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2011专题 > 开发区20年 > 最新报道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20年发展巡礼

2011-05-12 15:30我要评论
分享到: 6.02K
字号:T|T
(人民日报)5月的江城,莺飞草长,鲜花吐芳。在郁郁葱葱的树木掩映下,一座座明亮整洁的现代化厂房,宛如璀璨夺目的珍珠,镶嵌在这片生机蓬勃的土地上。迎风飘扬的斑斓彩旗,通向远方的平坦大道,拔地而起的高楼华宇……

  沌口,20年前还是一片野草丛生的黄土岗,自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这里诞生,她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经济发展奇迹,成为湖北经济的龙头,中西部地区首个千亿汽车产业诞生地,中国最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之一。

  致力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0年弹指一挥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区伊始,就致力于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把大力推动自主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培育产业新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

  武汉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罗长刚说,武汉开发区因车而建,因车而兴,作为国内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打造“武汉·中国车都”这一品牌,关键是提升汽车产业自主研发能力,实现由“武汉制造”向“武汉创造”的转变,争做“武汉创造”的先行者。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为鼓励企业积极自主创新,开发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经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给予重奖;组织科技企业积极开展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同时挖掘区内具有开发区特色的潜力较大的外资、新兴行业企业,培育后备资源。

  创新就要投入资金。从2002年开始,武汉开发区每年拿出不少于5000万元的资金,专门奖励那些致力于自主研发产品并获得较高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对于重大自主研发项目,开发区依托高校和开发区外的科研机构,设立人才流动站,为企业自主研发提供人才支持,每年设立不同种类的个人创新成就奖,鼓励研究人员投身自主研发项目。

  开发区每年为企业提供项目策划、技术引进、人才培训、专利申请、贷款融资等各方面服务,专门成立了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培育了100多家“信用联合体”,形成了200亿元的融资能力,带动了开发区内整体研发能力的提升。

  自主创新靠人才。开发区为高端人才提供最高500万元的创新创业资金、最高100万元的贷款贴息的创新创业扶持;提供最高每人每月5000元的生活资助和最高100万元的购房补助;提供配偶就业、子女教育、优质医疗和体育健身服务。每年开发区用于奖励拔尖企业科技人才的资金就达上千万元。

  创新成就了区内企业的辉煌。区内企业东风汽车公司先后投入技术开发经费21.4亿元,开发各类车型1960个,申请专利77项,均居汽车行业前列,其中专利申请数量位居全国汽车行业第一。

  东风电动车公司在多能源动力总成、动力总成机电耦合技术、整车集成和优化匹配技术、仿真分析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目前,东风电动汽车产业园已获批为国家电动汽车产业试点基地,该公司项目申报、受理及取得授权的各类国家专利达30项。

  康明斯东亚研发中心由美国康明斯公司与东风汽车公司合资组建,是中国发动机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的专业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到目前累计投资已逾3000万美元,三期工程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到四期工程建设结束时,武汉研发中心将成为仅次于美国总部技术中心的康明斯全球第二大研发机构。

  从“武汉制造”到“武汉创造”,各大汽车公司纷纷在研发方面投入重兵。东风有限研发中心、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东风本田中国研发中心等30多家研发机构相继落户,全区汽车产业的研发和增值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开发区高新技术产值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目前形成千亿元产业1个、百亿元企业3个。2010年开发区工业总产值1508亿元,高新技术产值734亿元,占比48%。

  为企业发展提供优质环境和全方位服务

  以国际规范为准绳,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做到“用最好的环境、最佳的服务,让投资者获得最大的回报”,是武汉开发区一贯的追求。

  罗长刚表示,开发区管委会主要是为企业、研发机构营造完善环境的“导演”和“保姆”,我们致力于建立政府—企业—学研机构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政府从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再进而提升为创新型政府。我们要为客商提供最优质的投资服务,让投资者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走进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给人感受最深的就是从领导到员工都有强烈的发展意识和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意识,人人都有发展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在这里看不到推诿扯皮、观望等待,听不到牢骚抱怨。看到的是他们为投资者服务忙碌的身影,听到的是“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千条线万条线,发展是主线;千问题万问题,发展中解决问题;千困难万困难,不发展才是最大困难”只争朝夕求发展的心声。 

