挠暗访的处理情况,仅仅是处理时间上的先后有别,还是暂未问责,尚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是,一旦未能及时处理已经发现的问题,恐怕将成为治庸效果不如预期的潜在隐患。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