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以来重大战略述评之五 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中国版图
坚持因地制宜,不搞全面开花,实现“一方经济”与“一方水土”、“一方人口”相协调
“一年一场黄土风,从春一直刮到冬”,这是很多人对黄土高坡的固有印象。
中央明确提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十多年来,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工程,西部地区的绿色不断延伸,西部生态屏障得以加强。
“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狂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眼。”今天的黄土高坡上,人们唱的是绿色致富,唱的是科学发展,唱的是区域协调发展带来的山河巨变。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是要搞“全面开花”,不是要搞“村村点火,处处冒烟”,那样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最终可能导致无法想象的后果。“因地制宜”,是“协调”二字的应有之义。这就是说,经济布局、产业结构要与当地的资源禀赋、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等相适应,既要有开发,又要有保护,实现“一方经济”与“一方水土”、“一方人口”相协调。
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各地区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评价指标,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2006年3月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主体功能区形成,并根据各区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2007年,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2010年底,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立了未来国土开发的主要目标和战略格局,提出了未来国土空间开发的新理念和新原则,明确了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和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这一规划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国土空间开发规划诞生,也标志着主体功能区战略正式形成。
划分主体功能区是我们党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全新战略部署,标志着经济发展观念的历史性转变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上的重大创新性调整。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各部门也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多地让无形的手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
今年5月,呼和浩特云计算产业基地开工建设,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巨头”分别投资百亿元在内蒙古打造云计算数据中心。以“羊煤土气”等传统能源产业为经济支撑的内蒙古,如今已跻身包括北京、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省份在内的大型云计算基地之列。“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适合建立在能源丰富、电力充足、气候寒冷、地质稳定的地区。在这几点上,内蒙古地区在全国范围内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十八大代表、中国电信集团董事长王晓初表示,云计算与内蒙古的结合是一次产业与资源优势互补的共赢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