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又现生机——近十年中国湿地保护印象记

2012-09-25 15:05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人民日报)“西溪,且留下。” 电影里的一句台词,让此前几乎名不见经传的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下成为尽人皆知的旅游胜地。

  西溪湿地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曾经,人类生产活动尤其是居民养猪,让以“冷、野、淡、雅”见长的西溪湿地意境消失殆尽。2003年8月,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正式启动。通过农居搬迁、河道清淤、植物复种、房屋整修等各种措施,西溪湿地的水体、地貌、动植物、民俗风物等得到保护和恢复。

  重现活力与生机,服务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西溪湿地的变化是过去10年我国湿地保护的一个缩影。

  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

  2003年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单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湿地总面积3848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362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3.77%,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但一直以来,人口增长、农业开发、经济建设进程加快等因素,导致湿地面积持续减少,调洪减灾、蓄水净水、孕育生物、调节气候等生态功能逐渐减弱。我国丰富而独特的湿地资源亟待保护。

  2003年,国务院批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实行抢救性保护湿地政策;2005年,国务院批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2010年)》。国家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于2006年正式启动,我国湿地保护翻开新的篇章。

  在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改善湿地生态使丹顶鹤从10年前的500余只增加到700余只,占全世界丹顶鹤种群数量的1/4。

  在湖北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通过实施水面围网拆除、渔民安置、替代生计等,水生作物莲、菱、芡实种植面积增加,鱼类由原来的40多种上升到50多种。

  截至2011年,我国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3处,国际重要湿地41处,国家湿地公园213处,约50%的自然湿地得到有效保护,恢复湿地近8万公顷,新增湿地保护面积150万公顷。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