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享受养老服务 |
|
江汉区唐家墩街今年67岁的金淑玉老人介绍,作为一对空巢老人,在家里感到比较寂寞,生活也比较不便。
“我们老两口早上在外面过个早;中午在养老服务站吃个便饭,两人12元钱;晚上回家与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省钱又省事。”金老说,服务站有健身器材,又有社区卫生服务,还有电脑,项目齐全。“想动了,扎扎花;闲了,看看电视、看看书、读读报、上上网;累了,坐上按摩椅享受一下”
金淑玉老人是享受武汉市养老服务的一个普通市民。市民政局副局长刘友华介绍,未来武汉养老事业当中将出现‘9055’格局,即90%的老人住家养老,5%的老人福利院养老,5%的老人社区养老;金老正是5%的社区养老者之一。
昨日,记者来到东西湖区常青老年公寓采访,这是一家刚开张的民营老年公寓,集养医结合、养老与托老相结合的综合性民办福利院,计划150名老人入住,不到一个月就已经入住老人80多人。
今年83岁的李梅老人介绍,自己入住福利院一个多月,在这里生活得非常快乐。“我的身体不太好,孩子们工作非常忙,以前在家里只要一生病,不但自己难受,而且还严重影响孩子们的正常生活,现在好了,这里养老、医疗一条龙服务。”李婆婆笑着说。
9点多钟,记者来到江汉区唐家墩街托老服务站,这个社区托老所每天都有100多名老人来活动,有练太极拳的,有踢毽子的,还有听健康讲座的等等。“参加文艺活动全都免费,每位老人每天仅花8元钱,就可以在这里吃上可口的中餐,还可以在托老所里午休、娱乐等等。”今年66岁的张敏告诉记者。 |
|
|
帮24万困难人群找到“饭碗” |
|
今年40岁的江汉区唐蔡社区肢残女徐星,兄妹3人有两人残疾,但都在社区居委会帮助下,实现了就业。
徐星的父亲早故,全家4口都在我市一家塑料厂工作。2002年,徐星兄妹3人同时下岗,全家仅靠母亲每月900多元退休金艰难度日。尽管家庭非常贫困,但徐家人平月收入超过当时我市低保标准,不能享受低保待遇,只能依靠就业来解决困难。但兄妹3人有两人残疾,姐姐徐兵智残,徐星自己三级肢残,就业难度不言而喻。
社区居委会得知徐家的困境,热情伸出援助之手。不到一个月,就帮徐兵联系在家门口摆了一个早点摊卖豆浆,并为她办理了《再就业优惠证》,让她享受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2007年,社区居委会又推荐徐星在社区当残疾人协理员,月薪1000元,并办理了“五险”。现在,尽管经济仍不宽裕,但能够自食其力,徐星一家对社区感激不已。
近年,我市政策扶持、免费培训、对口帮扶、跟踪服务多管齐下,大力帮扶“4050”人员、下岗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残疾人、高校大学生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据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2006年以来,共帮助困难群体就业24.06万人。其中,今年1-9月,帮扶困难人员就业1.73万人。
|
|
|
1000个纳凉取暖点开放 |
|
江岸区西马街新三巷社区56岁的居民喻金菊在夏天有一个常去“咵天”的好去处——社区纳凉点。
喻金菊告诉记者,每年夏天社区纳凉点就是困难群众和空巢老年人的聚会场所:“社区纳凉点就是我们和谐、幸福的大家庭。”
2002年起,武汉率先在全国设立社区空调纳凉点,为困难群众提供避暑场所。开放对象主要为:城市低保人群、“三无”对象、残疾人、优抚对象、空巢老人、农民工及其他家庭生活困难人员。
市民政局局长刘志海说:“通过社区纳凉点的开放,有利于化解基层社会矛盾,促进社区和谐,维护社会稳定。”
2008年初冰雪灾害期间,武汉启动“取暖工程”,为社区取暖点购置了取暖设备,为确保低保对象等困难群众安全越冬打下了坚实基础。2008、2009年,武汉市连续两年启动取暖工程,目前已经形成制度。 |
|
|
五块钱物业费扮靓老社区 |
|
