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国模范军转干部武汉洪山区编制办主任王永国

2011-04-14 09:57 我要评论
调整字体
(新华网 王洪山、李华敏、刘念涛)  从军16年,他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从政22年,他永葆革命军人本色,从零起步续写辉煌,走出了一条带领群众致富的创业之路。

    他,就是全国模范军转干部、武汉市洪山区编制办主任王永国。

    忠诚

    1987年,王永国脱下军装,转业到武汉市洪山区劳动人事局安全监察科,成为一名普通办事员。

    他虚心向同事请教,深入工厂、企业一线摸情况,很快对全区的安全生产了如指掌。他制订了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考核实施细则,在全市首次对辖区特种工和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并建立了特种人员信息卡。

    不到一年时间,洪山区安全隐患多、工伤死亡事故连年发生的“帽子”被摘除。从1989年开始,洪山区劳动人事局年年被武汉市评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1992年5月,王永国被调到洪山乡担任党委副书记。洪山乡是个城中乡,经济基础较好。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扑在田间地头和乡、村办企业里,为村民和企业排忧解难。

    1993年,王永国又被调到距离武汉市区最远的“东大门”——左岭镇任镇长。

    左岭镇离武汉市区有近1个小时的车程。王永国告别妻子和年幼的女儿,打起背包住进镇政府,有时妻儿一个月难得见到他的身影。

    5年后,王永国带领全镇逐步脱贫、各项工作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时,一纸调令又将他调到青菱乡任党委书记。

    从武汉东大门到武汉南大门,王永国再一次愉快地走向新岗位。“无论到哪里,我都曾是一名老兵,永远听党的话。”他时刻告诫自己。

    在青菱乡,王永国一干又是5年。在他的带领下,青菱乡也走上了脱贫的致富路。

    22年来,王永国先后调换6个岗位。一纸接一纸的调令,如同一个又一个的军令,他都无条件服从,忠于职守,扎根基层,执著为民。

    胆识

    1993年春节,任左岭镇镇长不到1个月的王永国没有走亲访友,而是带领班子成员研究经济发展规划:组织10余家镇办企业改制,启动“万亩蔬菜、2000亩水生菜、3000亩鱼塘、千亩林果茶”工程……

    1年后,曾是贫困镇的左岭镇全部还清欠债。王永国任职5年,左岭镇农村人均年收入从822元增长到2900元。

    武汉市武泰闸蔬菜市场曾影响了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市政府计划将其搬到洪山区青菱乡内。

    “现在的计划搬迁距离小,对解决问题没有实质性作用。我建议搬到青菱桥以南,规划几千亩,发展成为全国大市场。”在一次规划协调会上,王永国建议。

    市领导当场拍板:接受这些建议,重新规划!

    2004年6月,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建成。每天凌晨,上万名商贩、数千台运输车聚集,新鲜的农产品发往全国。市场带动周边6000多名农民就业。

    在青菱乡,王永国的眼光始终超前独到:请专家做规划,青菱乡成为武汉市首个有自己规划的乡镇;支持烽火村农民出资1000万元买铁路专用线,建钢材市场……

    大爱

    在部队任指导员时,王永国以情带兵。在地方,他同样把一腔深情倾注到人民群众身上,为人民群众无私奉献。

    洪山区物价局一名干部因病双目失明。王永国得知情况后,四处奔走,帮助他没有工作的孩子找到了工作岗位。几年来,王永国先后为12户生活困难的家庭解决就业问题。

    王永国为下岗和生活困难人员谋出路,却无暇顾及亲人。他的妻子、3个妹妹、3个妹夫都先后下岗,他的弟弟从部队回来,请哥哥帮忙找工作,一连几天见不到他的人影。“你比那些下岗工人年轻、条件好,可以自己干出一番事业,他们更需要我的帮助!”王永国后来对弟弟说。

    “没有王书记,我们家不可能有今天。”青菱乡西湾村村民胡大荣,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户。

    一次,王永国走访时了解到胡大荣家的困难,掏出身上仅有的500元钱,递到胡大荣手中:“从今天起,你就是我的‘穷亲戚’,你不脱贫我不脱钩。”

    王永国先后拿出2000多元,帮助胡大荣盖起大棚,请农业专家上门指导他种植草莓。胡大荣很快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1996年夏,武汉大汛,王永国担任左岭镇防汛指挥长,守卫武惠堤左岭段。

 

    “严防死守,人在堤在。”王永国将指挥部设在堤边砖瓦厂的一间破房子内,一直吃住在这里。40天后,大堤守住了,王永国病倒了。

 

(责编:陈珂)

扫二维码上长江网移动端
分享到: 0

相关阅读

文化社会

财经健康

旅游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