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武字头红房子记忆 摩登时代的工业光辉

2012-09-07 16:32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黄鹤TV)每个窗台都摆着几盆栀子花 

  红墙、红瓦、红窗户,印象中的红房子,不是那么高,坡屋顶,有烟囱、阳台、小院子,简洁、精致,有着一股别致的沧桑感。这样的红房子在武汉三镇随处可见,在江边的旧租界里、在里份里,在武昌、青山等各个角落,时隐时现。 

  而想起红房子,很多人会第一时间便想起青山。以街坊序号命名的那些红房子建筑,间隔在绿树楼亭之间,优雅别致,早已成为青山的代名词。绕着整个青山区转上半圈,大概也绕不出红房子的环绕。这红绿相间之中,多少人的青春、热情和回忆,被镌刻在那一砖一瓦之间。从工业三路到建设八路,从“红钢城”到“红卫路”,这些个地名,记下的是武汉特殊的一段历史。红房子,是最好的见证。 

  然而,这一历史正在随着城市建设慢慢隐匿、消失。有人感叹其逝去的时光,有人期望搬进新家,有人呼吁保护,有人为城市改造与转型发愁。众声喧哗中,那些红砖红瓦,化为历史的尘埃,隐匿于更深的城市角落。或许,更好的方式是,让他们重新回归阳光之下。可触摸、可追忆、可以循见这城市的某段历史,于我们,便是有幸。文/章凌 

  ● 对话万谦(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红房子是红色时代的重要见证 

  “红房子”综合成本低,在那时被普遍使用 

  长江地理:红房子在青山、武昌以及汉口许多地方可见,他们有什么共同特色? 

  万谦:我们现在所讲的红房子,一般特指的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期间所建的。在武汉,红房子在许多“武字头”企业(如武钢、武重、武锅等)旁边都能看到,其中以青山最为壮观。这种红砖被普遍用于工业建筑的厂房、宿舍中,与那时的建筑工艺、工业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整体环境都有关联。不仅在武汉,在沈阳、重庆、长沙、福建等地也是一样。 

  长江地理:为什么红砖在那个时候用得这么多? 

  万谦:上个世纪中叶,红砖之所以被大量用于工业建筑中,是因为这种红砖综合成本较低,能承担一定的结构功能,且生产工艺难度不高,人们建设起来很方便,因此被广泛使用。但是这种烧制而成的红砖,属于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工业发展提升之后,其优势慢慢地就没有了,因此在90年代逐渐被取代。 

  用红砖盖房子,在武汉最早始于租界之内 

  长江地理:红砖在建筑中被使用,似乎时候更早一些? 

  万谦:武汉最早的红砖建筑在旧租界内可以见到,比如建于上个世纪初的旧美国领事馆(现武汉市人才市场),以及一些打包厂、民居等建筑,像许多里份都是红砖建成的。与早期由西方引进红砖不同,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有了本地的砖瓦厂,他们引进这种西方的制砖工艺和轮窑技术,自己生产砖。比如沈祝三,其引进德国技术生产的“阜成砖”,在武汉许多早期建筑中都能见到,至今在洞庭村,武汉大学等地的红砖房,都能找到正反不一的刻有“阜成”二字的红砖。 

  长江地理:这些红房子,其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建的红房子并不相同? 

  万谦:早期的红房子,由于大多引进或者由本地的富商生产兴建,因此其工艺以及建筑结构都非常讲究。这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红房子有很大差别,新中国建设时期,条件艰苦,房屋很多并不是用钢筋而是用竹篾片结构的,红砖因其墙体厚重也还承担着一定的结构功能。我们可以看到红房子由早期的坡屋顶到后期的平屋顶,主要注重使用和功用。因此这些房子的使用年限没那么长,现在很多都成了危房,没法住人了。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