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武字头”企业规模倍增

2012-09-07 16:20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长江日报)9月5日,长动新公司揭牌,更名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长江动力集团有限公司,加入央企大队伍。

  此前,长江动力集团公司搬迁改造通过可行性评审,计划在东湖高新区投资23亿元建新厂,产值可达到老厂的4倍。去年底,市政府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签署框架协议,由其战略重组中国长江动力公司(集团)。根据协议,航天科技获得长动80%的国有产(股)权。航天科技在汉建设航天创新研究院,并以长江动力为平台,打造航天科技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长动通过整合航天科技术、品牌等优势,发展产业化项目,拓展新能源领域产业链,提升现有产品品质和核心竞争力。

  至此,包括武重、武船在内,上世纪50年代布局的一批江城“武字头”,在近两年纷纷完成与央企的嫁接。眼下,这些企业规模倍增,产品结构优化,继续担当武汉工业倍增的主力。

  去年7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战略重组武重,计划在5年内提供资金等支持,使武重首次“走出”武汉,通过全国甚至海外并购,兼并重组相关同业,整合资源共同发力。同时,中国兵器集团旗下100多个企业,都需要机床特别是极限数控机床,成为武重的重要客户。“新武重”的十二五销售收入有望破100亿元,比原定“十二五”规划目标调高60亿元。

  拥有兵器集团的技术与资金支持,今年6月,武重厂内又诞生了一台世界机床“大哥大”:28米数控立车,当今世界最大的立式车床,自重1200吨,机床高达23.2米,约相当于8层楼高,能加工直径28米,重量800吨、高13米的零部件,正是海洋钻井平台、核电等国家重大装备所需的零部件。武重的极限数控机床之路,越走越宽。

  也挂着“武”字的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隶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背靠这个中国最大的造修船集团,武船在汉持续扩容。即使在金融危机之时也先后出手,于青岛海西湾和武汉双柳建立两大生产基地,全速扩产改造升级。

  眼下,武船在武汉与青岛三大基地同时发力:青岛海西湾主攻3万吨级以上高附加值船舶,目标规模达到80—100亿元;武汉的双柳基地生产1—3万吨级船舶,武昌总部生产1万吨以下船舶。在今年中国造船业普遍下滑的态势下,武船业绩还同比上涨了15%。武船计划,“十二五”再造一个新武船。

责编:刘远霞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