  “亲商、安商、富商”在武汉开发区蔚然成风,“上门服务、跟踪服务、马上办”,开发区人时时处处为投资者提供方便。在项目引进和建设环节,该区进一步完善“三大服务体系”——项目审批“全过程”服务、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项目投产后“全天候”服务,对项目引进和建设实行“限时全程代理制”。

  2003年7月,东风本田来武汉投资,从签约到完成生产准备不过7个月。那段时间,开发区十几个职能部门设起临时办公室,专项专人服务,确保东风本田项目建设按期启动。短短两年多,东风本田已向开发区贡献产值100多亿元。有感于武汉投资环境好,本田公司增资28亿元,新建一条年产20万辆轿车生产线。2010年,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年纳税额跃居湖北省第二位。

  国内家电巨头格力集团对把第八个空调器制造基地项目放在什么地方一直犹豫不决。2010年5月,该公司总裁董明珠到武汉开发区后,优美的环境、一流的服务将她打动,留下了该项目。格力与先期投产的海尔、美的这些世界知名民族品牌,构成全国重要的家电制造基地,将在“十二五”期间把家电及配套产业打造成开发区第二个“千亿产业”。

  5年来,开发区累计新批项目355个,投资总额达到631.5亿元。投资76亿元的东风本田第二工厂24万辆生产基地、投资70亿元的神龙第三工厂、投资30亿元的格力电器生产基地、投资28亿元的名幸电子、投资6亿元的美的小家电、投资5.2亿元的东风有限研发中心等一批战略性重大项目相继入区并开工建设,进一步夯实了开发区的发展基础,积累了发展后劲。

  2010年,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508.42亿元,同比增长36.80%;实现销售产值1469.45亿元,同比增长32.4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8.67亿元,同比增长32.20%;实现财政收入182.80亿元,同比增长74.19%。

  集约开发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

  武汉开发区紧紧围绕经济发展,不断探索集约用地新途径,以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由原来的“拣到篮子就是菜”,转向重视单位产出,追求引进项目的规模效应;重视质量产出,追求引进项目的科技含量;重视产业配套,追求引进项目的关联效应。

  着眼这一思路,该区近年努力追求“单位土地面积经济产出量最大化”。瞄准高科技、大项目,着眼特色产业,变“粗放式开发”为“集约型经营”,使一批高产值、高科技、高关联度的企业在全区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渐提高。

  为实现引进大项目、培植大企业、树立大龙头、促进大发展的目标,按照节约用地的原则,武汉开发区对工业项目供地划定了投资强度、行业用地标准、容积率、建筑系数等多项硬指标,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现有土地存量改扩建。

  过去开发区倡导入区企业建筑密度不高于40%,绿化率不得小于25%,建花园式工厂。如今,为节约资源提高单位产出,开发区要求新入区项目建筑密度不得低于50%。开发区提出了新批工业项目的最低投资强度调整为300万元/亩,实际新批工业项目的投资强度已达到370万元/亩,达产后的产出规模为500万元/亩,同比增长均超过48%。

  开发区借助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和武汉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占用土地少、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高科技大项目,逐步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成功回收理研公司空闲用地,先后将华新电缆、美的集团、太平爱克、通达爱西亚、荣华汽配、双虎涂料的闲置土地重组引入新项目;为高科技产业园、环宇车灯、振邦食品、鑫科、洪朗等企业引进项目,租赁厂房。

  武汉开发区鼓励企业对现有土地进行“二次开发”,并成立专班对低效、闲置的土地,采取“一地一策、协商回购、建议转让、调整置换、分割收回、投资入股”等行政、法律、经济的综合手段进行了全面清理。

  近年来,开发区还采取“腾笼换鸟”的方式,对10多个项目进行置换,涉及土地面积近2000亩,全力杜绝征而不用、圈而不建的现象,为急需落户的大项目腾出空间,使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率大大提高。

  上海某合资企业1995年入驻开发区,取得了350多亩工业用地,后因种种原因没有开工建设。开发区管委会经过与其协商将该地块回购,出让给开发区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从而盘活了存量土地资源,实现了多赢。

  截至2010年,开发区已处置闲置土地和低效利用土地88宗,面积达4800多亩。开发区集约化发展程度逐年提高,成为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留住碧水青山建设和谐家园

