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
(新华网)(记者 李云路 刘景洋 沈洋)5日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中国将在未来五年执行改善民生10大行动计划,勾勒出一幅关乎“幸福中国”的具体图景。
城镇年均新增就业900万人,年均转移农业劳动力800万人;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新增1亿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10%以上;全国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增加国有资本收益用于民生支出……“十二五”期间这些改善民生的数字和举措颇具“含金量”。
“这些数字涉及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住房、医疗改革等若干民生领域,无一不是近几年来社会矛盾纠结、民意反映强烈的方面,每一个方面都关于老百姓的幸福体验。”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燕继荣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幸福”“幸福感”“幸福指数”俨然已经成为时下中国的流行语。无论是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还是已经闭幕的地方两会,均表明“让人民幸福”业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共识。
观察人士认为,虽然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幸福”是一个融合主观感受和客观基础、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多重因素的“模糊”概念。但是,对于承诺给人民幸福的各级政府而言,“幸福”是一个个需要兑现的数字、一项项具体工作的落实,容不得丝毫模糊和马虎。
“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今后五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而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相应的目标分别是7.5%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