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2010专题 > 城乡党组共建 > 共建经验

武汉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纪实

2011-02-16 15:16我要评论
分享到: 6.02K
字号:T|T
(人民日报)(记者 杜若原)尽管这个冬天格外冷,但金水河畔的大罾埠村却是喜气洋洋:一年前开挖的鱼塘,已经起网,村集体第一次有了收入;50个钢架大棚里,等待上市的西红柿长势喜人;一拨拨的城里人来到村里的土鸡饲养场采购活鸡和鲜蛋;春节前,自来水“哗哗”地通到了每家每户……

  一年前,村支部和驻村结对帮扶的武重集团工作队,共同向村民郑重承诺,一定要办成7件实事,甩掉穷村的帽子。一年后,这个承诺变为现实!

 

  大罾埠村的变迁,是武汉城乡结对共建实施“全覆盖双承诺”中的一朵浪花。近两年来,武汉全市2373个城市基层党组织和2128个村党组织,“点对点”全部结成对子,开展城乡互联,促进城乡融合,大力推进了城乡一体化。

 

一个决策,打通城乡共荣新路

 

  2009年,武汉市生产总值超4500亿元,跻身全国副省级城市的“第一方阵”,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村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如何激活农村发展潜力、改变这种现状呢?

 

  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卢国祥表示,基于目前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式发展的历史阶段,武汉市借助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这一平台,通过整合城乡资源条件,既提升农村经济实力,又促进了城市加快发展。

 

  “一家有三四亩地、分五六个地方、种着七八种作物”,江夏区山坡乡光明村一直沿袭着千百年来的传统种植模式。

 

  2008年,东湖高新开发区高科农业集团公司与该村结成共建对子后,引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新模式,武汉光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村民以资金或土地入股,年底分红。借助高农集团的资金和科技优势,光明村开发精养鱼池300亩,实行鱼与湘莲套养,当年即为村集体创收8万余元,53户以土地入股村民亩均分红120元。

 

  2008年,武汉市中心城区100个机关、街道、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远城区100个村党组织开展“双百共建”活动,当年投入资金4605万元,实施共建项目280个。

 

  2009年4月,武汉市结对共建活动向企业、高校和市直部门实现“三延伸”。全市整合108个农村小康建设工作队、200个“双百共建”单位、20个革命老区帮扶工作队,进驻328个经济较落后的村,一年实施共建项目1896个。

 

  2009年11月,市委作出重大部署,武汉2373个各类城市基层党组织采取“一对一”或“多对一”等形式,与2128个村(农场大队)党组织结成共建“对子”。武汉开始形成了“全动员、全纳入、全覆盖”的城乡共建共荣互动格局。

 

“双重承诺”,近300个“空壳村”摘帽

 

  如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村?武汉市城乡结对共建双方党组织,共同向村民承诺,拿出硬措施,通过抓一个一个具体项目来加快农村发展。

 

  两年前,武汉市黄陂区观音堂村是远近闻名的经济“空壳村”,如今却被周边村民亲切称为“花园村”。该村毗邻武麻高速及318国道,离武汉四季美花木城40分钟车程。

 

  “借交通优势,发展特色花木大有文章可做。”这是武汉市第一聋哑学校与该村结对共建后,驻村干部周鹏程向村里支的第一招。

 

  几经周折,武汉市常欣园艺有限公司投资20万元启动资金,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村集体以管理权入股,百亩花木示范基地就这样建成了。

 

  两年下来,全村新增6000株乔木花灌,2万株桂花、20余种栾树等苗木环绕全村。去年全村花木产值达3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6万元,村民人均可增收1100元。

 

  在黄陂区三里桥镇风斗湖村的一片林下南瓜地前,来自江汉区的共建督导组长张峰看到忙碌的运瓜车来来往往,脸上溢满喜悦。结对共建工作开展以来,他与共建单位——江汉区人力资源局一起,和村“两委”一班人将种植南瓜的32户农民组织起来,将现有的散户种植改造升级为“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承租村民的500亩土地以反包的形式作为基地。

 

  去年,风斗湖村南瓜总产量达200万斤,实现销售收入近80万元,一举摘掉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帽子。

 