  武汉开发区依山畔江,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后官湖、三角湖、汤湖等18个大小湖泊星罗棋布,大小军山、珠山、龙克山等点缀其中,生态资源得天独厚。

  “江南水乡水是根,点点滴滴连子孙”。武汉开发区在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强势经济发展中自觉做到了“三个强化”,即强化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决策,大力推行“一把手”亲自抓环保工作、评先创优的环保“一票否决权”、建设项目的环保“第一审批权”,从建立环境保护的创新机制入手,确保基本国策落地生根;强化各级领导环保目标责任制的实施与考核,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把环境管理、污染治理和办实事项目落实到各个层面,增强了各级领导抓好环保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通过严格考核和奖惩,把环保工作的好坏与各级领导的政绩挂上钩;强化环境保护的优先投入,通过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污染防治指标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计划之中,纳入到重大的经济技术政策和经济开发活动计划之中,确保环保投入到位。

  2007年,一家大型造纸企业准备在开发区投资3亿美元再建设一家大型造纸企业,这相当于招商局一年的任务,但开发区经过仔细研究,认定这个年耗煤耗水大户的项目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最终拒绝了这一项目。

  “我们要的是可持续的‘绿色’增长点,不符合这个要求,再大的项目也不要。”开发区招商局负责同志如是说。

  将节能减排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严把“环保门槛”是开发区近年来在招商中始终坚持的原则。据招商局负责同志介绍,自2002年以来,开发区先后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大项目70余个,其中过千万美元项目6个。近年来,开发区先后建成、扩建污水、垃圾处理厂两座,城区污水、垃圾日处理能力达6万吨、100吨;关闭和外迁了排放超标的化工、印染项目17个,城区绿化面积比2002年增加1700公顷,达2500公顷。

  在武汉开发区管委会采访,每个工作人员递过来的名片上都印有两个醒目的标志:一个是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一个是ISO14001环境体系认证。据了解,武汉开发区是2005年在中西部率先通过这两项认证的。而最近,他们已在国家级开发区中第一个通过ISO9001:2008标准认证。这意味着自豪,同时也是承诺和责任。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体系,武汉开发区在全国54个开发区中首创“环境保护奖”,能耗降低指标也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2010年,开发区万元GDP能耗降低7.2%,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3.1%、3.5%。

  从一片荒土到一个新型工业区,再到一个功能完善的现代新城区,武汉开发区经历着由“量”到“质”的嬗变。“我们不仅希望收获骄人的数字,更希望收获蓝天白云,把开发区建设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示范区。”建设者说。 

  让百姓共享发展成果,是武汉开发区20年来一直实践着的重要原则。从早期解决3万多失地农民住房和就业的“两个安置”,到之后建立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等三大保障体系,武汉开发区不仅实现了失地农民的“住有其所”,更实现了他们“老有所养、少有所学、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从而推动了“农村向城市转变、农业向二三产业转变、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的三个转变。

  在武汉开发区,失地农民在身份上和生活状态上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居为配套齐全的城市社区,住是宽敞明亮的社区楼房,公交车、菜市场、幼儿园、中小学校配套齐全,大型购物超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文化体育中心、休闲广场一应俱全。

  5年来,开发区共投入8.62亿元,将沌口、军山两街近5.4万人全部纳入城镇社保体系。年均新增就业岗位5000个以上,全区就业人数达到13万人。2010年开发区先后投入了数亿元解决沌口街5000名养老保障人员保障金和提高退休金待遇问题;为军山街19000名农民整体办理了社会保险统筹;为原乡镇企业退休的1741人解决了医疗保险问题。用于文化、社会保障、医疗、环保、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民生保障支出达26825万元,同比增长19.8%。

  东风万里卷潮来。20年的建设,使沌口从昔日的荒土岗变为孕育财富的丰饶之地;20年的开拓,使开发区成为迈向世界一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20年的拼搏,使开发区人的视野更加开阔,脚步更加坚实;20年的进取,使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

  武汉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罗长刚表示,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之路,走集约发展之路,力争在“十二五”期末,开发区将实现工业总产值3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15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270亿元,实现汽车整车150万—200万辆规模,三产业比重达到30%左右,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两型社会”建设的排头兵和宜居宜业、文明和谐的新区。

分享到: 6.02K
相关阅读
合作网站

网站简介网站地图版权说明豁免条款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