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建议

2012-01-03 13:50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民革中央调研部 民革湖北省委会)2009年12月8日,武汉东湖高新区成为继北京中关村之后,获国务院批准的第二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掀开了东湖高新区发展的新篇章。东湖高新区通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科教资源丰富、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新兴企业成长迅速、高素质人才集聚、体制机制相对完善的重要阵地,建设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成为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对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巨大潜力,是实现国家自主创新发展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必然发展趋势。

  一、东湖高新区发展现状

  (一)东湖高新区历年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东湖高新区作为武汉重点建设的示范区,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水平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从图1可以看出,各年各项指标增长率均超过24%;目前,高新区经济总量已占到武汉全市GDP的15%强,财政收入占到12%强,是武汉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搞好东湖高新区建设,对武汉经济实力的增强、产业层次的提升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二)东湖高新区与国内其他高新区比较

  从国家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及总收入排名来看,如图2、3,北京、上海的综合实力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东湖高新区工业总产值排名第九,总收入排名第八居于前列。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东湖高新区在“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六大国家高新区(北京、上海、深圳、西安、武汉、成都)中位居末位,仅在工业总产值方面高于西安,与同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北京中关村差距很大,在高新区发展方面我们做的还不够好。

   二、东湖高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功能异化和偏离

  利用2005年火炬计划统计资料的相关数据,如表1,经过计算分析,得出2005年时53个国家高新区功能偏离系数。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国家高新区在其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功能异化与偏离现象,只有极少数国家高新区如北京、杭州、深圳高新区的异化与偏离程度较小,武汉属于偏离系数较低、功能偏离程度较小的第二类高新区。过于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发展导向、过多依靠土地消耗和区域优惠外延发展模式,使东湖高新区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功能异化和偏离,这不仅仅影响了其自身的发展路程,制约其可持续发展,更重要的是不符合国家的自主创新战略导向。

   (二)企业孵化所带来的现实成效不够理想

  孵化器在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孵化和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以及振兴区域经济,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根据国家火炬计划统计资料(1997-2005)显示,国家高新区累计毕业企业8415个,仅占国家高新区总数的25.6%,累计收入为1433.4亿元,仅占国家高新区当年技工贸总收入的4.16%,加上在孵企业1625.4亿元的总收入,也仅占国家高新区当年总收入的8.89%。这说明全国范围内高新区企业孵化力度普遍不够,1987年6月8日“东湖创业者中心” 中国首家企业孵化器诞生,这标志着东湖高新区迈出稳健的第一步。已经孵化的企业平均规模小,能否长大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约束,全民创业的生存创业比例依然较低,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有新思路。

  (三)政府服务能力提升与园区发展速度不匹配

  示范区多数管理机构和大部分中介服务机构都由政府设立,仍然部分的执行政府行政职能,并不是严格意义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介服务机构,在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等方面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如何帮助示范园区形成有力于创新的外界环境,这对政府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审批效率的提高,中介机构的专业化以及为企业提供精细式服务将是创新示范区政府面临的新的挑战。同时,由于在东湖高新区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过大,导致企业对政府的过度依赖,而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明显不够,在政策制定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空间,抑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降低了示范区的活力。长远上讲,阻碍了富有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的出现。

  (四)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经济交流合作不足

  一个高新区的产品和服务有没有对外输出,以及参与国际间竞争程度的高低,是衡量一高新区实力的重要指标。东湖高新08年的营业收入为1759.99亿元,而出口创汇仅为11.04亿美元。这表明东湖高新开发区在软件等产业更多的专注于国内市场,缺乏国际影响力,国际大型项目的承接能力不足,服务外包未形成品牌竞争力。从图4中可以看出,东湖高新区的产品参与国际合作的程度较低,仅占不到8%。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对外来技术的引进,然后通过与内生的企业创新机制的作用,才能够更好转化为自有技术,从而形成真正的创新。较低的参与到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不仅不能够提高园区创新能力,反而阻碍了企业内生的创新机制的形成,也减弱了园区对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吸收。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