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制改革 造福文化民生
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是检验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标准。评价文化体制改革,也应坚持这一标准。9年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在一系列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准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和文化领域引进外资;通过分离改制、整体改制和股份制改造等手段使国有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转换机制;新闻媒体实行宣传与经营“两分开”;建立健全文化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转变政府的文化职能……文化体制改革在改变我国文化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活力不够的弊端的同时,使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群众的满意与支持,是这项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
改革:激发文化事业活力
惠民工程扩展公共文化服务,缩小城乡区域文化差距
文化体制改革缩小了城乡、区域的文化差距,更好地保障了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长期以来,我国的基层文化建设始终面临着一个城乡和地区差距的问题,当东部发达地区建起了富丽堂皇的图书馆、音乐厅、大剧院时,西部欠发达地区有的图书馆缺乏经费十年没有购进一本新书;当城市的孩子在书店、博物馆里流连忘返的时候,许多农村的孩子却连基本的字典、课外书都不足。这种巨大的文化落差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地步。
9年来,通过文化体制改革,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开展公共文化建设,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日臻完善。据统计,自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启动以来,各级政府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是过去几十年的总和。尤其是“十一五”以来,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速保持在18%以上的较高水平。目前我国共有3020个博物馆,2884个图书馆,3264个文化馆,40118个文化站,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的6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638个,建立了世界覆盖人口最多的广播电视网,其综合覆盖率高达97%。
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相继启动,扎实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文化差距显著缩小。今天,无论是在青藏高原,还是在内蒙草原,无论是在安徽的山区,还是在浙江的海岛,一座座书屋、一间间文化站拔地而起,有效缓解了基层和农村群众看书难、看报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公共文化的公共性在便利、基本、均等、普惠的原则上得到彰显。
从2008年起,我国的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陆续免费开放。截至2010年,全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的总数达1749家,2008年至2010年间免费接待观众达13.4亿人次。免费开放、降低门槛、提升服务……公共文化机构向着回归公益属性迈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