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砥砺前行
(光明日报)教育事业关系到每一个孩子的前途命运,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生活的期许,承载着民族的未来。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十年,是中国教育从“大”到“强”艰难转型的十年,也是理念、制度、投入等诸多方面的破冰的十年。金秋回眸,收获的不仅仅有果实,更重要的是走向成熟的浑厚与深沉。十年砥砺,一条具有中国气派的教育之路在我们脚下延伸。
近日,中国科技大学新生在办理入学手续。 新华社记者 刘军喜摄
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
十年前,提起大学,人们首先想到的词是“象牙塔”,那时,大学是多数人遥不可及的梦,人们关心的是孩子能不能考上大学。十年后的今天,大学已成为大多数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人们更关心的是孩子考上了哪一所大学。
从1998年到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由1022所增加到2263所,增长比例超过120%。地方高校本专科在校学生数由225.8万增加到1850.5万。短短十年间,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型。这一变化,西方国家一般要用20年-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象牙塔”华丽转身,通往“象牙塔”的路也不再只有高考这一座独木桥。
从2003年起,教育部开始试点自主招生,目前已有近80所高校获得自主招生资格。相对于高考注重知识点的考查,自主招生扩大了学校的能动性,每一所大学根据自己的校园文化和要求,自主命题选拔学生,去关注和发掘学生的特点。
同时,高考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在考查知识的同时,综合测试能力的比重不断增加。“一考定终身”渐成过去。出国读大学、选读国内国际名校合作办学的项目……越来越多的选择摆在学生面前,他们不再处于被挑选的境地,而是开始根据自己的需求,有选择地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在“踏入大学之门”这一中枢的驱动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质量改革的车轮也被推动起来。尽管车轮的转动仍然沉重而艰涩,尽管高考改革、自主招生、出国留学等诸多方面的细节还没有尽如人意,但是,车轮毕竟开始转动。
上大学不再是身份象征,不再是工作的“保证票”,它成为青少年通往幸福人生之路上的加油站,成为青春时代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开始关注如何享受大学生活,如何享受优质的大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