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直播
11:55:00主持人宣布,政协武汉是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闭幕。
11:55:00吴超:各位委员,同志们!武汉正处在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的时代,这是我们的幸运;共事于团结民主的政协大家庭,使我们的机缘;开创武汉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局面,是我们的共同责任。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在中央武汉市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做出人民政协新的贡献!
11:55:00吴超:政协委员是政协工作的主体,政协工作的潜力在委员,实力在委员,活力也在委员。担任政协委员,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一种奉献。希望全体委员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充分发挥在本职工作中的带头作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怀一腔热血,展一身才华,智力发展,奉献社会,真正做到无愧于政协委员这个光荣称号。
11:54:00吴超:自省自立自强,搞好自身建设,是人民政协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要进一步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多层次地组织政协委员学习培训,大兴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努力做好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不断提高政协委员的理论水平和履职能力。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通过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着重在推行协商民主、健全工作机制上下功夫,使政协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和充满活力。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努力形成深化党派合作,突出界别特色、发挥委员主体作用、加强专委会建设,加强机关建设的“五位一体”自身建设协同推进的政协工作总体态势,为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提供组织保障。
11:54:00吴超:四、坚持自省自立自强,为推进自身建设不懈努力
11:52:00吴超:和谐和顺和畅始终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只有各种利益关系协调了,才有和谐;只有民生问题解决了,幸福感增强了,才能和顺;只有城市精神昂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民生活得体面又有尊严,才能和畅。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扩大社会各界有序政治参与中的重要渠道作用,做好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使党政决策更好地兼顾社会各方的利益,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重要平台作用,牢牢把握建设“幸福武汉”这一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期待,始终把推动民生改善作为工作重点,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让民心更加和顺。要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把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贯穿于政协各项工作,推动城市实现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步提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让城市文明之风更加和畅。
11:51:00吴超:三、坚持和谐和顺和畅,为建设人民幸福城市献计出力
11:50:00吴超:谋事干事成事,是历史和时代赋予人民政协的使命,谋事就是要谋武汉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之事,围绕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和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武汉、文明武汉、幸福武汉,谋长远之策,建睿智之言。干事就是委员既要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又要在政协舞台上施展才华,努力做科学发展的实践者、民生幸福的促进者、和谐稳定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助推武汉又好又快发展。成事就是要努力促进协商议政成果更多地转化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部署,在推进工作中成事,在解决问题中成事,不断提高政协履行职能的水平和成效。
11:50:00吴超:二、坚持谋事干事成事,为提高政协履行职能的水平和成效不断探索
11:49:00吴超: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宏伟目标,作出实现“七大跨越”和统筹抓好“八项重点工作”的决策部署。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对于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和辐射功能,引领中部地区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检出同心同向同行,就是要紧紧围绕党代会提出的总体要求和奋斗目标,切实把广大政协委员的思想和行动、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生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为武汉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共同谱写城市伟大复兴的绚丽篇章。
11:49:00吴超:一、坚持同心同向同行,为实现我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宏伟目标共同奋斗
11:48:00吴超:各位委员、同志们,今后五年,是我市巩固提升中部中心城市功能和地位,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奠定基础的五年。前不久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全面分析了当前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为今后武汉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市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全体政协委员要切实把中央的部署和市委的决策化为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使政协工作与全市中心工作同步,努力开创我市政协工作新局面。
11:47:00吴超:会议在充分酝酿、广泛协商的基础上,选举产生了第十二届市政协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感谢各位委员的信任,选举我们组成了新一届市政协领导集体,面对市委的重托、委员的信任、时代的要求,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一定不辜负组织和同志们的信任,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尽心尽责地把政协工作做好。杨付华同志、邹国林同志以及部分十一届市政协常委、委员因年龄、工作变动等原因,不再担任新一届市政协领导和委员,他们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第十二届市政协常委会和全体政协委员,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11:46:00吴超:会议期间,委员们听取和审议了十一届是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提案工作报告和大会各项决议;列席市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市长唐良智同志代表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工作报告;通过联组讨论等形式,与市委、市政府领导进行了座谈协商。各位政协委员以对武汉发展和人民利益负责的精神,发扬平等协商、合作共事的优良传统,围绕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围绕广大市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大会发言、提案、反映社情民意,参加小组讨论等形式,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协这一政治组织和民主形式的独特优势,生动展现了广大政协委员心系发展、关注民生的时代风采。
11:46:00吴超:这次会议是在全市人民深入贯彻公共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的新形势下召开的。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阮成发同志代表中共武汉市委在大会开幕时作了重要讲话,对政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11:45:00吴超:各位委员、同志们: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武汉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共武汉市委的领导小,经过全体委员的共同努力,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就要胜利闭幕了。
11:45:00十二届市政协主席吴超致闭幕词。
11:42:00会议宣读致敬信。
11:41:00大会全票通过这项决议。
11:40:00会议号召,全市各级政协组织、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全体政协委员,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周围,在中共武汉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知道,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凝心聚力、共谋发展,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共十八大的胜利召开!
