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
2011-04-17 09:26董必武(1886~1975年),幼名乐益,辈名贤琮,学名用威,字洁畲,号壁伍。辛亥革命前后,用谐音“必武”,寓意革命“有文事必有武备”。湖北黄安(今红安)人。

董必武(1886~1975年),幼名乐益,辈名贤琮,学名用威,字洁畲,号壁伍。辛亥革命前后,用谐音“必武”,寓意革命“有文事必有武备”。湖北黄安(今红安)人。
陈潭秋(1896~1943年),名澄、宗秀,字楸荪,号云先、潭秋,化名孙志、徐杰、徐国栋。湖北黄冈王家店陈策楼人。幼时受胞兄中国同盟会会员陈树三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影响。1912年就读于武昌湖北省立第一中学,19
瞿秋白(1899-1935年),别名和笔名有100多个,如双、霜、爽、巨椽、双林、屈维它、之夫、何凝、犬耕等。1899年1月29日出生在江苏常州。1917年前往北京入俄文专修馆学习。1920年以记者身份赴苏俄采访。1922年2月
凡是乘火车经过汉口江岸车站的人都会在这里看到一尊昂首挺立的红色花岗岩雕像,塑像基座正面镌刻着“林祥谦烈士”5个金色大字。他就是1923年在“二七”大罢工中英勇就义的江岸京汉铁路工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
施洋(1889–1923)字伯高,湖北竹山县人。1914年到武昌,先后就读于湖北警察学校和湖北私立法政专门学校。1919年在武汉当律师。“五四”运动中,积极支持爱国学生运动,参与组织湖北各界联合会,被选为副会长
向警予(1895-1928年),女,原名俊贤,笔名振宇。湖南溆浦人,土家族。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回乡创办溆浦学堂,任第一任校长。1919年秋参加湖南新民学会,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初在上海加入
陈乔年,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是中国人民的忠实的儿子。1928年6月6日,陈乔年和郑复他、许白昊在上海龙华的枫林桥畔英勇就义。牺牲前监狱中的战友为他即将被害十分难过。陈乔年却仍然乐观地说:“让我们的子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这是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中国青年的领袖和导师恽代英就义前留下的感人肺腑的诗篇。
李汉俊(1892-1927年),原名书诗,号汉俊,又名人杰。湖北潜江人。1904年赴日本留学,1918年7月东京帝国大学工科毕业,其间接受马克思主义。
吴光浩(1906-1929年)是黄麻起义领导人,鄂豫边红军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湖北黄陂人。早年积极投身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考入黄埔军校第3期。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
李立三(1899-1967年),原名李隆郅。湖南醴陵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在江西安源从事工人运动,领导著名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同年12月,在汉阳主持召开汉冶萍总工会成
李求实(1903–1931年),原名李国玮,字北平,笔名李伟森。湖北省武昌县(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人。出生于破落书香门第。1917年高小毕业,考入武昌湖北省立甲种商业学校,课余学习英文。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
许白昊(1889–1928年),原名许权民,字北浩,又名国君,笔名许可、白天、复旦。湖北应城人。幼年父母双亡,以半工半读毕业于武昌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先在上海一家机器厂做工,后到杭州电机绸缎厂当机修匠,
林育英(1897–1942)又名张浩,湖北省黄冈人。小时在家乡念书,后因家贫辍学。1919年秋与堂弟林育南在家乡创办浚新小学和通俗演讲社,宣传新思想、新文化。1921年在恽代英等人的支持下到武昌创办利群毛巾厂。
李书渠(190l–1976)字伯刚,湖北天门人。1919年毕业于武昌勺庭中学。“五四”运动前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是进步社团互助会、健学会的活动分子。“五四”运动中,代表勺庭中学出席武汉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旋
林育南(1898–1931)号湘浦,又名林根,湖北省黄冈人。1915年就读于武昌中华大学附中,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是进步社团互助会、健学会、日新社、诚社、新声社的活动分子,曾参与编辑出版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
赵子俊(?–?)湖北武昌人。初在武昌平湖门外纱局工作,不久失业。1921年秋,由郑凯卿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由包惠僧介绍到广州从事军事工作。1924年春夏,进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从事军事工作
黄负生(1891–1922)原名黄凤清,安徽省休宁县人。1917年–1922年,先后在中华大学中学部、汉口致中公学、湖北女子师范等校任教。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与恽代英一起发起组织进步社团——互助会。1919年“五四
刘子通(1985–1924)亦名通、子栋。湖北省黄冈县路口镇人。1905年赴日本留学,并首批加入中国同盟会。1908年回国,就任成都铁道学堂教习,因组织学生运动,为四川总督通令缉拿,即于1910年10月化装来到武汉
郑凯卿(1888~1966年),江夏青山铁铺岭郑家力山人。出生于雇农家庭。1920年2月在武昌文华书院当校工时,结识来汉讲学并住在文华书院的陈独秀。同年秋,陈嘱来汉筹建共产党组织的党员刘伯垂与郑等联系,郑因此
赵子健(1895~1950) 名人骥,湖北省黄安县(今红安)人。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受新思潮影响。1920年初于湖北省立第一师范毕业后,即在武汉中学任教。同年秋经董必武介绍,出席武汉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包惠僧(1894~1979年),亦名桂酸、道亨、一德、一宇,别号平侯,化名侮生、晦生、亦愚,晚年自号栖梧老人。湖北黄冈夏铺河仓家畈人。1917年毕业于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相继任《汉口新闻报》、《大汉报》、
刘伯垂(1887~1936年),亦名芬,号笏祥。湖北武昌(今鄂州)人。1909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法科,其间结识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辛亥首义时回国任黎元洪都督府秘书官。后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法制局参事,因袁世凯
张国恩(1880~1940年),亦名眉宣、梅轩,别名梅先。湖北黄安(今红安)人。1902年入武昌文普通中学堂,加入日知会。1906年考入两湖书院,加人共进会,与另外5位同学率先剪去发辫。
渊是大革命时期北伐军攻打武昌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牺牲时年仅24岁。周恩来赞扬他“为谋国家之独立人民之解放而英勇牺牲了,这是非常光荣的”。叶挺称他是“模范的革命军人且是我最好的同志”。曹渊一生虽然
北伐军攻克武昌后,人们将陈身首会合,葬于洪山山麓,并在武昌火巷口树立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烈士墓迁葬于武昌石门山公墓,纪念碑移至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南侧。
1927年10月18日,由于叛徒出卖,王荷波在北京被军阀张作霖逮捕。在狱中,他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存组织,始终没有暴露北京党的组织和机关地址,使敌人的阴谋彻底破产。面对刽子手的屠刀,
邓中夏(1894—1933年),字仲澥,又名邓康,湖南宜章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