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2011专题 > 在基层话三万 > 领导讲话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市农业局 杨普社)

2011-04-01 10:15我要评论
分享到: 6.02K
字号:T|T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市农业局杨普社

  今天,市委市政府在党校召开全市“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动员暨培训会”,根据会议的安排,我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角度,围绕调结构、促增收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浅显认识,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展开我的观点:第一,为什么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第二,调结构的重点是什么?第三,怎样实施农村产业调整?

  一、为什么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俗语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美好的开头,又是开头的设问?如何抓住春季农业生产的有利时机,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下基层了解农民的所思、所忧、所盼,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帮助农民调结构、促生产,优服务、解疑难,是当前各级干部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共同面对的课题。

  (一)从产业层面看,有6个方面的调整压力

  (1)农业生产的区域特色尚不明显。体现城郊特点的鲜嫩农产品基地化生产规模不大,离一村一品、几乡一业、一区1-2个优势主导产业还有较大差距,这就导致“一篮装不下,一车装不满”,不能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农产品市场格局,不利于产业化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产销衔接,也不利于捏紧拳头创品牌。可以说,我市郊区“大而全”或“小而全”的生产格局还未根本打破。

  (2)高产与优质的双创不同步。如:种植业中油菜基本实现了“双低”化,但“两用”油菜推广的步伐始终迈不开;水稻中最适宜攻优质、上单产的中一季稻比较多,但前后配茬高效作物的配套模式不多,致使订单履约率不高、面积推不开;蔬菜、食用菌、甜玉米等鲜嫩产品除了高产与优质不协调、还有一个技术难点攻关问题。

  (3)种植业内部和种养两业的衔接不够紧密。如种植业中利用农作物副产品发展食用菌、沼气还大有潜力可挖;畜牧、水产养殖业与饲料生产还不配套,如果市郊奶牛都吃青饲料,奶牛产量可提高40%以上,牛奶品质还可大大提高。总的来看,全市农业循环经济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4)农业适应性调整还未全部到位。初步统计,以黄陂、江夏、新洲为主的岗地水稻仍占全市水稻总面积30%以上,全市小麦仍有20多万亩,易涝低湖田种农作物仍达60万亩左右。

  (5)农产品加工水平滞后。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3∶1,沿海发达地区的山东、广东、江苏、浙江等省达到了2∶1,而我市只有1∶25。

  (6)农业产业化中产销衔接不紧。虽然农业产业化覆盖率达到613%,但订单履约率只占40%左右,且农业订单不规范,约束力不强。

  

分享到: 6.02K
相关阅读
合作网站

网站简介网站地图版权说明豁免条款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