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
(武汉晚报)在院士专家咨询会上,“制度创新”和“人才吸引”成为热议的话题,多位院士专家对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在这两个方面的示范效应寄予厚望,希望成为“全国范本”。
不是被技术难倒,而是被政策难倒
“我本人在个性化医疗领域已经做了十几年了,产学研都在做,我有个最深的体会,咱们国家非常期盼高新技术的出现,但在政策层面似乎有点‘叶公好龙’。”
医学生物物理学专家、工程院院士程京说,他在自主创新十多年的历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作为搞技术的,不是被技术难倒,而是被政策难倒,“如果让我们花很多时间研究和攻关政策,自主创新就死了”。
以医疗行业为例,程京介绍,自主创新产品面临的很多政策问题,已经不是在省和市这一级能协调解决的,比如研发出来的创新产品,在国家医疗器械物价指导目录上根本没有名字,也无法定价,企业必须到每个城市一家一家说服医院、报物价、提供材料,每个城市都这么跑,精力上就很难顾得上研发了。
程京说,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中,很希望政府能提供一个地方,专门解答、解决政策问题,企业有问题能在这找到答案。“这是国家自主创新园区所面临的共性问题,如果东湖示范区要干好这件事情,就能给全国提供样板,企业有政策问题,都能在你那里问清楚、解决好,大家自然都愿意去东湖落户”。
宽汤下面,活水放鱼,前景不可限量
“东湖示范区的十年规划里,应该强调吸引作用,不光是要把未来宏伟的远景描绘出来,更应该注重做成一个‘筑巢引凤’的规划”,管理科学专家、国务院参事冯之浚提出,既然是自主创新示范区,就应该在政策的规划上、“筑巢”的规划上多下点功夫,让人一看就有吸引力,让人觉得非来不可。
冯之浚说,武汉要在后三十年大展雄风,要走一条从制度上吸引人的道路,要在体制保障上作出突破,他建议,规划中请考虑缩小政府的指令,扩大对环境的塑造,不用管得太细,只要能够筑好巢,把制度环境、政策环境、生活环境搞好,自主创新企业自然愿意去。
“政府如果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有不少弊端”,冯之浚说,政府如果成为自主创新的主角,容易对市场管太多,政府的权利很容易破坏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秩序,“管得太多,就很容易钱跟权结合,其他人根本进不去,把民间的市场缩小了”。
“十二五最突出的是一个‘转’字,转制、转轨、转型,转制是什么,就是把政府的职能应该还给市场的就还给市场”,冯之浚说,武汉如果能深刻体会到这个“十二五”的精神,“宽汤下面,活水放鱼,武汉发展的前景不可限量”。
别让孔雀再往 “东南”飞了
人才问题也是院士专家们提到最多的问题。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工程院院士刘韵洁认为,要真正把规划落实好,最重要的就是在机制创新和人才引进方面。
工程院院长、院士周济特别提到,制度创新上一定要“以人为本”。“武汉在人才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如何把他们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转化为科技的优势,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周济说,现在住房问题是个突出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在青年知识分子的保障房上面带头,可以吸引大批量的优秀年轻人,有着这些人,企业自然要来,“别让优秀人才再孔雀东南飞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提出,示范区内要搞科技园,希望能重点打造一到两个大学园区,形成大学研发与产业的集群效应,真正形成斯坦福与硅谷的这种关系,一方面是大学自身的事情,另一方面政府也要支持。
比如说,要支持我们的师生、校友在科技园里创业,不一定要求有产权上的联系,“我们学校有学生毕业几年了,在北京微软工作后回到武汉创业,虽然和我们学校没有任何产权上的联系,但学校依然关心和支持他们,把这些人才留在武汉,形成集群效应。” 特派记者 肖娟
责编: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