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重冶董事长钱菊生
第一桶金:天上“掉下”3000万
记者:装备制造业的门槛很高,资金需求量大。第一桶金从何而来?
钱菊生:2003年我从单位辞职创业,生产大型板坯连铸机为核心的机械成套设备。当时100多万元起步,租用武重的闲置厂房,零部件制造外包,自己负责接单。
那时候,中国钢铁行业正逢高发展期,一台上千万元造价的连铸机需求旺盛。很快我就拿到1亿元订单,3000万元的预付款也打到了公司账上。没想到,此时,全国掀起一场钢铁宏观调控,要求压产。由于属于不可抗力,不需要承担任何违约责任,巨额预付款我完全可以自由支配。
记者:一夜之间“暴富”,当时想怎么花这笔钱?
钱菊生:我拿着3000万元,到阳逻开发区买了土地,买设备,建生产基地。半年时间厂房竣工设备到位,具备开工能力。还请了德国、日本最高技术水准企业合作,引进顶级技术,3000万元差不多都花光了。
记者:为什么去投资实体产业?
钱菊生:从事钢铁行业多年,我觉得这是一国立国之本,“解禁”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事实证明,就在半年后,钢铁行业重振,订单“风起云涌”,价格也水涨船高。
这时候,我找到曾经下单的“老东家”,告诉他们只要支付原来订单的尾款,即按原价制造连铸机,对前期他们投下的3000万元“认账”。
记者:从一个企业的角度,这样做损失了很大的效益。为什么如此去做?
钱菊生:我就是靠反其道行之,打重冶品牌。看似损失了一点,但赢得了更多的信誉和订单,站稳了脚跟。
靠政府减税不可能成为“500强”
记者:很多民营企业都反映,经营很艰难,希望政府出更多政策扶持。你怎么看?
钱菊生:一个生命力强的民营企业,不需要政府输血。永远靠政府减税、补贴的企业,不可能成为中国500强、世界500强。
但是企业发展的环境需要净化,这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需要。因为,哪怕是身体健康,有细菌侵入也容易生病,影响发育的速度。现在武汉市开展的“治庸问责”就很好。
武汉现在缺乏中国500强,世界500强,我觉得政府应该有选择的扶持一些真正有品牌、有竞争实力的企业,关键时刻甚至应该“拔苗助长”。
记者:8年前草创,现在规模翻了几翻,为什么发展这么快?
钱菊生:我们喜欢在危机时出击。2004年“铁本事件”后许多同行“歇工”等待转机,我们去扩大了生产线。2008年金融危机时,很多人观望,我们又出手,改变单纯生产冶金设备的局面,进军模具产业。现在,在国内生产成本和产能过剩的双重危机下,再加上日益坚挺的人民币,我们又做好了走出国门的准备。
记者:从重冶的发展轨迹来看,每一次的危机都转化成了商机。
钱菊生: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企业家要善于把握机遇,但这些要靠眼光决定。美国上千家企业都给通用配套,却没有变成上千个通用。有时候,哪怕做贴牌和加工,只要做成那个最强的,就永远不会被淘汰,在市场上存活下来。
上下游整合才不会碰到“天花板”
记者:很多民营企业为了发展,会采取多元化,您怎么看待多元化?
钱菊生: 创立初期,我们定位做重型冶金装备,随着行业饱和,行业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很难再进行快速扩张,基本上碰到了发展的天花板。实践证明,必须多元化才能发展快。
网站简介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豁免条款 | 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