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满释放男子患癌症 负债30万办敬老院
姐姐抵押房子助他承包敬老院
2003年,张佩国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入狱15年。由于在狱中表现良好,加上身体状况不佳,他获得减刑,于2010年初出狱。刚一回来,他就不断寻求家人、朋友的帮助,希望找份工作,却四处碰壁,招聘方要求的文凭、工作经验他都不具备。
长寿敬老院里,护理工正在照顾老人起居
闲不住的张佩国找到六街社区求助。此时,恰逢已开办10多年的社区敬老院消防、卫生等条件不达标面临整改,原承包人有意转让。社区书记胡艳便将此情况告诉张佩国。“无论干什么,就想有份正经工作”,抱着这样的想法,张佩国决定接下敬老院。
张佩国的姐姐也希望能有一件正经事捆住他,防止他又出去“胡来”。经过一番商量,姐姐拿出自家房产证作抵押,找私人借贷了8万元交给张佩国。张佩国也没有再犹豫,随即拿出6.8万元作为转让费。时值2010年年底,长寿敬老院开张了。
两年负债30万他仍要继续投入
此前,六街社区敬老院用的都是居民搬家时遗弃的旧床旧沙发。每逢下雨天,屋顶漏雨、地面渗水,条件很差。接手后,张佩国决定首先让敬老院的环境改头换面。拿着姐姐借贷剩下的1.2万元加上后续借来的钱,他把整个敬老院的房屋进行了大修,彻底解决了漏雨、渗水的问题。六街社区居民最大的感受便是,张佩国的敬老院,环境比之前“好上100倍”。
尽管两年来不断亏损,但长寿敬老院的条件却是“稳步提升”。现在,近20个房间里全部换上了崭新的床铺,每间房里都配上了空调、电视和机顶盒。为了方便晾晒,张佩国专门在二楼搭起了棚子。敬老院开办至今,张佩国已经先后投入了30多万元,这些钱几乎全是借来的。目前敬老院里13个老人缴纳的费用勉强支付着一个厨师、两名护理员和一名管理人员的工资,张佩国和家人们一直在敬老院做“义工”。
尽管如此,他依旧对这里的环境不满。“虽然和以前相比有了质变,但我还想把敬老院的档次再提升一下”,张佩国说:“过几天我就把一楼的这条路面全铺上瓷砖,其他地方的调整得看这次能借到到少钱。”按照他的设想,随着条件逐步改善,敬老院里的老人会越来越多。总有一天,近70人的容量能够达到饱和。
敬老院“兼职”刑满释放人员救助站
长寿敬老院还有着另一个身份,就是“青山区刑满释放人员救助站”。司法部门提出办救助站时,张佩国很爽快的答应了。他说:“刚出来的半年里那些经历让我很苦闷,我希望和我类似的人出来之后能有个暂时的归宿。”救助站的职责就是接纳暂无职业的刑满释放人员,其中无家可归者,张佩国还“包吃包住”。被接纳的人员要在敬老院里做义工,找到工作后可以随时离开。
张佩国介绍说,之前来过一批人,现在陆续都离开了。但这些人仍会偶尔回来看看,帮忙干些力气活,也会给予敬老院一些力所能及的物质援助。
“一穷二白”他却两次向困难儿童捐款
刚出狱时,张佩国被查出患有鼻咽癌。每月本就只有几百元低保收入的他又要面临一次数万元的住院费用。有一天,他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同样身患癌症却被父母抛弃的小女孩,心中想到:“我也很困难,但我至少有哥哥、姐姐照顾,我的生活不成问题。但这孩子比我可怜多了。”于是,他拿出自己当月的300元低保金,又从姐姐给的几百元“救济”中分出200元,托一位朋友捐给了那个小女孩。
一段时间后,张佩国发现电视里仍在跟踪报道那个孩子。心念一动,他又拿出自己一个月的低保金300元,请姐姐帮忙直接汇款过去。电视节目组联系上了两次捐款的张佩国,希望采访他。他却回绝说:“我也很困难,所以很能理解这个孩子的处境。捐的钱不多,只是略尽绵薄之力,采访就不必了。”
敬老院开办两年来,张佩国一直在向区民政局申请敬老院的许可证。有了民政部门的许可,敬老院就能领取一定的资金补助。长寿敬老院的房屋安全许可证和消防安全许可证均已办妥,民政部门的许可证却迟迟办不下来。“一直都说‘快了,快了’”,张佩国有些着急:“希望这次是真的‘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