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English
新闻
论坛
专题
社会
武汉24小时
民生新干线
房产
财经
教育
人才
大家嘴武汉
访谈直播间
贴图
动漫
长江时评
时尚生活
娱乐
体育
汽车
旅游
两性
医疗
武汉E刊
城区视窗
长江民调
长江宽频
下载
广告
黄鹤影院
天翼视讯
江城警讯网武汉交管网武汉文明网武汉创业网机关作风网武汉台商服务网长江微博名家论坛新闻发布会
新兴主流媒体 武汉门户网站
  您的当前位置: 2009专题 > 纪念武汉解放60周年 > 文化
“武汉文化”和“文化武汉”
武汉综合新闻网 www.cjn.cn
发表时间:2009-05-15 16:38 来源:长江网 发表评论 进入论坛
  【长江网讯】  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而要求,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分开,各行其“道”,这是对文化生产力的极大解放。

 

  文化已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文化产业已成为资本的“热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一个城市的魂,其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和城市的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之中,关系到强国之本、强市之基、富民之路。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无形又有形。文化兴,经济兴。今天的文化,往往是明天的经济。文化生产力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是综合国力、城市综合竞争力、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长存,文化不朽。文化是一个民族不死的灵魂,追寻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把握一个民族的历史脉络。文化的力量源远流长,持续不断,作用现在又影响将来。

 

 

  城市文化的积淀就是一种重要的投资环境,是城市的“最大资本”,是资本的吸铁石。因为投资者不会选择一块“文化的沙漠”之地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只会向往和钟情于“文化的绿洲”。“君子和而不同”。各国文化千姿百态,既各具特色,又互相融通。然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华文化之所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就源于其鲜明的民族个性。越是具有个性化、特色化的城市文化,就越是具有全国性和世界性。

 

  武汉文化的特色是什么?个性魅力在哪里?

 

  有人说,武汉没有文化,最多只有商业文化、码头文化、市民文化;也有人说,武汉的文化是一种俗文化。这是对武汉文化的一种虚无主义态度。市场经济无商不活,商业文化有什么不好?沿海城市皆因港而兴、以开放而出名,码头文化又有什么不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市民文化又有什么错?在一些同志的眼里,所谓“俗”,往往是指武汉市民生活散淡、随意,而这正从另一侧面说明聪明的武汉人活生生、洒脱脱,真实可信。武汉的文化,“俗”中有情,“俗”中有韵,“俗”中有雅。在异彩纷呈的武汉文化中,先进、积极的文化因子是其本质和主流,岂能以一“俗”字来概括之?

 

  武汉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泱泱大武汉,处两江四岸,三镇鼎立,“九省通衢”,物华天宝;为盘龙之城、黄鹤之乡、明清重镇、首义圣地;载录着大禹治水、屈子行吟、伯牙鼓琴、李白放歌的佳话;上演了北伐战争、“二七罢工”、“八七会议”、“浴血”抗日的史诗。武汉文化之大气、之厚重,历来为世人瞩目。

 

  武汉是“水城”,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星罗棋布,水域占市域面积四分之一,为那些缺水的城市、国家和地区所羡慕;武汉是“古城”,有3500年文明传承史,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因为有了武汉,才更加多了几分激情与活力;武汉是“诗城”,从李白、崔灏、孟浩然,一直到伟人毛泽东,都在这里留下大量流传千古的诗篇;武汉是“钢城”,新中国第一座自己兴建的钢铁企业———武钢,效益雄居全国第二;武汉是“车城”,神龙轿车驶入家庭,声誉日隆;武汉还是“桥城”,坐拥大小桥梁1200多座。这些,都令武汉充满诗情画意和文化魅力。

 

  武汉的历史画卷中记载着不朽的文化。这里有“盘龙文化”,件件殷商青铜器皿,展示着当时制造业的巅峰水平,开启江城文明之光;这里有“知音文化”,高山流水,琴台知音,千古佳话,铸就武汉人重情、践诺、守信的品质;这里有“木兰文化”,木兰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和尊老美德;还有萦绕于斯的荆楚文化、黄鹤文化、东湖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都浸润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武汉的历史和文化,就物化在这残垣断壁、亭台楼阁与山川湖泊之中。

 

