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咸宁 从历史文化中寻找城市发展良方

2012-09-29 10:29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光明日报)湖北省咸宁市,是闻名遐迩的“中华桂花之乡”——“香城”,又是一座“处处涌沸波、遍地飘紫气”的“泉都”。在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之后,“紧抓机遇、用好机遇、激情奋进、乘势而上,推动咸宁绿色崛起”的精神传遍南鄂大地,新一轮科学发展的浪潮正在掀起。

  近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阳光媒体集团共同主办的《中国香城建设座谈会——香城咸宁·城市之道》在咸宁举办,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全面探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和咸宁这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未来。今天,本报摘选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当地领导的体会与感悟,期望能给未来城市规划及建设提供些参考信息。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孟兆祯

  借咸宁之地宜 谋兴市之良策

  研今必习古,无古不成今。咸宁市城乡规划局循此理编制了城市规划,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供我们了解咸宁。“人之本在地,地之本在宜。”城市规划的本质是土地资源规划,关键是认识用地所宜。

  咸宁市的城市规划中对该城市定性为:鄂南门户,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山水园林特色的现代工、贸、旅游城市。基本正确,但进一步推敲,感觉囊括太全有特色不明显之处。咸宁的地宜体现在山水和山水文化交融一体,可定位为山水城市。钱学森先生早在1958年就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山水城市的创议,其科学性在于中国国土60%以上是有水相贯的山地,山水城市的绿地率达到50%。咸宁山丘占总用地的83.6%,森林覆盖率达54.2%,在这基础上争取绿地率达到50%不是空想而是科学发展的前景。山水城市第二个主要因素是将中国传统的山水诗、山水画融汇到山水城市建设中。这无疑是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发扬中华民族城市特色的壮举,自立于世界城市民族之林。在山水诗方面,唐代的白居易、李白、李隆基,宋代的王安石、李清照、黄庭坚、朱熹、杨万里,明朝的徐霞客、李东阳以及清代的许多文人为我们留下了旷世的诗词歌赋、额题楹联,为一些景已不存、意却常在的风景名胜留下了“文藉景生、景藉文传”的生动信息。国人不知咸宁不为奇,但不知赤壁之人甚鲜矣。这种思想文化的宝库要传承和发展下去。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