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 记者胡雪璇 通讯员郑卫 罗志娟 于凌志)4月30日,记者走进武汉最后的“麻风村”,寻访33岁医生汪铭。他在这里已坚守14年。
“麻风村”坐落在花山镇旁杨洛山下。这里的136名常住村民平均年龄70。6岁,90%身有残疾,无传染性。
他们大都于上世纪60年代前患病,身体受麻风杆菌侵蚀,轻者眼睛如兔、皮肤溃烂,重者手脚变形、遭遇截肢。他们一进“麻风村”,再也没有回归社会……
“我是看着汪铭长大的”
正值“五一”假期,“麻风村”有3位医护人员——汪铭和护士王云枝、范虹。
“白天,汪大夫‘泡’在‘病区’,跟病人打成一片。晚上,别人都回‘职工区’休息了,而他却住在‘病区’诊室里。”王云枝说。
一见汪铭过来,64岁的柳汉清走上前递出一支烟。
柳汉清1969年就住进“麻风村”就医。他说:“我是看着汪铭长大的。”
汪铭说,自己的母亲原先就是这里的护士,自己三四岁时就经常被母亲带来玩。30年的交情,自己和这里的人格外亲。
1999年,汪铭从武汉卫校中专毕业,走进“麻风村”,一待就是14年。
柳汉清说:“汪铭还是我们的‘采购员’。这里的人想要什么,就托汪铭出去买了带回来。大到电视机、电磁炉,小到球鞋、零食,汪铭件件办妥。”
“他为我们扯了很多谎”
村里老人们麻风病都已被治愈。年迈的他们经受最多的是心脏病、高血压、皮肤溃烂等老年病和麻风病后遗症的折磨。
很多时候,“皮肤科”出身的汪铭需要扮演“全科医生”。“感冒发烧的小病,我们自己可以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只好把病人送到城区大医院转诊了”。
转诊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歧视。麻风病人们说:“汪医生为我们扯了很多谎。”
半个月前的一天清晨,73岁的周福才(化名)老人突发高血压,倒在地上。
汪铭背起老人,联系上一辆“黑的”,直奔一家三甲医院。
“班车只负责早晚接送员工,别的时候连车都没有。要送病人,只能靠花山镇上的‘黑的’。”汪铭说,“我手里有几名‘黑的’司机的联系方式,要用车就给他们打电话。”
病人到医院后,医护人员看老人肢体残缺、皮肤溃疡,有些犹豫。
“他是我的爸爸,以前被火烧了的。”汪铭说。
“要说是麻风病人,医院肯定不收”。为了把麻风病人送进医院,汪铭就说是烧伤或者是先天畸形,把他们混过去。
“他就是我的儿子”
77岁的戴新(化名)患有肺炎,双手已经萎缩,一只脚截肢。“多少年了,我有什么事,汪铭就背我上医院。总之就一条,他就是我的儿子”。
村里一些老人没有家属,人走了,汪铭送老人最后一程,安葬在村子背后的树林里。
前年冬天,一位80多岁老人突发胃出血,汪铭打“黑的”把老人送往大医院。
途中,老人生命急速衰竭,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均失去作用。老人已失去生命体征,但汪铭认为“应该还有一线希望”。
“黑的”司机无法接受车上拉着一具“尸体”,拉扯着要汪铭下车。
寒风中,汪铭苦苦哀求,赖着不下车。
司机掉头把车开回了“麻风村”,坚持要汪铭把这车买走。最终,汪铭赔了500元钱才了事。
老人走了,留下一些生活用品和2000多元钱。汪铭把生活用品分给了其他病人,用2000多元钱买了寿衣、骨灰盒。他说:“要让老人走得风光一些。”
责编:刘娅
网站简介 | 网站地图 | 版权说明 | 豁免条款 | 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