  武汉内蕴的城市精神,不断升华着文化的境界与品位。这里有“首义精神”:武汉人敢为天下先,打响了推翻两千多年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国家的第一枪,其爱国、民主、拼搏和创新精神永远激励后人;这里有“二七精神”:作为“二七”工人运动的发祥地,施洋、林祥谦等烈士血沃江城,先烈们坚定的革命立场、勇气和大无畏牺牲精神,锻造了武汉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品格;这里有“抗洪精神”:1954年和1998年,武汉两遇特大洪水,江城人民齐心协力缚苍龙,铸就了可歌可泣的伟大抗洪精神。

 

 

  在经济文化互动、文化开放步伐加快、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与日俱增的今天,文化的产业化已成为必然,文化产业被称为二十一世纪“最后一桶金”。美国的文化产业成为继电脑、航空、石油之后的第四大出口支柱产业,巴黎、伦敦、东京等国际性城市的文化产业都已成为支柱产业。

 

  新世纪、新机遇、新产业,武汉必须高擎“文化武汉”大旗。

 

  所谓“文化武汉”,就是以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产业支撑,用文化塑造城市,用文化发展城市,使当年“因武而昌”的武汉“因文而强”,熔文化力量于社会诸领域,使文化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的增长源,把武汉建成具有浓郁滨江滨湖特色和独特文化魅力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

 

  建构“文化武汉”必须做到:改革文化体制,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文化人才,造就文化市民。

 

  现行文化体制中,计划经济色彩甚浓,只有冲破“体制性障碍”,才能解放文化生产力。文化产品有意识形态的属性,也有商品的属性。既要讲正确导向,也要占领市场。在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占领市场份额,就是占领和巩固意识形态阵地。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坚持政府主导,进社区、乡村、企业、学校,培植文化特有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创新体制,转换机制,破除“等、靠、要”等“观念性障碍”,面向市场,适应市场,推动文化产品商品化,产业经营市场化,资本投资多元化。通过改革,以市场和业务为纽带,以优势文化企业为龙头,打破文化资源分散、地域分割严重的现状,整合部门、学校、企业、社区的文化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激发内在活力。

 

  发展同样也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第一要务。武汉城市发展战略中,文化战略应成为重要的板块,而绝不能可有可无。要大力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特别是要以大产业、大企业和大品牌为支撑,构筑武汉文化“高地”,形成报业、广电、出版发行、体育、旅游等一批能引领“先进文化”、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打造武汉文化产业“航母”,塑造充满活力的“文化武汉”的主力军,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文化人才是城市文化的标志、象征、品牌和旗帜。屈原、李白、岳飞、张之洞等历史文化名人为武汉增色不少。新世纪、新形势,呼唤新的文化名人和时代“弄潮儿”。武汉要营造人才辈出和广纳贤才的土壤、环境,不拘一格选人才、用人才,既有“格”又不拘于“格”;既要培育队伍更为宏大、在全省全国有影响的名作家、名导演、名主持、名编剧、名记者,更要抓紧培育一批面向市场、锐意改革的文化经营人才、文化管理人才和文化企业家、文化经纪人群体。培育文化人才,就是规划发展武汉文化的今天和明天。

 

  城市精神润物无声,市民素质就是城市文化的一种折射。武汉上下几千年,依江而立,“敢立潮头”和“兼容并包”是城市精神的两大特色。要体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时代特色”的要求,在市民中倡导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提炼、丰富城市精神,以城市精神造就新时代的武汉人。要以人为本,以德为魂,以和为贵,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不断丰富市民文化内涵,提高市民综合素质,提升市民理想追求、道德情操、文艺修养、生活习俗、审美方式、娱乐时尚,培育现代市民群体,培育现代人文精神,塑造文明的、文化的武汉人,使武汉人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以兼收并蓄、有容乃大的胸怀和眼光,坚定、刚毅而又相容相济,创新、进取而又脚踏实地,精明、练达而又高明豁达,直爽、坦荡而又诚实守信,洒脱、明快而又和蔼可亲。
武汉文化,魅力独具;“文化武汉”,任重道远。这需要830万武汉人共同去探索、去努力。

顶一下
返回首页
延伸阅读
· 武汉文化设施彰显城市魅力
· 走向文化强市 武汉文化发展现状与未来
· 湖北委员请求国家支持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
· 网络文化
手机报订阅】 【进入社区】 【精彩视频】 [  打印 ] [  ] [  关闭 ]
网站简介网站地图版权说明豁免条款联系我们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鄂 B2-20070023
网络警察
报案平台