  承诺的背后,更有政策与措施的强力支撑。2010年起,武汉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村级集体经济3年内“脱壳”实施奖励;各区和街道也纷纷制定相应的扶持与鼓励政策;市农业投资公司积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提供政策性担保和融资支持;对全市288个集体经济“空壳”村,安排128个经济实力较强国有大中型企业和178个市直部门对口共建,“以强带弱”,重点帮扶。

 

  通过结对共建,去年武汉市农村新增625个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二元”融合,让城乡资源有效对接

 

  “共建不是单纯的农村扶贫,不是送点钱和物资应付了事。”武汉市在共建中明确提出,城乡结对,要在城乡互动的机制上创新,进而找到双赢的长效动力。

 

  选准一个项目,是结对共建的重要内容。

 

  江夏区山坡乡高峰村,在共建单位江夏区委办公室的帮助下,利用村集体闲置土地资源,建设苗木基地,开挖精养鱼池。在苗木基地有了收入后,村支部拓展思路,组织村民在房前屋后种植苗木,村集体负责销售,收入由村集体与村民四六分成,集体和村民各得其利。

 

  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驻村共建的单位千方百计推动城乡资源对接。江岸区和汉南区财政局与汉南区水一村结对后,积极组织开展土地流转,引进两家蔬菜公司建立两个千亩以上快生菜基地。参加土地流转的农民年人均增收6000多元,水一村集体经济收入也达到20万元。

 

  黄陂区长轩岭街短岭村有一家经营土特产的企业,由于地理位置较偏,产品销路一直打不开。与之结对共建的硚口区荣华街办事处发挥优势,在辖区内生鲜市场开办黄陂土特产专营店。去年9月专营店一开张,每天销售收入就达2000余元。

 

  更多的共建单位注重把现代化企业管理理念引入农村,创新产业发展机制。蔡甸区金鸡村的共建单位是区农业投资公司。为促进农户与市场对接,区农业投资公司以瓜蒿基地为依托,组织农户成立瓜菜专业合作社,及时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目前,全村基本实现楼房化,户均存款5万元。

 

  市交管局与蔡甸区上游村结对后,出资10多万元,购置农机,由村委会牵头组建农机合作社,农民带机入社,合作社机械承包经营,大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以资源对接、互惠互利为基础的城乡结对共建,促进了城乡互补和融合。它在推进农村加快发展的同时,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实现了双赢。

 

“一个平台”,创先争优处处生机

 

  “村支书在变,村支部也在变。”一位督导共建活动、两年来一直在农村转的干部,对村里干部的变化深有感触。他说,上半年与村干部见面后,下半年再见面时,就明显感觉他们有了进步,精神状态一天天好了,发展劲头一天天足了。

 

  驻程岗村是黄陂区的一个偏僻山村。村支书王海梅40多岁了,一直抱着守摊子的观念。去年上半年,江汉区创业中心结对进村,拉着王海梅去参观了山东寿光、青州等地的蔬菜生产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王海梅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大受鼓舞,回到村里,在创业中心的帮助下,引来城里一家企业投资2000万元,开发村里的荒山种茶叶。这个贫穷的山村第一次有了一个稳定而长远的产业。

 

  据调查,武汉远城区有不少村干部,满足于维持现状,干事没劲头,发展无举措,甚至认为穷日子只要过得下去就行,实在过不下去了就向上级申请补助。

 

  为了让村干部开阔视野,振作精神,城里的共建单位创造条件,给村干部提供学习、培训的岗位。江汉区邀请20名村干部到江汉经济开发区、常二社区、武广商圈等创业基地实地考察,参观学习无土培植、创业理念、社区管理等经验;组织35名村干部到唐家墩街学习“五个好”党支部创建工作,加强结对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帮助结对村建立创新型“两委”班子,提高村干部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的能力。

 

  结对共建以来,武汉市把谋划发展的项目建设作为村支部创先争优的平台,让村级班子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整合村干部、村民小组长、党员队伍、村民代表、农村新型经济带头人这5支力量,通过项目的实施、收益,提升引领村民发展的能力和为村民解决矛盾、提供有效服务的能力。一年来,全市村支部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出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乡村工业、商贸服务、劳动力转移等7种发展经济的模式,创先争优充满生机。

 

 

分享到: 6.02K
相关阅读
合作网站

网站简介网站地图版权说明豁免条款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 B2-201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