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2011专题 > 改善投资环境 > 500强在武汉

世界500强将商业课堂开到了家门口

2011-04-03 14:26我要评论
分享到: 6.02K
字号:T|T
昨日,世界畅销的德国产“百乐顺”饼干,搭乘沃尔玛这趟“国际专列”,驶向武汉沃尔玛万达店。同时,一件件新款的“猫人”内衣,也借助这趟“专列”,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国……

    将国际新品引入武汉,又把产地标有“武汉”字样的商品带出国门———扎根武汉的洋超市,不仅悄悄地改变着市民的生活、口味,还一步步将武汉产品推向国际大舞台。

    眼下,500强中的商业企业涌入武汉。其中坐全球商业前3把交椅的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已悉数到达,百安居也在武汉安营扎寨。他们已在江城开出9家店。

    武汉市商业局统计数据显示,该市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超市总销售额为122.03亿元,其中沃尔玛两家店5亿元、家乐福6.1亿元。

    其实,早些时候,武汉曾被来这里开店的外埠投资者称为“百慕大三角”:新加坡在华投资的唯一一家百货业———武汉长江广场购物中心,港资的佳丽广场、天合百货,上海投资的上海商城和台资的民意广场等,相继在江城败北。

    1998年,家乐福到汉“试水”成功,用事实改写历史,为500强入汉提供范本。

    由于武汉市场的贸易壁垒较低,且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排名居全国前列,又是中部市场桥头堡,500强中的商企对这里虎视眈眈。以往,它们在汉开店的节奏是:至少扎根一年再添“新丁”,而现在,像家乐福、沃尔玛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在选址、开新店。“确实不可小视。”面对这群外来客,武汉本地商业企业反复研究后认识到:“它们就是设在家门口的课堂。”

    武汉连锁经营协会会长程军说:“这些企业成功的秘诀在于低价位商品和贴近老百姓的服务。”

    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等进入武汉后,虽然都遵循其基本的经营模式,但也入乡随俗。为迎合消费者喜欢挑选的特点,家乐福增加了货架上同类商品的供应量;针对自行车是中国家庭主要交通工具的特点,沃尔玛、家乐福出售的食品多为小包装,矿泉水也大多为散装(在欧美通常是整箱销售);此外,家乐福90%以上的商品来自于本地供应。“其实,外资商企是通过后台支撑来降低成本、降低售价的。”程军说。

    由于具备规模化经营和全球采购的优势,洋超市能拿到更低的进货价格,在与本土企业的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

    在不断学习的同时,本地企业开动脑筋,在创新上下功夫。去年,中百仓储加入世界杂货商联盟,获得与沃尔玛、家乐福等一样的产品低价采购权,从而增加了自己的竞争筹码。

    在竞争中,本地商企取得了不小进步,特别是在业态上有了长足发展。以往,本地商家百货“一统天下”;现在,国际上流行的商业业态基本上都在这些企业中“发芽”,如便民超市、会员制大卖场等。以往,本地超市只知道别人生产什么,自己就卖什么;现在,中百仓储、武商量贩等都拥有自己开发的自有品牌,将部分工业利润化为自己的利润。此外,在细节服务上,本地商家也都开始效仿洋超市,如开辟大型停车场等。

    程军感慨道:“500强对提升武汉商业水平的最大贡献在于,它们给武汉商企带来了生存压力,而这种压力最后演化成本地商企发展的原动力。”

分享到: 6.02K
合作网站

网站简介网站地图版权说明豁免条款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