5块钱物业费扮靓一个老社区,说来没人相信,但占地10万平方米,拥有3018户、7000多居民的武昌柴东社区,却硬是用这5块钱的物业费实现了社区卫生、安保、绿化一条龙的覆盖。
“钱多不一定都把事办好,钱小用心却还是能办好事”昨日,柴东社区主任崔伟说,去年,在“推行老城区物业管理服务”被列入市政府十大实事后,他着实为自己这个“无米厨师”伤了一番脑筋。几经思量后,整合好社区资源,就能办好这件事。他说,社区物业无非是“卫生、安保、绿化”三大块,而覆盖三大块的核心是居民每月应缴的5元卫生费,如果这个费用收到位,社区环卫站就能担下卫生之责,而安保、绿化则可以通过社区低保户义务劳动、社区公益岗和党员志愿者服务队资源来保障。
不料,“五元钱物业”实施后,社区物业受到了社区居民的交口称赞。
据市房管局介绍,“推行老城区物业管理服务”列入十大实事后,全市所有老社区积极探索,有效运行模式如雨后春笋般诞生。截止目前,全市641个老社区,均已启动运行,其中397个社区已实现社区自主物业管理,完成率达到62%。
|
|
|
“蜗居”十年 喜进廉租房 |
|
在汉阳王家湾玫瑰园西路赛博园小区,住着不少低保困难家庭,51岁的王丽萍就是其中一位。她是去年8月搬进赛博园小区。
王丽萍原来家住汉阳翠微街团结社区,下肢残疾,丈夫中风,一家4口人租住在7平方米的小房内10余年。2009年汉阳区配给廉租房,她有幸成为廉租住户之一。领到了廉租房的新钥匙,她又犯愁了,儿子和儿媳到外地去了,老伴中风,自己的腿脚又不灵便,搬家谈何容易。
区房产局立刻组织了10余名志愿者,并租赁了一辆搬家货运车,直接开到了她的旧屋。看着这群热情的青年人,跟着他们跑前跑后,却插不上手的王丽萍,感动得流泪。 |
|
|
一张工资卡 工钱按月到 |
|
“工资按年难发到、小孩上学如登天、遭遇事故没保险……这是2007年前,我市120多万农民工的普遍境遇。
来自武穴市的农民工朱大贵,其经历诠释了他们这个群体的变迁。45岁的朱大贵,18岁到武汉做泥工,虽说每月有工资,但每月只能领饭票,大部分的工钱要到年底拿,儿子到了上学年纪,却找不到一个学校收他读书,从千禧年起,他度过了5年艰难的讨薪日,家人的生活自不待言。
“改善进城务工人员生产生活条件”列入十大实事后,他和大多数农民工的发薪,都改成了工资卡。农民工的工资,不再成为老板们手里的周转资金。也是在这一年,已从民工小学毕业的儿子,也免费在公立学校上了中学。
今年7月,一次意外工伤折断了朱大贵的左臂,可他身上的意外保险却帮了他的大忙。一个多月住院,五万元的医疗费,放在从前足以摧毁他的家,可因为有了这张保险单,让他一家人还能正常过日子。
据市人社局介绍,市政府为进城务工人员办的实事,除了解决企业对民工欠薪、民工子女上学难和意外保险外,还每年为5万多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建设了20万平方米标准化简易住房供其居住;每年免费为他们放映400场电影、50场文艺演出、12场体育竞赛……
|
|
|
全国最大的城市办事大厅 |
|
对于2006年入职的董旭红来说,“政务中心”这个概念她并不了解。直到此前她所在的“武汉通联路桥机械技术公司”去江汉区政务中心办理股东及股权变更,她对政务提效有了直观的认识。
2007年12月,该企业13名股东均在秦皇岛,要办理变更,按规定都要回武汉签字。“根据以前办事经验,已经做好了跑几个月办成的准备”,董旭红说,没想到的是,该区工商局在大厅办理窗口登记的办事员夏茵,主动提出前往秦皇岛现场办公。夏茵到达当地后,一天时间即解决了登记问题,董旭红挽留她多玩几天,办事员却执意当天就回汉。
而据记者了解,区级政务服务中心只是政府集中办理行政事项的第一步,明年前,一个容纳51个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市直部门以及供水、供电、供气等公共服务部门的武汉“市民之家”将建成。
据悉,1998年起,武汉市建立了4个跨部门的审批服务大厅、15个区级政务服务中心。但这些审批服务窗口存在出规模小、资源分散,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特别是由于市级层面没有集中的办事大厅,涉及市级审批时,需要在多个部门之间往返奔波,耗时、耗力。