11:39:00会议强调,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宏伟目标赋予人民政协新的使命和责任。市政协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共中央和省、市委的战略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推进武汉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上来,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广泛联系各界人士,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着力于改革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认真履行真是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积极为建设生态宜居、文明、幸福武汉作贡献。
11:38:00会议高度评价唐良智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充分肯定过去五年我市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会议认为,过去五年全市人民在中共武汉市委的领导下,积极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机遇,励精图治,负重前行,谱写了武汉发展的新篇章;《政府工作报告》总结过去五年成绩实事求是,提出的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工作任务符合实际,体现了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会议指出,未来五年是推动武汉跨越式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弘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目的,突出创新驱动、跨越发展,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务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
11:38:00会议充分肯定十一届市政协的工作。过去五年,市政协在中共武汉市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广泛团结参加人民政协的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只能,充分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为建设文明幸福武汉,推进人民政协事业的创新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十二届市政协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1:38:00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吴超主席代表政协武汉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和杨付华副主席代表政协武汉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提案工作报告;列席了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听取并讨论了唐良智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及大会其他报告;选举产生了政协武汉市第十二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委员们围绕武汉发展大计认真开展协商,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会议开得隆重热烈、富有成效,是一次团结、民主、求实、鼓劲的大会。
11:37:0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武汉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于2012年1月4日至8日召开。 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同志在开幕式上作的重要讲话,对开好本次会议,进一步做好我市人民政协共走,具有主要指导意见。
11:37:0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武汉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政治决议(草案)
11:36:00大会全票通过本项决议。
11:36:0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武汉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批准吴超主席代表政协武汉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会议认为,过去五年,市政协常务委员会团结带领全体委员在中共武汉市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齐心协力谋发展,尽心竭力惠民生,凝心聚力促和谐,为全面推进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会议同意十一届市政协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十二届市政协的总体工作思路,要求新一届常务委员会认真组织实施,为促进我市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11:36:00会议要求,十二届市政协常委会要继续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高质量、讲求实效”的提案工作方针,恪守服务大局的科学原则,坚持以质量求发展的科学导向,健全协调配合的科学机制,弘扬与时俱进的科学精神,不断提高提案工作科学化水平,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服务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方面再创新的业绩。
11:36:0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武汉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批准杨付华副主席代表政协武汉市第十一届委员会所作的提案工作报告。 会议认为,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政协委员和提案承办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十一届市政协常务委员会创新工作方式,丰富工作内容,不断提高提案质量和办理实效,提案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在履行政协职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35:0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武汉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11:32:0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武汉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批准吴超主席代表政协武汉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会议认为,过去五年,市政协常务委员会团结带领全体委员在中共武汉市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齐心协力谋发展,尽心竭力惠民生,凝心聚力促和谐,为全面推进我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会议同意十一届市政协常务委员会提出的十二届市政协的总体工作思路,要求新一届常务委员会认真组织实施,为促进我市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作出更大贡献!
