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网讯】
(楚天都市报) (记者陈凌墨 王孝武 通讯员李长林)
代表委员关注城中村社保
提到“城中村”,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还建大户”、“百万富翁”。
“事实上,城中村很大程度上被误读了。”几天来,武汉市政协委员、市农工党副主委刘清和在多方走访城中村居民,以完善他的一份提案——《提高“城中村”改造后,转制“养老人员”社保标准的提案》。
刘清和说,武汉市的147个城中村正被快速改造,在这一过程中,村民的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从中得到不少实惠,确实造就了不少新富翁。但是,众多城中村村民并没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居民”,特别是在社会保障缴费和补贴标准等方面,仍与城市居民存在着较大差别。
其实,关于城中村“村改居”的医疗保障问题,不少代表委员都有呼声。武汉市人大代表胡明荣等20人递交联名议案,呼吁解决“村改居”人员社会保障机制问题及完善“村改居”人员退休后医疗保障;尹寿山等14位市人大代表的联名议案也是:《武汉市村改居人员退休医疗保险工作工龄补缴费用过高问题亟待解决》。
养老保障金还不如城市低保
刘清和的这份提案中提到,转制后的城中村居民对社保标准反响强烈。
按照武汉市此前有关规定,“村改居”养老保障金应为本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110%,目前是330元/月。
“然而,本市低保人员加上水、电、燃气等各项补贴,实际标准已达460余元/月。‘村改居’人员在一次性缴纳了4.612万元(2008年标准)门槛费后,所享受的待遇还不如不用缴纳任何费用的城市低保户。”刘清和说。
所谓的门槛费,是根据该市城中村改造相关政策,已达到退休年龄的“村改居”人员想拥有养老保障,每人得一次性补缴的那笔费用——包括10年的生活费、住院医疗费及13个月生活费标准的丧葬补助费。
医保“门槛费”卡住不少人
已达到退休年龄的“村改居”人员抱怨养老保障金太低,未达到退休年龄的“村改居”人员,忧心的则是医保“门槛费”。
据了解,城中村改制时,未达到退休年龄的“村改居”人员,由于此前基本养老缴费大都没缴,还得一次性补足医保的工龄部分,女性要补25年工龄,男性要补30年工龄。这样计算下来,平均每人要补缴3万—7万元左右。
刘清和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城中村居民难以承担这笔不小的费用,不得不放弃办理医保卡。
女儿考上高中,没钱只得读技校
48岁的冯学才,家住汉阳区江堤街沟嘴村,家里原有3亩土地。
在土地被征用之前,他以种菜为生,年景好的时候,他的3亩菜园,每年可以为他带来4万多元的收入。
但随着武汉新区的开发,冯学才的土地被征用。他和妻子只能靠每人每月300元的生活费维持生计。“女儿还在读书,家中还有87岁的母亲。我们只有节省着过日子,碰到有需要零工的,尽量找着去做。”冯学才对刘清和说。
去年秋天,冯学才的女儿考上了市级示范高中建港中学,但考虑到高中之后还要读大学,还要多交4年的学费,冯学才无奈之下让女儿改读技校。
这次城中村改造,村里为他一次性缴清了4万多元的养老保险费。但医疗保险需要个人缴纳,听说按照现在的标准,算下来男的一次性要缴6万多元,女的要缴4万多元,他便想也不敢想了。
武汉即将出台“城中村”社保新政策——
医保“门槛费”将降40%左右
“城中村居民为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政府部门一直对‘村改居’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高度重视。”武汉市社保局局长潘汉生接受记者采访说,2004年,武汉“城中村”大改造伊始,武汉就将村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村民转为居民后,享受城市养老、医疗、复员退伍军人安置等社会保险、救助政策。“村改居”人员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或者居民医保,前者比后者医保待遇更高,因此需要补缴一笔费用。
潘汉生透露,他刚签署了一份文件,核心内容就是降低医疗保险的“门槛”。根据其中规定,“村改居”人群参加城镇职工医保的“门槛费”,将普遍降低40%左右。该项新政有望在2月前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