2010年,这个“全国最大的城市办事大厅之一”的“市民之家”破土动工,将包括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公共资源交易、行政监察三个平台,涵盖200余项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4个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监察部门还将在市民之家派驻常设监察机构,对进驻市民之家的部门和办理事项实行行政效能监察和政务服务督办。
|
|
|
武汉游泳“难度”下降 |
|
今年夏天,我市拿出100万元,挑选出中心城区的15家游泳场馆,于8月11日至20日每天上午9时到11时、下午3时到5时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10天时间内,总共有约10万名中小学生进入泳池免费游泳,安全度夏。
这一举措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大力支持。家住后湖的段玉姗女士,这十天几乎每天都会带儿子到武汉全民健身中心游泳馆内游泳,她在回忆起那段快乐时光时说:“一起游泳,母子感情更亲近了,希望这样的免费游泳每年都能坚持下去,不要半途而废。”
而在去年,政府也曾免费发放近200万元游泳消费券,缓解市民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夏季游泳难题。
自去年,武汉市首次把解决“游泳难”列入政府10件实事,在让市民享受免费游泳的同时,政府也加大了游泳场馆硬件设施的建设。当年,东湖、月湖、汉江三大天然游泳场以及青山江滩和汉阳江滩两座露天游泳池相继落成,并向市民开放。
家住梨园的张先生表示,以前每到夏天时就为游泳发愁,女儿喜爱游泳,可是小区附近没有游泳池,到东湖里游又担心安全,现在这些都不是问题了。据了解,武汉市下一步将鼓励支持住户1000户以上的新建小区兴建游泳池(馆),让市民能够就近就便的享受水之乐。
近年来,武汉市每年夏天会有120家左右的游泳场馆对外开放,其中公益性场馆10余家,小区内场馆40多家,宾馆、学校及企事业单位所属场馆均为20余家,平均每天约50000人次游泳健身,在2个月的时间内,总共有近300万人次到泳池内消暑健身。
市体育局局长王沈顺表示,作为体育部门,在做好这些游泳场馆安全有序开放的前提下,还将进一步研究和出台解决“游泳难”的举措,并将一些好的做法和形式延续下去,争取能够有效的缓解这一难题。
|
|
|
公厕免费免除“难言之急” |
|
“实行公厕收费的年代,就是这个小小的收费,多少老百姓曾遭遇难言之急。”昨天早上,在汉口江滩公园锻炼的李容芳女士告诉记者。
李容芳说,她属汉口江滩公园的锻炼族。因天天锻炼,早上出门难免常忘了带钱,尤其是初到公园的锻炼者,他们出门时根本就不会想到自己要上公厕。可等到事到临头,才知道走上绝路。体内急着要出,可身上却无没钱进门,找人借钱吧,难以启齿,即便找到人张口,还未必能借到5毛钱,那情景正好应了“活人被尿憋死”的老话。
她说,有一次她因肠胃不适,急着要上厕所,可走到厕所方知身上没钱。情急之下,只好向公厕管理员讲明实情,可话还没讲完,问题已经发生,搞得自己不知所措。
2008年,在市政府将公厕免费列为当年的十大实事后,她还曾向市政府写信致谢:小小一桩事,了了百姓难言急。
据市城管局介绍,当年3月5日,我市834座公厕全部免费开放。为保障公厕清洁运转,政府专门招聘了1120名公厕管理员管理公厕。此外,监理部门还每日对全市公厕进行抽查,并以《每日快报》的文书反馈到各区职能部门,及时整改存在的问题,保证了市民舒心免费如厕。
该局负责人称,公厕全部免费开放以来,他们除日常维护保障外,已经把工作重点转向推进公厕建设改造,并在大面积拆迁的现实中保证公厕的拆一还一,此外是着力落实平面、特别是沿街企、事业单位公厕、卫生间的对外开放,在大程度上为市民如厕提供方便;同时提高市民文明用厕意识。
|
|
|
停车地图疏解停车难 |
|
市民王先生建议,武汉市政府应该出台政策,鼓励兴建一批“地下或立体式”停车场,减少车辆对马路的挤占,可以减轻交通拥堵。此外,对于大商场卖场、大宾馆酒店和大型的公共娱乐场所,建设规划中要强制性建设停车场。
