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2011专题 > 建设文化武汉 > 评论集锦

《2010·中国步伐》系列述评:文化发展的脚步

2011-09-22 14:15我要评论
分享到: 6.02K
字号:T|T
光明日报    袁隆平、李嘉诚、姚明、杨利伟、郎朗……50位中华名人脸谱浓缩为30秒钟的“国家形象”——2010年,由国务院新闻办推出的第一部“国家形象宣传片”在西方主流媒体播出。虽然只是短短的30秒,却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只是短短的30秒,却是中国主动、自信走出去的又一大步。它用自然、生动、亲切的自我展示,大胆尝试着一种新的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方式。

  这巧妙的创意,与国际金融危机期间CNN播出的那段“中国制造”形象广告如出一辙,带给世界震撼力、亲和力。

  2010年,中华文化前行的脚步依然铿锵有力。泱泱中国,气象万千,古老文明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历代先哲圣贤领悟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天,中国人秉承前人的智慧精髓,用无迹无痕、渗透滋养的中华文化和那些触手可及的“中国产品”一起,传扬着当今中国的风采,化解障碍、弘扬和谐,诠释着中国“经济腾飞”背后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动因。连美国《纽约时报》也赞叹:“中国正在用传统文化来创建一个更加温暖和更加积极的中国社会形象。”

  文化,对外是国家的名片;对内是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滋养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它教给我们仁爱,它告诉我们包容,它让我们追求和谐平衡,它赋予我们天人合一的智慧。2010年,当世界金融危机继续对全球经济产生深度影响时,当我们被逼得不得不一面应对外部压力,一面调整内部结构时,我们做出了很好的业绩,不仅为世界经济的回暖贡献了力量,也在此过程中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加合理。在这其中,文化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从“善良敦厚”到“淡定自信”,中国人正彰显出当代的精、气、神,展现出既传统又新鲜的国家形象。

  2010年的中国,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非上海世博会莫属。184天,7000多万海内外参观者把足迹留在黄浦江上200多个场馆,这真是一次胜友如云的世界文化盛宴,是一次文明与文明对话的狂欢节日。当100年前,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第一次畅想“中国举办世博会”时,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这只能是少数先驱者的一个梦想。如今,我们在全球经济萎缩的大背景下,圆满漂亮地实现了这一梦想,这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借鉴力、文化传播力、文化自信力,不仅百年前的先人没有想到,三十年前的我们自己没有想到,就连今天的世界各国,都感到出乎意料。

  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中华文化曾经负重前行;如今,当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时,我们迫切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30余年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一方面,随着国力的增强,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力、物力、财力,让中国有了强大的经济硬实力;另一方面,新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多元文化,又筑造着无形的文化软实力,塑造着新时代的国魂民韵。

  2010年,文化惠民工程继续稳步推进,从物质利益的共享到精神文化的共享,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文化的权益。不管是面向普通百姓的“大舞台”、“大展台”或“大讲堂”,还是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共享、农村放映、农家书屋、西部助学、电视进万家等等文化措施,公益性文化建设带给老百姓滋润心灵的“文化春雨”。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轮驱动”,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坚实的步伐。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300多家国有文艺院团转制为文化企业,一批区域性龙头演艺企业逐渐形成;6800家民营剧团扎根基层,用带有鲜活乡野气息的优秀剧目,繁荣了基层演出市场、丰富了城乡文化生活。

  早已越过“温饱线”的中国,孕育着文化产业的极大潜力。2010年,电影《唐山大地震》创造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里程碑,“23秒,32年”,揭开那尘封的往事,也收获了6.65亿元的国产片票房。从电影到电视,从网络到出版,涌现出一批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气韵的优秀文化作品。以“文”化人,弘扬主旋律,体现多样化,记录民族复兴足音,讴歌时代精神。文化产业快步向前,17家文化企业上市、中国电影票房成功突破100亿元、文化产业首次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

  2010年,京剧、中医针灸成功入选“联合国非遗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34项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中国的精粹文化得到世界的认可,也再一次唤醒我们精心呵护的意识,不能让传统文化在当代止步成为绝响。2010年,从历史书籍的热卖,到百家讲坛的兴盛;从国学的回归,到经典的诵读,当代中国人寻根问祖、继承文脉,在生活大大改善后反而更加有意识地追寻“我们是谁”的命题,有意识地从文化、精神的诸多观念上,涵养自己的民族特性。

  当时光开启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时,当我们脚下的这片千年沃土热切渴盼精神复苏、民族复兴的甘霖时,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深厚的中华文化给了我们前行的底气,给了我们发展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

