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雨露润民心——宁波市公共文化建设打好三张“牌”

2012-09-19 10:53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光明日报)9月14日晚,浙江省宁海县潘天寿广场,第五届中国(宁波)农民电影节开幕式现场,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51岁的进城务工人员陈家林是位保安,尽管身披雨衣,但衣服依然湿了一大片。由于和一位著名影视导演重名,他还被人打趣说是“大明星”。在这个场合,他有多重身份,既是现场秩序的维护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这是属于他的节日,要填写选票,就“农民最喜欢的影片”、“农民最喜欢的农村题材影片”、“农民最喜欢的经典系列影片”和“农民最喜欢的科教影片”等奖项进行投票。

  在宁波,和陈家林一样,人人都沐浴在文化的雨露之中,享受着文化民生的滋润和涵养。10年来,宁波力求打好“普及牌”、“便捷牌”、“品位牌”,公共文化服务各项指标位居同类城市前列。

  “普及牌”:不留死角

  在镇海区,有个说法是,你可以不关心文化,但是文化在关心你。农民、社区、企业、校园文化艺术节轮番举办,只要老百姓愿意参加,总是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

  “目前,我区拥有业余文艺团队498支,成员1.5万人左右。而在十年前,这一数据还不到其十分之一。”镇海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央介绍说,近年来,镇海区先后出台《镇海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实施办法》、《镇海区业余文艺团队评估定级实施办法》等文件,每年投入50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同时拨款100万元设立区政府文化成就奖。

  鄞州区开动“流动书车”进企业、工地、学校、部队、社区,采用开架借阅方式,读者借阅图书时可上车自取,下车时办理外借手续。如果所需要的图书没有配备,可以向工作人员预约,下次上门服务时再提供。在余姚市,如何满足群众各类文化需求,讲究一个“量体裁衣”。通过“周末文化系列活动”、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配送平台等载体,特别照顾“老人、少儿、民工、残疾人”等群体的特殊文化需求。

  “人人享受文化、人人参与文化、人人建设文化”的理念在宁波贯彻到位。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