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2011专题 > 开发区20年 > 最新报道

武汉开发区20年“以小博大”上演传奇

2011-05-16 12:37我要评论
分享到: 6.02K
字号:T|T
(武汉晨报)500多年前,汉水改道从龟山北麓入长江,形成汉口、汉阳,武汉“三镇”格局由此发轫。

  100多年前,“汉阳造”诞生,记录着武汉和中国近代工业的一度辉煌。

  20年前,在沌水入江处的沌口、沌阳,武汉人在阡陌纵横的乡村上建设“汽车城”,开始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武汉新城。

  20年后,“汽车城”长成“中国车都”。工业区规范有序,气度恢弘;生活区整洁便利,草木葱茏。

  “武汉·中国车都”的崛起,凝聚了开发区无数建设者的心智和汗水,见证了中国和武汉一段改革开放的历史。

  昔日偏僻乡村,今朝中国车都

  1991年5月16日,“汽车城”在沌口动工。

  1993年4月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设立10平方公里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是我国中部首批“国家级”开发区,武汉赢得了30万辆轿车项目花落武汉的殊荣。

  2000年4月,国务院批准在武汉开发区内设立湖北武汉出口加工区。

  2003年,科技部批准武汉开发区为国家电动汽车研发、产业化及示范运营基地。

  2006年8月,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批准在开发区设立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

  2010年2月,工信部批准武汉开发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0年间,从昔日黄土岗地,到今朝的“中国车都”,武汉开发区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

  该区是全国首家以汽车产业为主体的开发区。目前,武汉开发区汽车产业成为全市唯一的一个千亿元大产业。神龙、东风本田和东风自主品牌三个整车厂产能达到100万辆,如三足鼎立,支撑起汽车工业架构;与此同时,汽车零部件企业、汽车研发机构也快速向这里汇聚,“武汉·中国车都”实至名归。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也正在快马加鞭,“车都”也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不仅如此,开发区还形成了电子电器、造纸印刷、食品饮料、新材料等五大产业,引进包括3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内的2800家中外企业入驻,投资总额达1200亿元,带动着蔡甸、汉南等诸多周边地区快速发展。

  截至2010年底,开发区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497亿元,累计实现财政收入60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0.1亿美元,进出口总额186亿美元。去年全年,武汉开发区实现工业产值1508亿,财政收入182亿,它用武汉市2.27%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市24.8%的工业总产值和13.1%的财政收入。武汉开发区抓住了历史机遇,实现了超常规发展。

  近3年来,武汉开发区发展与效率指标已稳居国家级开发区前十名,综合经济实力稳居中西部22个国家级开发区第一位。

  「转型升级」

  每5分钟6辆汽车下线,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1.5件

  日出东方,车行沌口。以东风公司为龙头的国内外汽车企业集聚于此,平均每5分钟就有6辆汽车下线,驶向全国各地。

  绿树掩映,道路整洁,现代厂房错落有致,如置身城市花园。这是一方宜业创业的乐土,不同肤色和语言的精英汇聚于此,知识创造财富的传奇在这里不断上演。

  二十年风雨历程,武汉开发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集约发展之路,以科技创新引领未来发展。一组数据见证了区域内企业的创新激情与动力:

  高新技术产业近6年来保持了年均25%以上的快速增长。

  2010年高新技术产值达到734.6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8.69%;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6%的历史新高,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1.5件。

  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东风电动汽车产业化示范基地等一批重点研发中心落户武汉开发区。东风乘用车自主品牌扬帆起航,实现了东风公司几代人打造中国品牌轿车的梦想。

  为了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武汉开发区管委会不断给企业输送“阳光、水分和营养”。从2002年开始,该区每年由财政列支3000多万元,专门奖励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如建立开发区科技创新基金,每年评选20位“开发区制造业创新拔尖人才”,为企业物色高端人才,建立银企座谈会制度,成立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等等。

  放眼今日之武汉开发区,一批传统产业在自主创新的号角声中转型提升;一批创新成果成为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抢占行业制高点的利器,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已成为各自领域的“领头羊”。湖北鼎龙化学公司打破了日本企业的垄断,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全球第三大专业从事信息化学品新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武汉天高熔接材料有限公司承担了国家陶质衬垫产品行业标准的制定工作,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衬垫制造企业;武汉晶泰科技公司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纳米晶格位错”技术对微钻产品进行深化研究和技术处理,大幅提高了微钻产品的寿命……

  「和谐发展」

  人均拥绿地18平方米,徜徉在“318国道最美路段”

  徜徉在武汉开发区的道路上,仿佛置身于花园道中。

  全长15公里的东风大道,两侧的绿化纵深足有40米宽,被誉为“318国道全线最美的路段”。这段景观路只是开发区良好环境的一个缩影。开发区兴建20年来,累计绿化总投资额5.1亿元,截至2010年底,全区绿地总面积111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2.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02平方米,在同类城区中排名第一。

  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武汉开发区不断提高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的标准和质量。2002年,该区在中西部22个国家级开发区中,率先获得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此后,开发区又于2007年获得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7年,武汉开发区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率先设立了环境保护奖。2009年,开发区又提出把“中英节能环保示范园区”和“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两园同建,在节能减排降耗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方面走在了国家级开发区的前列。

  传统的工业区往往伴随着“三废”的产生,武汉开发区如何兴利除弊、“变废为宝”?开发区人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先后投资100多亿元,建设集中处理污水和垃圾的基础设施。先期投资7802万元,新建了开发区新城污水处理厂,目前日处理污水5万吨。即将动工兴建的黄陵污水处理厂,总投资12903万元,规模为近期日处理污水5万吨。目前,日处理100吨生活垃圾的处理厂运转良好。

  2009年8月,武汉开发区首家五星级酒店后官湖半岛酒店动建;2010年5月,华中地区首家电子商务园动建;2010年6月,武汉经开万达广场隆重奠基;2010年12月,万科金域蓝湾房地产项目火爆开盘……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步伐令人目不暇接。

  管委会研究制定了扶持现代服务业的系列鼓励政策,积极推进商业地产、酒店、金融、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等项目,步入“成年”的开发区产业结构正在悄然“变脸”。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武汉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20年来,武汉开发区在经济建设高歌猛进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和服务水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年提高。沌口街农民人平收入从1995年的1900元,增加到2010年的11000元,年均增长12.4%.军山街全街固定资产投资从2006年6月的4000万元,提高到2010年的10亿元,人均收入由2006年的4150元上升到2010年的8377元。

 

分享到: 6.02K
相关阅读
合作网站

网站简介网站地图版权说明豁免条款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