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2010专题 > 赵小亭先进事迹 > 媒体评论

领悟小亭精神是最好的追悼和怀念

2010-08-19 16:25我要评论
分享到: 6.02K
字号:T|T
(新华日报)7月21日,在贵州进行暑期支教的江苏南通籍武汉大学学生赵小亭,被突然滚落的山石击中头部,不幸当场遇难。

  这个时代有利欲熏心的阴暗、患得患失的算计、无所事事的空虚和卑鄙无耻的肮脏,但也有赵小亭们。她们的明亮和纯净,是时代的温暖阳光;她们的无私和善良,给了我们抚慰和净化。

  记得当年运送在青海地震中舍身救人的港人义工黄福荣遗体的灵车抵港时,香港特区政府举行了庄严的迎接仪式,警察仪仗队在灵柩盖上特区区旗,风笛手吹奏哀乐……而曾荫权则给予高度评价:“香港人的精神到底是什么?除了灵活多变、不懈奋斗,为个人和家庭幸福打拼之外,还有哪些非自利、非物质的素质与襟怀?黄先生高风亮节,他的英勇行为给了我们一点启示。”对照花季夭折的赵小亭,除了惋惜,我们不也该检讨一下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作为吗?

  细想起来,我们身边不缺“赵小亭”。如笔者有一位朋友1994年在北京见到一幅油画,画面是一个目光清澈的侗族小女孩站在一座云贵高原上特有的风雨桥头。画家告诉他,画中的小女孩家住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因为家贫,正读三年级的她刚刚失学。朋友决定为她助学,且一帮就是12年。去年,已从贵州师大毕业、回到家乡当教师的小女孩结婚,朋友特意赶到侗乡为她主持了婚礼,醉了一天。

  眼下,确实有人信奉金钱至上、唯利是图,但助人为乐、善良慈爱和感恩感激,始终是人们心态的基本点。这不仅有传统道德和文化的传承光大、担当苦难和面对艰难的磨砺提升、互助互爱才能共渡难关的经验沉积,还有对建构和谐社会的认同和期盼。赵小亭们告诉我们,悲悯和慈爱的精神遗产,加上现代的社会责任、公民意识和志愿者精神等,正在更高层次上构建我们新的民族品质。这是我们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和最大的希冀,没有其它“资产”可以与之相提并论。因为,失去爱心、同情和互助的家园,再富丽堂皇,也必了无生趣,毫无幸福可言。

  对“幸福指数”,有人往往理解为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实际上,幸福感是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统一,而获取幸福的源泉很多,包括赵小亭们通过帮助他人实现自我精神愉悦。这也就解释了“不为功利,不为回报,赠人玫瑰,手留余馨,我助人,我快乐”的志愿者,为什么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幸福生活方式。

  领悟赵小亭们的精神内涵,追随赵小亭们发出温暖但可能是微弱的光芒,这是对赵小亭最好的追悼和怀念。
分享到: 6.02K
相关阅读
合作网站

网站简介网站地图版权说明豁免条款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