  本报记者 张玉玲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袁隆平、李嘉诚、姚明、杨利伟、郎朗……50位中华名人脸谱浓缩为30秒钟的“国家形象”——2010年,由国务院新闻办推出的第一部“国家形象宣传片”在西方主流媒体播出。虽然只是短短的30秒,却向世界传递出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只是短短的30秒,却是中国主动、自信走出去的又一大步。它用自然、生动、亲切的自我展示,大胆尝试着一种新的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方式。

  这巧妙的创意,与国际金融危机期间CNN播出的那段“中国制造”形象广告如出一辙,带给世界震撼力、亲和力。

  2010年,中华文化前行的脚步依然铿锵有力。泱泱中国,气象万千,古老文明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历代先哲圣贤领悟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今天,中国人秉承前人的智慧精髓,用无迹无痕、渗透滋养的中华文化和那些触手可及的“中国产品”一起,传扬着当今中国的风采,化解障碍、弘扬和谐,诠释着中国“经济腾飞”背后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动因。连美国《纽约时报》也赞叹:“中国正在用传统文化来创建一个更加温暖和更加积极的中国社会形象。”

  文化,对外是国家的名片;对内是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博大精深,滋养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它教给我们仁爱,它告诉我们包容,它让我们追求和谐平衡,它赋予我们天人合一的智慧。2010年,当世界金融危机继续对全球经济产生深度影响时,当我们被逼得不得不一面应对外部压力,一面调整内部结构时,我们做出了很好的业绩,不仅为世界经济的回暖贡献了力量,也在此过程中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更加合理。在这其中,文化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从“善良敦厚”到“淡定自信”,中国人正彰显出当代的精、气、神,展现出既传统又新鲜的国家形象。

  2010年的中国,最浓墨重彩的一笔,非上海世博会莫属。184天,7000多万海内外参观者把足迹留在黄浦江上200多个场馆,这真是一次胜友如云的世界文化盛宴,是一次文明与文明对话的狂欢节日。当100年前,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第一次畅想“中国举办世博会”时,在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这只能是少数先驱者的一个梦想。如今,我们在全球经济萎缩的大背景下,圆满漂亮地实现了这一梦想,这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借鉴力、文化传播力、文化自信力,不仅百年前的先人没有想到,三十年前的我们自己没有想到,就连今天的世界各国,都感到出乎意料。

  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中华文化曾经负重前行;如今,当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时,我们迫切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自信。改革开放30余年积累的坚实物质基础,初步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一方面,随着国力的增强,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力、物力、财力,让中国有了强大的经济硬实力;另一方面,新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多元文化,又筑造着无形的文化软实力,塑造着新时代的国魂民韵。

  2010年,文化惠民工程继续稳步推进,从物质利益的共享到精神文化的共享,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文化的权益。不管是面向普通百姓的“大舞台”、“大展台”或“大讲堂”,还是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共享、农村放映、农家书屋、西部助学、电视进万家等等文化措施,公益性文化建设带给老百姓滋润心灵的“文化春雨”。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轮驱动”,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坚实的步伐。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300多家国有文艺院团转制为文化企业,一批区域性龙头演艺企业逐渐形成;6800家民营剧团扎根基层,用带有鲜活乡野气息的优秀剧目,繁荣了基层演出市场、丰富了城乡文化生活。

  早已越过“温饱线”的中国,孕育着文化产业的极大潜力。2010年,电影《唐山大地震》创造了中国电影的一个里程碑,“23秒,32年”,揭开那尘封的往事,也收获了6.65亿元的国产片票房。从电影到电视,从网络到出版,涌现出一批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气韵的优秀文化作品。以“文”化人,弘扬主旋律,体现多样化,记录民族复兴足音,讴歌时代精神。文化产业快步向前,17家文化企业上市、中国电影票房成功突破100亿元、文化产业首次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升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

  2010年,京剧、中医针灸成功入选“联合国非遗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34项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中国的精粹文化得到世界的认可,也再一次唤醒我们精心呵护的意识,不能让传统文化在当代止步成为绝响。2010年,从历史书籍的热卖,到百家讲坛的兴盛;从国学的回归,到经典的诵读,当代中国人寻根问祖、继承文脉,在生活大大改善后反而更加有意识地追寻“我们是谁”的命题,有意识地从文化、精神的诸多观念上,涵养自己的民族特性。

  当时光开启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时,当我们脚下的这片千年沃土热切渴盼精神复苏、民族复兴的甘霖时,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深厚的中华文化给了我们前行的底气,给了我们发展文化的自觉、自信、自强。
分享到: 6.02K
合作网站

网站简介网站地图版权说明豁免条款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