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2011专题 > 改善投资环境 > 大家谈

那格瑞恩: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2011-06-07 09:34我要评论
分享到: 6.02K
字号:T|T
(长江日报)3日下午1时30分,在走进武汉工厂不过1小时左右,德尔福派克线束业务亚太区总经理那格瑞恩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那格瑞恩接受记者采访


 百忙之中“打飞的”专程来武汉谈一谈,充分显示那格瑞恩对武汉的重视。他说,武汉工厂是德尔福派克的后起之秀,见证着中国汽车大势的脚步,眼看着一点点长大,强身健体。“我会呵护它,在中国的事业中担当重任。”

    操着熟练的英语,态度谦和,谈全球见闻,谈工作,谈家庭,还能谈谈近两年最流行的歌曲《nobody》。在那格瑞恩身上留下了跨国企业多年工作刻下的国际化烙印。

    那格瑞恩说,在上海亚太区总部的同事中,有太多的亚洲人,美洲人,欧洲人。大家关心的只有业务,而忽略了来自不同国度的隔阂。“中国的形势,加快了我们的融合。”

    任亚太区总经理很自豪

    记者:去年,中国汽车销售1800多万辆,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国,几乎所有的汽车品牌都在中国有投资,这是零部件企业的大利好吧。

    那格瑞恩:确实是这样。我们很庆幸,在1993年就开始计划进入中国市场,得到了发展的先机。

    记者:和10多年前相比,德尔福派克在中国的业务结构有没有变化?

    那格瑞恩:变化很大。初来中国,我们只是给1-2家汽车品牌提供产品,且大部分出口,现在我们主要针对中国国内市场,出口只占到总量的10%以下。

    记者:德尔福派克内部,对亚太区的发展有什么要求?

    那格瑞恩:不瞒你说,就在今天上午,我们全球大老板还在电话里督促我,要求未来几年亚太的业绩再大幅增长。可以肯定的是,未来5-8年德尔福在中国的业务增长率要比欧美区域更大,因为其他市场大部分都是维持甚至下滑,只有中国在上升。

    记者:那您担任亚太区的总经理,地位很重要,是不是很自豪?

    那格瑞恩:是。(笑)现在亚太的业务势不可挡,在我们集团内部亚太区的管理团队特别受关注,我自己也特别高兴。

    记者:受关注也是一种压力,特别是来自业绩上升的压力,您怎么看压力?

    那格瑞恩:压力当然有,在这么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保住第一的位次,相当不容易。但是中国区域的前景实在是不可估量。需求造成无限可能,所以现在更强烈的是一种渴望,和在中国一试身手的决心。

    武汉工厂是我们的爱子

    记者:在德尔福派克的中国业务中,武汉工厂属于什么水平?

    那格瑞恩:2008年我们在武汉投资开始生产,目前是德尔福派克在中部的唯一工厂。今年5月,我们在武汉增资扩产,新厂生产面积将达到1.8万平方米,是过去的2倍多,未来2-3年内,我们还计划要在武汉建工程中心,大力发展本地的工程设计能力,成为华中重要战略基地。

    记者:在中国11个工厂中,武汉的业绩怎么样?

    那格瑞恩:具体的数字我不方便透露。但我举一个例子,下周德尔福派克一年一度的“杰出周”上将公布派克全球杰出领导人奖,针对工厂总经理这个级别,全球只有3个人获得,其中唯一“亚洲代表”就是武汉分公司的总经理张华。

    记者:您6次来到武汉,对武汉的印象怎么样?

    那格瑞恩:我觉得一次比一次变化大,从机场的变化本身就看得出来。

    我还要特别感谢武汉开发区,我们厂房都由开发区帮忙建造,然后租赁给我们生产运营,还积极帮我们解决新厂员工宿舍、招聘、交通出行等问题。我们更没有理由不在武汉好好干。

    中国管理层也能当全球高管

    记者:德尔福派克在中国11家工厂的厂长,几乎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这与一般外资企业“老外”当一把手,或者找些外籍华人的情况不同,为什么?

    那格瑞恩:中国有一句老话是什么来着?对,“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在中国运作,我们需要的是深入了解中国市场与文化的、符合整个公司价值观念的人才。

    目前德尔福派克在中国的工厂里,基本上从总经理到各个方面的管理人员是百分之百的中国本地人才。实践证明,他们的工作业绩很好。

    记者:这些本土化人才,能上升到什么级别?