市民顾女士建议,能制作停车地图,推广停车诱导系统,这样,可以告诉有车一族哪里可以停车,并能实时显示停车位数量。
市民龚先生建议,我市实施“错时停车”的措施,由街道社区牵头,实行一对一错时制,某一家单位和最近的一个小区实行错时停车。白天的时候,小区居民都出去上班了,车位就空置出来,而单位的职工都来上班,就可以将一部分单位车辆及来单位办事的车辆引导至社区空余停车泊位,晚上则将部分社区车辆私家车辆引导至单位停车场地停放。 |
|
|
“公交优先”必须排第一位 |
|
“等车等得心急,堵车堵得心慌,换乘四处转悠,车内挤得难受”,这是目前许多市民乘公交车的切身感受。昨日,不少市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退休教师王林常认为,武汉市要贯彻实行“公交优先”的原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还需要下大手笔。王老师建议,应根据人流量,最大限度增加安排车辆班次量,并根据公交某一路段的某个站点人流量较多的问题,开辟同一公交路线快慢车两种模式并存,快速公交只停靠人流量较多的这一路段站点。
市民陈先生指出,历年来先建小区后修路的传统做法,给路网建设和交通带来很多后遗症。在许多新建居民区、新建公共场地中,开发商普遍没有给公交停车场站预留用地。这样一来,事后公交开线容易,找块场站用地却尤为困难。建议政府对公交设施用地实行划拨政策,特别是公交设施用地要优先安排,分期分批地解决用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保证城市公交能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家住武昌的刘小姐认为,应该给公交车更多的路权,如:普遍设置公交专用道,并且,在专用道里行驶的公交车快到交叉路口时,专用信号灯就显示公交车优先通行,其他车辆则不准通过。另外,建议我市公交车能采用GPS定位系统,让乘客从站牌上就可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等的那路公交车多长时间才能到达。 |
|
|
把规划的道路尽快修通 |
|
去年12月,家住常青花园的余磊买了一辆车。那时,武汉市的交通状况已经不容乐观了,开车出行,需要在路上花费更多的拥堵时间。
随着武汉市道路建设的加速,余磊感觉到城市变化得越来越快,交通管制措施也越来越多,“在路上开车可不能太随心所欲,尤其是不常去的地方,一定要注意看标牌,还要多留意报纸、电视里提到的新措施,心里要大概有个数”。余磊告诉记者,他曾经因为违反单双号措施被处罚过,此后,开车出门就特别注意,“否则就容易吃罚单”。
余磊觉得,如果政府能够督促各个道路施工项目按时保质完成,就是为老百姓做了实事;同时,余磊希望,在因为施工进行交通管制时,交警能够多做服务,少开罚单。
|
|
|
骑公共自行车拜访客户 |
|
杜欣在建设大道香港路上的一家期货公司做客户经理,工作时外出拜访客户是非常频繁的事。
“建设大道上拦出租车是出了名的难,我们拜访的客户基本上都在汉口这一带,路程其实都不远,但就是难得过去。”杜欣说,有一次,和客户约好半个小时之内到,可是站在路边等了半天,都没有空的士,她只好边走边跑赶了过去。
2009年,市政府在全国首推免费公共自行车,投放了2万辆自行车、设置800个服务点,初步建成中心城区自行车免费服务网络。
“得知武汉市开始推广公共自行车后,同事们都很高兴,抢着去办了卡,因为这样一来,短距离的出行就方便多了。”杜欣说。
今年,市政府又在全市新增300个服务点,再投放3万辆公共自行车。杜欣认为,这件事让大家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政府肯关心老百姓短距离出行的事,显示出政府确实挺为老百姓着想的,支持政府做更多这样实在的事情。
“当然,具体使用时还是会遇到不少问题”,杜欣说,上下班高峰时段一般租不到车,而且车辆对于女生来说还是太高了,骑起来有点吃力,最关键的是,“很多车的刹车不灵,还有些车都骑得快垮了,政府应该引进专门的维修养护资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