11:32:00审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武汉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关于十一届市政协常务委员会提案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
11:31:00大会审议通过大会各项决议。
11:31:00大会全票通过第三项建议案。
11:30:00一是完善社区安全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夯实社区应急管理基础。加强社区重大危险源排查、监测和管理,根据社区特点和易发生危机及灾害类型,制订适用性强、动态更新管理的社区应急预案,为居民提供完善的公共安全保障。培育发展社区志愿组织,协助承担政府公共服务事项、应急管理和社区活动,强化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完善社区应急投入保障机制,做到费随事走,支持社区采取多种措施提高社区应急能力。二是加强社区消防安全建设,提高社区抗御火灾能力。畅通社区消防通道,建立社区消防网络,完善社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提高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应对能力,加强社区居民的消防安全素质教育,适时组织社区居民开展火场逃生和灭火训练,提高消防应急和逃生自救能力。三是加强社区急救能力建设,构建院前急救绿色通道。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建设,实现“120”急救网络与社区医疗联网联动。加强社区医生、居民急救技能培训,完善社区急救器材配置。加大社区医疗功能宣传,提升社区医疗在居民中的可信度。四是加强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高社区抵御灾害能力。在加强新建社区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的同时,老旧社区应依托现有公共场所建立社区应急避难场所,逐步完善应急避难场所设施及功能建设,合理储备必要的社区应急物资,做好应急避难场所和应急避难知识的社区宣传工作。
11:30:00四、推进社区应急能力和服务管理体系创新,增强社区居民安全感幸福感
11:29:00一是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思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产业对人口调控的源头作用,推动从业人口结构置换。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人口合理分布。引导人口从主中心城区和次中心城区合理向新型功能区聚集,降低中心城区人口密度。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推动,加快中心城区与远城区一体化进程,提高远城区吸纳流动人口的能力,把富余劳动力尽量留在当地。二是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推进人口管理“重心下移”和人口社区属地化管理,完善“三级架构、四级网络”人口管理体系。建立区综治办总体指挥、街道综治办统一调度、社区人口综合协管员队伍具体执行的工作模式。探索向社会组织购买人口管理公共服务,推动人口管理由政府包揽向社会参与方向转变。积极引导物业管理参与基层人口管理,明确物业管理公司的义务和责任。三是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法。建立联络员报送信息制度,充分发动其主动申报流动人口信息。强化对出租屋业主的管理力度,明确出租屋业主的管理责任。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实有房屋、实有人口信息数据库和网络系统,整合公安、劳动、人口计生、房管、税务等部门的资源,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依法查处违规用工、恶意拖欠、克扣流动人口工资的行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供法律咨询服务,提高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维护好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落实流动人口均等化服务。
11:29:00三、推进流动人口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创新,加强和改善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
11:28:00一是建立“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整合社会救助资源。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民政、财政、卫生、教育、房产、司法、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部门参加的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二是建立以低保为基础,集所有社会救助于一体的全市救助管理信息平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重点开发“低收入家庭信息核查系统”,接入涉及家庭收入和财产的相关基础信息。三是适时调整和不断完善低保办法,重点完善低保准入和退出机制、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特殊困难人员分类施保机制、就业与帮扶工作联动机制。研究出台《武汉市城市低收入家庭认定实施办法》,明确救助对象收入与财产的计算方法,收入、金融财产和自有财产的认定标准。逐步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四是探索制定边缘困难群体的分层救助办法,对因病、因学致困家庭等低保边缘困难家庭,实行有效救助。五是积极实施劳动救助和就业援助。要通过发展性救助,特别是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让困难群众掌握一定的就业、创业技能,培养困难群众的“造血”功能,从根本上帮助困难群众改变生存状况。
11:28:00二、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创新,构建高效长效社会救助机制
11:28:00一是成立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城市绿道建设事关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建设,涉及到各城区以及规划、城建、园林、旅游、环保、水务、林业、渔业、农业等多个部门。建议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各区行政领导、市相关委办局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市园林局负责协调,负责推进城市绿道建设工作。二是科学编制绿道建设规划。建议由市国土规划、园林等部门组织专班,结合我市“十二五”相关规划尤其是《武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将实施绿道建设与城市市政设施建设、旅游发展有机结合,抓紧编制科学的绿道建设规划,明确绿道建设的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项目内容和完成时间,重点保障绿道建设的绿化用地,力争用3-5年时间初步建成武汉城市绿道系统。三是健全完善落实各项机制。健全完善责任机制,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相关区和部门,明确由“一把手”负总责抓落实;健全完善投入机制,采取“三个一”的办法,即市、区财政筹资一部分,向金融机构融资一部分,动员社会力量投入一部分,确保建设资金逐年到位;健全完善考核机制,将绿道建设纳入市、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绩效考核范围实行动态管理;健全完善管护机制,建立属地管理、社会参与、市民加入的管护体系,确保绿道建设运行成果。四是尽快启动2012年绿道建设。高标准启动武汉首条城市绿道——东沙绿道建设,重点抓好沙湖公园、武汉欢乐谷、省博物馆、武汉植物园等节点的休闲驿站建设,为城市绿道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11:27:00一、推进城市绿道建设,提高市民生活品质
11:27:00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宜居武汉、文明武汉、幸福武汉,这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以民生改善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建设“幸福武汉”,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需要不断改善市民生活环境,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提高社区应急能力。为此建议:
11:27:00第三项,关于加强绿道建设等惠民工程的建议案(草案)
11:26:00大会通过第二项建议案。
11:26:00一是进一步挖掘楚文化资源。提升东湖屈原纪念馆的陈列水平,结合磨山、楚天台、楚市现有的基础设施,进一步拓展楚文化内涵,高标准建设“楚文化公园”和“荆楚名人堂”,集中力量打造一台楚文化精品旅游剧。二是加快对盘龙城遗址的保护性开发和利用。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盘龙城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及遗址考古公园,加大投资力度,确保尽快建成。三是加大汉口租界历史风貌区的保护和维修工作,尽快启动江汉路片区、青岛路片区和八七会议片区的立面维修和重点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使其成为武汉展示近代历史的街头博物馆。四是打造毛泽东主席钟爱武汉、钟情大江的独特文化品牌。在武昌江滩或汉口江滩不影响防洪的地段,建设巨幅“毛主席畅游长江浮雕”,背景配以《水调歌头·游泳》的名家雕刻。五是继续打造文化东湖,逐步禁止东湖行驶机动车,建设步行东湖;开展国际性的环东湖自行车赛、龙舟赛、皮艇皮筏大赛。
11:26:00六、整合传统文化资源,展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
11:25:00一是完善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加强文化服务人员培训,探索实施从业资格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二是配好配齐乡镇综合文化站专职人员。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待遇,稳定基层文化队伍,培育基层文化骨干。三是设立城乡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社区从事文化服务工作,并对服务期满的毕业生报考文化部门公务员采取倾斜政策或定向招录。四是大力发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建立文化志愿者的选拔、培训、激励机制,鼓励引导大学生、高素质的退休人员参与文化公益性活动。
11:24:00五、加大力度,鼓励和引进文化人才,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11:24:00一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构筑健全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积极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过程中,率先在百步亭社区、常青花园社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此基础上,制定武汉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形成长效模式,逐步推广。二是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促进文化服务向农村基层的延伸和覆盖,同时要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单位的基本指标。三是加强各级文化馆和图书馆特别是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的建设,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
11:24:00四、加强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以城带乡均等发展
11:24:00一是各级政府要把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公益文化设施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制定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社会投资、文化惠民等相关政策体系。二是加强对文化事业建设费的征收管理。按〔中办发(2007)21号〕文的要求,从城市开发投资中提取1%的费用,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三是用政策引导,推动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提升市区文化馆、图书馆公共服务水平,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四是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实行以奖代补的政策,鼓励文化艺术剧团采取多种形式,向城乡免费送戏送文艺节目;鼓励广播电视媒体开辟文化惠民的项目、方式和平台,保障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文化消费权益。
11:24:00三、加强引导,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和激励机制
11:23:00一是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在“十二五”期间,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建设的投入,确保每年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对重大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项目和公共文化活动实行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和贷款补息等。二是设立地方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扩大有关文化基金和专项资金规模,提高各类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的比重。设立农村文化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三是优先安排重点文化建设项目,切实保障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建设经费。四是创新文化服务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准入标准,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和外资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11:23:00二、加大投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保障机制。
11:23:00一是科学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武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目标、实施工程、运行机制、领导责任和基本原则。二是强化领导、统筹发展。建立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评估考评体系、文化场馆考评细则和量化指标,并将每年评估考评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管理目标。三是创新机制,明确责任。建立由市委宣传部、发改委、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财政、规划、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会、妇联、共青团等单位组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各负其责,促进发展。
11:22:00一、加强领导,强化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导作用。
11:22:00为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提出如下建议:
11:22:00近年来,我市公共文化事业有了较快地发展。特别是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城乡文化一体化网络建设不断改善,为我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亟待加强和解决的问题:一是政府的主导和统筹的力度还不够;二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机制还不完善;三是激励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机制还不配套;四是城乡公共文化的统筹发展还不协调;五是传统文化的整合和挖掘还不充分;六是公共文化的人才和队伍还有待加强。
11:21:00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我市“十二五”期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推进“幸福武汉”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11:21:00第二项。关于完善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幸福武汉”建设的建议案(草案)