    那格瑞恩:不局限在中国区域。从2008年起,我们就不断提拔优秀的中国籍管理人员成为全球高管,不仅负责中国业务,也负责亚太区业务甚至全球业务。这方面我们在业界也是得到非常强烈的认可。依托我们全球化的运作平台,这些中国高管迅速成长。

    技术“中国首创”将成为趋势

    记者: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一度是让市场换技术。有一种声音说,外国企业拿到中国的都是相对落后的技术,这点您怎么看?

    那格瑞恩:这其实是有一定误解的。外资公司到中国发展之初,由于中国市场还是起步阶段,许多技术是直接从国外引用,比国外的最新技术有个时间差。但现在,中国市场的发展,逼得参与者要在中国首创最新技术。

    记者:您能举个例子详细谈谈吗?

    那格瑞恩:最近我们在北美,为全球第一款量产的电动车CODA提供了高压电气系统和接插件,这代表未来新能源车的发展方向。而这套系统,是由德尔福派克在上海的亚太区工程中心研发的。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让上海的工程中心完成这么重要的业务?

    那格瑞恩:新能源车代表汽车工业的走向。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强调“中国创造”,这些年已经培养了大批的研发团队。因此,当接到这个业务时,总部决策是时候让中国团队练练手。

    记者:决策过程中有没有不同的声音?

    那格瑞恩:肯定有,但是我们看到中国整体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关注,要想将来进入这个市场,亚太区域必须具备独立研发的力量。

    记者:上海的工程中心和北美相比,毕竟建立晚,实力能达到要求吗?

    那格瑞恩:这个中心2004年年底落户上海,历经7年多的发展,已经为亚太乃至全球的整车厂服务,目前储备近800名专业工程人员,其中许多人都被送到北美和欧洲的工程中心进行过培训,而且德尔福完备的全球工程网络和雄厚的研发资源,随时支持亚太。

    中国企业家要开放些

    记者:我们采访许多中国企业家,他们接受采访时很谨慎,顾虑很多,不太愿意展示自己的个性,不像您,很爽快地接受采访。您觉得,这是中外企业家的性格差异吗?

    那格瑞恩:可能中国企业家更内敛,老外们更愿意张扬自己的个性,也许是文化差异吧,当然,企业家的个性也要和企业特点很好地融合。

    记者:您眼中的中国企业家和外国企业家有何区别?

    那格瑞恩:中国企业家很优秀,很聪明,很好学,所以在国际上中国企业的身影越来越多。但是我觉得,做百年企业,中国企业家可能还应该专注于未来的成长趋势和技术含量,而不是暂时的规模化或者多元化。

    记者:您能具体解释一下么?

    那格瑞恩:有不少中国企业会比较喜欢多元化。多元化也不是不好,但在现在充分竞争的环境下,把优势资源尽可能集中,才有更大的把握做大做强。

    德尔福以前的产品比较分散,在2005年进入重组后,我们进行了一系列市场调研后,把全球产品线从119条精简到35条,不再单纯看重规模,而更注重技术,更精简更专注。

    相互信任是合资企业磨合的基石

    记者:在很多中外合资企业中,如何融洽处理中外双方的利益和关系是个头疼的问题,德尔福派克中国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

    那格瑞恩:德尔福派克中国虽然是德尔福控股(80%股份),但在管理上,我们中外双方一律平等。我们做的决定不是说对哪一方有利,而是说怎样才对这个注册在中国的合资企业未来的发展最有利。

    合资双方的互相信任是最重要的,许多人认为在中国谈生意,吃吃饭,喝喝茅台就可以了。但其实不是,信任是一种承诺,需要我们投入时间和耐心,以诚待人。

    记者:现在有的合资企业中,哪怕中外股东的股份比例是5:5,但外方可以通过关联交易、技术转让费等,拿到多于中方的利润。就如何提高中方股东的利润,您有什么建议吗?

    那格瑞恩:中国企业要发展壮大,要先输血,再造血,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是任何行业发展能否立足的根本。我们很欣喜地看到中国的汽车自主品牌在今年不断地发展壮大,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很快,不断推出适合中国市场的首发新车型。

 

责编:金鑫

分享到: 6.02K
相关阅读
合作网站

网站简介网站地图版权说明豁免条款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