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成发撰文: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复兴大武汉

2012-07-03 09:15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湖北日报)省第十次党代会上李鸿忠书记的报告,从全局的高度,对武汉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赋予了更重大的历史使命,明确指出要“大力支持武汉建设成为立足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着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重振‘大武汉’的雄风”,让武汉人民倍感振奋,极大地提振了全市上下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信心和决心。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000亿、4000亿、5000亿、6000亿元,迈入副省级城市第一方阵。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四大产业产值均突破千亿元。今年以来,又有上海通用、联想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在汉落户。城市功能实现新提升,确立了“1+6 ”开放式城市空间格局,拉开了特大中心城市的基本框架。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重大突破,辛亥革命博物馆、楚河汉街、国际博览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建筑落成。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强力推进“治庸问责”,投资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干部队伍精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这些都为我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省党代会结束后第二天,武汉市就召开市委常委会传达贯彻会议精神,认真研究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战略举措。根据温家宝总理5 月中旬视察湖北武汉时,对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出的明确要求,即:全面提升交通枢纽功能、产业带动功能、要素集聚功能以及服务、管理和创新中心功能,结合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确立的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任务,明确了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重点,那就是:大力提升创新引领、交通枢纽、产业带动、综合服务四大功能,进一步彰显城市特色。

    一是提升创新引领功能。加快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按照“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建设标准,培养和聚集一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研发转化一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壮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国家高新技术创造中心、新兴产业生成中心,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享誉世界的“光谷”。加快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云计算等高技术领域超前部署,重点支持一批条件具备、基础较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培育产业集群,增强竞争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培育创新文化,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构筑国际性人才高地,用政策引才,用事业留才,用环境聚才,优化人才的创业环境。

    二是大力提升交通枢纽功能。建设国家重要的门户机场,尽快开工建设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和机场交通中心工程,努力把天河机场建设成为全国大型航空枢纽,进入全国机场十强。争取尽快开通美国、中东的航线,加密一批国际和地区航线,适时开通非洲、澳洲航线,形成通达全球的航线网络。完善国内航线网络。建成全国性铁路路网中心,加快形成武汉至省内主要城市1 小时、中部省会城市2 小时、京沪穗渝蓉等大城市4 至5 小时交通圈。尽快建成武汉至孝感、咸宁、黄石、黄冈等城际铁路,推动石武高铁尽快建成通车。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尽快完成阳逻、白浒山、金口、纱帽等一批重点港区建设,打造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港口。加快长江、汉江武汉段整治疏浚,提升航道等级。着力建设全国性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加快推进武深高速(武汉段)、京珠高速(武汉段)复线改造等重点项目,规划建设武汉至阳新、大悟、天门方向高速公路,构建以高速公路为主体的快速路网。尽快实现铁、水、公、空无缝对接,市内交通与市外交通无缝对接,地下交通与地面交通、轨道交通与公共交通无缝对接,旅客“零距离换乘”和货物“无缝隙衔接”。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