11:21:00大会全票通过第一项建议案。
11:20:00五、着力健全工业强劲增长的服务体系。深化工业项目行政审批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工业项目审批流程,最大限度减少审批部门的自由裁量权,对工业项目严格实行全程代办制,真正实行零收费,解决“零收费”后部分事业人员的安置问题。建立统一规范的项目审批中介技术服务市场及网络平台,对市场准入、收费项目及标准等强制约定,加强对不规范中介机构监督管理,全面实行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的脱钩。同步规范水、电、气、消防等垄断行业服务行为,制定标准化服务流程,确定最短办事时限,向社会公开并接受监督。进一步强化各区、开发区推进工业发展的主体责任和目标任务,纳入每年的全市绩效目标管理。
11:20:00四、着力发展壮大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实施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壮大工程,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总量上规模、结构上档次、质量上水平、管理上台阶。健全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培育发展100户重点中小工业企业和100户民营科技企业。切实降低准入门槛,不断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加快建立以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多层次信用服务体系。扩大企业债券融资规模,积极争取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争取国家批准设立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筹划设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尽快建立武汉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深入推进全民创业,打造创业活动品牌,落实创业示范基地租金补贴政策,充实创业基地服务功能,推进市级创业示范基地创建。
11:20:00三、着力推进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一是着力打造“四大工业板块”,依托中国光谷打造“世界光谷”;依托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汽车生产基地和现代制造业基地;依托天河机场建设临空经济区;依托武汉新港、化工新区,建设重装设备基地和生态化工园区。二是大力推进远城区新型工业化。加大远城区工业发展的统筹引导力度,树立全市工业一盘棋的思想,通过项目的审批立项引导工业项目的集聚发展,实行错位发展,避免无序竞争,力争使每个远城区形成1-2个特色产业集群。加大对远城区示范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力度。加快规划的批复力度。建立远城区示范园区的基础设施项目库,列出专项资金,根据各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和进度给予支持,尽快建立完善的水、电、路、气、污、讯、网等基础设施。三是加快推进中心城区都市工业转型升级,逐步腾退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都市工业园区聚集发展,积极创建“2.5”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
11:19:00二、着力扩大工业投资规模。全面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业投资力度的意见》,确保“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投资实现万亿目标。充分挖掘现有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潜力,引导和鼓励企业瞄准行业先进技术,加快技改的频率和步伐。统筹做好全市重大工业项目策划、引进,坚持“大招商、招大商”,调整充实招商机构,组建招商局并提升规格,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对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具有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增加财政资金对工业发展的投入,根据经济发展的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重点工业企业和项目,引导民间资金投入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多渠道筹集工业投资资金,用好本地商业银行、信托机构等这些“第二财政”,建立重点企业、优势企业融资绿色通道,提供最直接、最快捷的融资信贷支持。
11:19:00一、着力调整和优化我市工业结构。一是做强做大传统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全面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促进优质资源向重点产业集中。积极应用高新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支柱产业,不断提高传统支柱产业装备和生产水平。实施大公司、大集团和精品名牌战略,围绕大企业延伸壮大产业链,提高本地协作配套能力。二是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认真落实15个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组织实施“十二五”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进一步强化财政税务扶持力度,用足用好与新兴产业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扶持新兴产业发展。
11:18:00为此,我们必须把全力推进工业持续强劲增长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夯实基础。建议:
11:18:00尽管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先进城市相比,与创建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工业结构不优;二是投入相对较弱;三是产业配套能力和竞争力还不强;四是项目行政审批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11:18:00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动大产业、大项目、大基地建设,工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新成就。一是总量迈上新台阶。二是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四是对全市经济社会贡献更加凸显。
11:16:00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将我市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必须要有强大的工业基础作为重要支撑,必须聚智聚力推进我市工业持续强劲增长。
11:15:00第一项建议案,关于把握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战略要求 推进我市工业持续强劲增长的建议案(草案)。
11:14:00大会审议通过建议案。
11:12:00大会听取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
11:10:00大会选举,王少雄 当选秘书长。
11:10:00大会选出,副主席:李传德 郭粤梅 江中联 侯晓华 石大鸿 黄卫国 吴勇 张文彤
11:09:00大会选举吴超当选新一届政协主席。
10:59:00大会报告计票结果。
10:55:00大会即将宣布选举结果。
10:29:00大会中场休息。
10:19:00大会开始计票。
09:56:00现在大会开始投票。
09:45:00今年政协选举采用电子票,计票快、但对于填写的要求比较高。
09:34:00现在委员们正在填写选票。
09:22:00大会正在选举政协武汉是第十二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
09:19:00今天投票是采用电子投票箱。电子选票由电子投票箱,归类交换机和服务器,对选票进行归类和筛选,最终统计出票数。
09:11:00大会通过监票人、总监票人名单;
09:07:00大会现在通过选举办法;
08:53:002012年1月8日上午,政协武汉市十二届一次会议闭幕。长江网将全程网络直播,目前直播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